“套娃式”導流,信息裸奔!記者親測網貸亂象,提防借貸營銷這些坑!

“強制下款1000元,期限僅兩天,就要還款1600元”。

“總共被跳轉了6、7次,需要多次輸入身份證、手機號、驗證碼等信息,勾選了很多協議,中間還跳出某個商城的購物頁面”。

日前,多位網貸消費者向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反映他們在網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後,記者親測多個網貸平臺,發現部分平臺存在涉嫌多次導流、過度收集消費者信息、虛假宣傳等問題。

針對網絡小額信貸市場的種種亂象,近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遠離過度借貸營銷陷阱,防範過度信貸風險。

“套娃”導流

“根據好分期的導流信息,我下載了一個叫小金牛的網貸平臺。”網貸借款人小李向記者反映,“讓我填個人信息,並讓我共享通訊錄等,就強制下款1000元,且使用期限只有兩天,但還款就要還1600元,期間還接到了幾個信貸營銷電話,感覺信息被盜用了。”

爲覈實小李的說法,記者打通了好分期的客服電話,並嘗試與其相關部門進行聯繫,但截至發稿前,記者未得到任何人工客服的回應。

隨後,記者親測了好分期、好享借、愛分期等多個網貸平臺,發現多數平臺在借款過程中,均通過跳轉第三方貸款機構的方式進行導流,而平臺本身並不提供貸款業務,這些第三方機構多數是小額貸款公司等。

“這類平臺在業內稱爲助貸平臺。”某互聯網金融公司信貸業務經理告訴記者,“一些平臺不具有貸款業務相關牌照,不能直接開展借貸業務,但只要它符合聯合貸款資質以及互聯網貸款的相關要求,就可以和其他有資質的金融機構合作,通過導流的方式爲用戶提供貸款業務。”

記者親測時發現,此類平臺在導流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例如,此類平臺所導流的借貸App大多無法在正規的應用軟件市場進行下載,只能通過平臺內提供的下載鏈接或點擊“直接下載”按鍵,並按照平臺給出的操作步驟才能完成下載,且需完成手機設置中的信用認證。

還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反映,在愛分期平臺導流中需頻繁註冊、填寫個人信息。“貸款流程不像他們說的那麼快,總共被跳轉了6、7次,需要多次輸入身份證、手機號、驗證碼等信息,勾選了很多協議,中間還跳出來某個商城的購物頁面。”該消費者表示。

此外,記者發現許多小額貸款公司宣傳和下載方式繁多,幾乎無孔不入。除通過助貸平臺App導流招攬客戶外,公衆號、小程序、網頁、彈窗廣告、短信鏈接等,都是這些貸款服務機構導流跳轉的渠道。

隱私信息過度收集

中國證券報·中證金牛座記者發現,在某平臺註冊過程中,需提供多項隱私信息,且平臺方在註冊協議中表示,經用戶授權之後,部分信息可能與第三方平臺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在平臺的《註冊服務協議》《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中所涉及的信息之多,有過度收集消費者信息之嫌。其中,除手機號、身份證、銀行卡等基本信息外,平臺方還會要求用戶自主提供或授權平臺通過第三方獲取包括但不限於,貸款情況等徵信信息、教育程度、收入狀況、工作情況、婚姻狀況、聯繫地址等多種極其私密的個人信息。

此外,平臺方在“隱私條款”中明確表示,爲了便於第三方服務機構評估是否向用戶提供相關業務服務,在用戶勾選同意後,將把用戶在該服務平臺預留的手機號碼向第三方服務機構以加密方式進行分享。且基於合作情況變化導致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增減,無需另行確認。

對此,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公佈的《徵信業務管理辦法》,沒有個人徵信牌照的公司,就不是個人徵信機構,不能向其他機構提供各種信用信息。他同時指出,該辦法銜接《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上位法,將進一步完善徵信市場制度和社會誠信體系,更好地推動數字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

餡餅還是陷阱?

許多網貸服務機構都會以“放款快、利息低、額度高”等誘人的口號進行宣傳。更有甚者,部分網貸機構還打出監管“擦邊球”,聲稱“不看徵信也能貸”“黑戶可貸”等宣傳字樣。有某網貸客服人員告訴記者:“不管您在其他機構被拒絕多少次,在我們這都能貸出錢”。更嚴重的是,還有平臺在營銷中鼓吹消費者可將貸款流入其他領域,比如買房、炒股、理財、償還其他貸款等。

對此,上述信貸業務經理告訴記者:“這些廣告如果屬實將會嚴重擾亂信貸市場秩序,給徵信系統帶來很大風險,監管部門需嚴厲查處打擊;如果這些廣告不屬實,消費者要謹慎判斷,不輕信、不違規,小心遇到高利貸或詐騙。”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搜索部分網貸公司的名稱,發現相關投訴高達3000多條。消費者所投訴的問題種類涉及廣泛,主要包括:提現困難、涉嫌高利貸、強制放款計息、不合理收費、暴力催收,平臺倒閉失聯等等。

有網友表示,“註銷不退會員費,利息過高,提前還款要賠違約金,致使損失8萬餘元”。

針對網貸市場的種種亂象,銀保監會14日發佈《關於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遠離過度借貸營銷陷阱,防範過度信貸風險。

提示指出,消費者應堅持量入爲出消費觀,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額信貸等服務;從正規金融機構、正規渠道獲取信貸服務,不把消費信貸用於非消費領域;提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在消費過程中提高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不隨意簽字授權,注意保管好個人重要證件、賬號密碼、驗證碼、人臉識別等信息。不隨意委託他人簽訂協議、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避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一旦發現侵害自身合法權益行爲,要及時選擇合法途徑維權。

2021年末,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網信辦、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知識產權局聯合發佈《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監管已經在探討,所有從事金融信息展示、從事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的機構都應該要持牌經營,這實際上也是對助貸行業進一步規範。”業內人士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