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個深夜,“外賣老王”和他的師父高治曉終於送完了最後一單。兩人騎着摩托車,一前一後地去往高治曉租住的房子。這時,高治曉突然扭過頭來說:“老王,我們外賣小哥風吹日曬,也沒個歇腳的地方,我想給他們建個‘家’!”老王跟他對視了一眼,堅定地回答:“好!咱們北京講究的是接訴即辦,咱們就一塊兒建!”

“外賣老王”,就是去年那條爆款新聞《北京一處級幹部當外賣小哥,12小時僅賺41元》的主人公王林。

自打送完外賣之後,王林當即履行了對師父的承諾,到現在,已經爲戶外勞動者建起100多個“務工人員之家”。

體驗發現

戶外務工人員沒地兒休息

去年4月,時任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的王林,響應“局處長走流程”活動號召,去體驗了幾天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的生活。

沒想到送外賣的那次生活體驗,讓王林上了31次熱搜,視頻點擊量達到42億,直接火出圈兒!

後來,王林又陸續走訪了很多地方,比如家政公司、建築工地等,深入體驗、瞭解家政阿姨和建築農民工們的生活。

在這期間,王林也從勞動關係處調到了農民工工作處,專門爲農民工羣體服務。王林覺得,“跟我們這些可愛的農民工兄弟姐妹更近了。”

體驗的目的不是體驗本身,而是帶着使命下基層,想着問題走流程,再把羣衆心聲與訴求帶回辦公室,讓政策真正接地氣。“哪些問題是他們最急盼解決的?”體驗的過程中,王林一直在思索,能爲這些勞動者解決什麼問題。

外賣師父高治曉的夢想就是打造一個“騎手之家”,表達騎手們的訴求。王林聯想到更多的人羣,“不光是外賣小哥,還有快遞員、環衛工人,他們在工作完之後,就只能躺在草坪上或者馬路邊的椅子上休息,像我師父,外賣箱就是他們的天然沙發,他平時就躺在自己的摩托車上休息,要是趕上雨雪天氣,連這樣的條件都沒有。看到那些畫面,我挺心酸的。”

履行承諾

爲務工人員建了一個“家”

王林和師父初步構思了這樣一個畫面——一所房子,能夠讓戶外勞動者喝口水、喫頓飯、充個電,再配備一些文化娛樂功能,最好還能提供職業介紹、技能提升、勞動維權服務。“就是一個‘家’的概念,讓這些勞動者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說幹就幹!多部門聯動,因地制宜,建立“1+N”模式,即各區在設置1個區級務工人員之家的基礎上,再設置一批街道(鄉鎮)、社區(村)和企業服務站。不到一年的時間,“務工人員之家”遍地開花,目前已經建成103家了。

東花市街道務工人員之家就設在街道的黨羣活動服務中心,站內的設施小到打氣筒、微波爐,大到健身器械、圖書館等,都是依託轄區資源共享的便利。“在這裏,我們可以花12塊錢喫到25塊錢標準的午餐,一葷一素一湯三個饅頭,肯定能喫飽。而且還可以歇會兒,比以前蹲在樓道里或者蜷縮在快遞車裏強太多了。”這是順豐快遞小哥王旭最直接的感受。“這就是爲你們建立的家,有需要就來家裏坐坐。”王林邀請王旭常來。

新的設想

給“家”增加歸屬感

在務工人員之家的建設過程中,師父高治曉也被邀請全程參與,包括文件的起草、細節的設計等,他都提出了不少建議。

“來,這是給你的褒獎!”在第一個“務工人員之家”建成後,高治曉送給王林一個禮物。打開箱子一看,原來是一個大頭盔。“因爲當時去體驗的時候,我頭盔太小了,實在戴不上去,師父就專門給我送了一個大頭盔,這是對我的鼓勵。”王林說。

對於務工人員之家的建設,王林還有很多新設想。例如,他發現,很多務工人員特別是新業態從業者,都渴望一種歸屬感,不少人有入黨入會的強烈意願,他的師父就正在積極申請入黨。王林說:“務工人員之家很多是在黨羣組織基礎上建立的,我們希望這樣能夠給我們一些新就業形態人員入黨提供一個渠道,能找到組織,通過我們這個家能夠實現他們的願望。”

攝影:李士坤

此前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