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

不知從何時起,

出門喫個飯,

不帶手機可能真喫不成。

很多餐廳都要求電子支付,

甚至還有餐廳不再提供紙質菜單,

只能掃碼點餐。

店家要求用餐者關注餐廳公衆號、

註冊會員或者授權提供個人信息後,

才能掃碼點餐、獲得打折優惠券。

根據某媒體2021年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在537名參與問卷調查的網友中,

有86.8%的網友

曾被強制要求掃碼點餐,

在這其中,

又有78%的消費者

被要求過必須關注公衆號才能點餐,

66.3%的消費者

則被要求過授權商家或者第三方

獲取地理位置、賬號等信息後才能點餐。

菜還沒端上來呢,

姓名、性別、手機號、

身份證號、地理位置等信息

都已統統交了出去。

難怪有網友感嘆:

“我就喫個飯,

要我身份證號幹啥?”

任何事物,

流行都有其流行的道理。

掃碼點餐確實帶來了便捷。

比如,

不接觸紙質菜單比較衛生,

省去排隊等待的無聊,

“社恐”人士可以慢慢選……

對餐廳而言,

更是省去了不少人力成本。

雙方之間也能減少

因爲口頭交流產生的理解偏差。

這本是一件好事,

但隨着普及度的提高,

一些店家加了“自選動作”:

完全排除了紙質菜單這一選項。

這不僅對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

極不友好,

一些商家爲促成二次消費,

無節制地推送廣告,

也涉嫌侵犯消費者的安寧權。

顧客就是想安安靜靜喫個飯,

爲何非要被拉着強行了解

董事長的講話內容和餐廳的運營情況?

個人信息的索取和使用不能沒有邊界。

去餐館喫飯,

店家專注口味、衛生和服務就好了,

沒有必要收集“來自哪裏的誰在點餐”。

這是一個以點餐爲流量入口的

過度索權的行爲,

超出了合法性、必要性和正當性的範疇。

此外,

信息被提供軟件服務的第三方平臺獲取後,

經過大數據處理,

可以輕鬆形成的用戶畫像。

這些記錄着個人信息、

地理位置和消費習慣的數據

一旦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

會給消費者帶了巨大損失。

在數據即資產的時代,

個人信息成商家的私域流量後,

被濫用的風險極大。

新技術不應成爲

攫取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藉口,

表面上提供便捷,

實則給消費者挖“坑”。

中國消費者協會等機構多次提示過此類風險,

2021年3月還曾發佈通知,

要求掃碼點餐不能成爲消費者的“單選題”,

商家應提供多種點餐方式供消費者選擇,

但顯然約束力有限。

在某些地區,

有些商家依然我行我素。

要想徹底解決“掃碼點餐”過度索權問題,

一方面需要行業自律,

呼籲商家尊重顧客知情權,

索取信息時,

告知使用期限以及退出機制。

另一方面更需要法律“露出牙齒”,

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個人信息保護法》等基礎上出臺細則,

明確行爲紅線。

比如,

掃碼點餐哪些事可以做,

哪些事項鼓勵做,

哪些事可以選擇做,

哪些事項不能做。

同時加大執法力度,

改執法“運動戰”爲“攻堅戰”,

提高處罰成本,

嚴查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行爲,

並將此類監管擴展到“掃碼入園”

“掃碼購物”等領域,

讓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編輯:文柯松

責任編輯:瑞雪

來源:央視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