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科峯

一家高科技公司CTO離職能引發多大震動?日前寒武紀發佈正式公告稱,公司已爲CTO梁軍辦理相關離職手續,後者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公告發布當日,寒武紀股價應聲跌去18.38%,公司市值一日蒸發近60億元。3月15日,上交所也給寒武紀下發監管函,要求就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離職相關事項進行說明。

寒武紀曾被資本廣泛看好。創始人陳氏兄弟擁有中科院的技術背景,本次離職的CTO梁軍曾就職於華爲、海思半導體,技術能力毋庸置疑。2020年,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一度被看作國內人工智能第一股。

核心技術人員離職,在上市公司裏並不罕見。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22家上市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離職,集中在醫藥、芯片等行業,其中包括2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理由均是個人原因。但梁軍離職引發的市場轟動之大,仍然有些不尋常。筆者認爲,這實際上折射出了寒武紀,以及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當下在盈利和技術上選擇的兩難困境。

寒武紀能夠快速上市,與華爲的合作有很大關係,這又離不開梁軍的牽線搭橋。但遺憾的是,寒武紀與華爲的合作很快劃上句號。儘管華此後使用了寒武紀的NPU產品,但市場評價並不高。被大客戶華爲“拋棄”後,寒武紀沒能找到替代者,科技“含金量”也開始受到質疑。2019年,寒武紀虧損11.79億元。2021年業績快報則顯示,本來2020年已減少至4.35億元的歸母淨利潤虧損,又增至8.47億元。

寒武紀的問題不是個案,這其實是整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的困境——奇點式的技術突破遲遲沒來。儘管人工智能、大數據被看作下一代科技革命的底層技術,一段時間甚至被吹捧成無所不能。但事實上,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瓶頸沒有實質性突破,深度學習的底層技術沒有大進展,通用人工智能看上去更是遙遙無期,這導致整個行業的商業化變現能力相對匱乏。一些大廠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團隊,寒武紀這一類獨立的人工智能企業,目前可見的商業化場景主要是人臉識別、安檢等少數領域,但這些領域技術含量不高,且競爭者衆多。

在港上市的商湯科技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其技術團隊和研發實力還要遠強於寒武紀。通過上市獲得海量融資之後,在底層技術沒有大突破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營收、吸引投資者成了這一類公司當下最緊迫的任務。但這個發展方向,顯然很難得到梁軍這樣技術出身高管的認同。

寒武紀相關人士在回應媒體時,也坦承梁軍和寒武紀的分歧在於,“公司希望聚焦產品廣泛落地以及搶抓機遇期,而梁軍希望在技術方面進行更多投入和鑽研”。顯然爲了維持高市值、高增長,寒武紀傾向於找到需求研發新品,梁軍則希望深耕底層技術以求突破,而這需要巨大的投入且短期難以看到產出。

當前,投資者對人工智能正趨於冷靜。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這種狀況可能未必是壞事,筆者認爲市場還是應該多一些耐心和信心。現階段可能確實面臨一些困境,但人工智能底層技術一旦有重大突破,對社會帶來顛覆性變革是巨大的。這其中就離不開寒武紀、商湯科技等代表性企業的助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