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謝瑩潔

編輯 吳悅

2021年以來,也許是互聯網行業受到較大的衝擊,一部分資本將興趣點轉向了中式餐飲,尤其是火鍋、麪食、烘焙、預製菜等品類。

但如今,中式餐飲不再是資本手中的“香餑餑”。百勝中國最新公告顯示,將永久關停其旗下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內地赴港上市的餐飲企業市值均已處於低位,如火鍋龍頭海底撈(06862.HK)距離最高值已跌85%。

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圍繞,中式餐飲品牌對IPO依賴度加大。今年以來,已有七欣天、鄉村基、和府撈麪、楊國福麻辣燙先後提交招股書。

3月7日,連鎖餐廳綠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茶”)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預計將於3月末或 4月初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據公開報道稱,公司將開始進行預路演,計劃募資1.5億美元。

按照集團的計劃,2022年至2024年,公司將利用IPO募資,每年新開75至100家餐廳。

兩度遞表終獲通過

公開資料顯示,綠茶成立於2008年,截今年2月在全國共擁有236家餐廳,一半餐廳開設於近三年;以2020年的收入和餐廳數量計算,綠茶在休閒中式餐廳中排名第四,市佔率0.5%。

綠茶的第一大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爲創始人夫婦王勤松、路長梅,兩人通過家族信託持股65.8%,私募市場投資管理公司瑞士合衆集團持股28.2%。

2021年3月,綠茶首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由於半年內沒有有進展,招股書失效;2021年10月,公司更新招股書後再度遞交了上市申請,而今不到半年便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本次IPO進程順利,或許與業績回暖高度相關。

2018-2020年,綠茶營收分別爲13.12億元、17.37億元、15.69億元;淨利潤分別爲0.44億元、1.06億元和-0.55億元。由於公司整體客流量及同店銷售額大幅減少,2020年出現虧損。

但到了2021年多個關鍵指標均回暖,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40.6%,此前兩年均爲負增長;同期翻檯率達到3.32次/天,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2021年前三季度,綠茶收入同比增長58.2%,至16.94億元;淨利潤9485萬元,同比扭虧爲盈。

“以價換量”策略能否長久?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食品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餐飲市場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2.9萬億增長至2019年的4.7萬億,年複合增長率達10.1%。由於疫情的影響,餐飲市場規模2020年下滑15.4%至4萬億,但是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恢復至4.7萬億,之後行業將重新健康成長,2024年市場規模可達到6.6萬億。

中式餐飲市場日漸復甦,綠茶也順勢而爲,採取了“以價換量”的銷售策略,帶動翻檯率提升。招股書顯示,公司人均消費金額從2018年的54.8元增長至2020年的61.3元,2021年前三季度降至60.2元。

國信證券研究報告顯示,資本市場對於中式餐飲企業的增長預期源於:同店增長+新店擴張+新品牌孵化。

綠茶在“新店擴張”方面表現亮眼。2018年到2020年,綠茶餐廳總數由107間增至180間,複合年增長率爲28.3%。2021年,綠茶開設了59間新餐廳。

但在“同店增長”與“新品牌孵化”方面,公司略顯不足。

招股書顯示,2021年,綠茶有44家餐廳在門店層面虧損,其中31家仍處於新開業的爬坡期,5家受疫情影響,6家運營表現不理想,2家正進行翻新。

目前,孵化新品牌已成各路餐飲品牌的共識,如九毛九旗下有太二、2 顆雞蛋煎餅、慫冷鍋串串、那未大叔是大廚等多個品牌,其中太二市場份額已超過主品牌“九毛九”。而綠茶集團仍以“綠茶餐廳”爲主,尚未傳出孵化新品牌的消息。

供應鏈方面,綠茶通過第三方食品加工公司合作以及與區域直接採購相結合的模式,於2021年成立了供應鏈公司,實現標準化。但相比於其他中式餐飲店,依然存在不足,海底撈、呷哺呷哺、九毛九已經自建完整供應體系的餐廳。

港股上市後,綠茶將着手建設中央供應體系。招股書顯示,IPO募資所得將用於未來三年的開店、建設中央食品加工廠、升級信息技術系統等。

未來,公司的發力重點依然在於擴張。2022年,綠茶計劃開設75家新餐廳,對應的投資成本約爲2.87億元。未來三年餐廳數將翻倍,2022年至2024年期間開設225家餐廳。

截至目前,綠茶餐廳仍未開放加盟,全部採用直營模式。全直營雖然有助於保持管理質量的穩定,但這種重資產模式,使得其單店投資成本高達320萬-370元,導致無論是前期投入、管理成本還是回本週期,都遠高於同行。

中式餐飲股價爲何漲不動

儘管中餐市場規模不斷攀升,但是中餐品牌資本化依然是難題。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18日,A股與港股市場總共僅有不到50家餐飲概念的上市公司,整體資本化率不到2%。

2021年,中式餐飲賽道出現融資熱。數據顯示,融資事件就超過了220起,披露融資金融超過500億元,騰訊系下注了馬記永、和府撈麪兩大面食連鎖品牌。

但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隨着中式餐飲的問題暴露,資本的餐飲興趣似乎也在降溫。

有港股投資者向《投資者網》分析:“港股向來偏好大盤股,對於週期性波動大的行業興趣不大,餐飲行業更是如此,因爲中式餐飲很難做到高標準化。”

西式連鎖餐飲企業往往以標準化作爲經營存續的關鍵,在美股休閒服務板塊牛股中,餐飲佔比六成,湧現出了麥當勞、百勝、星巴克、達美樂披薩等衆多長牛股。其核心的邏輯在於餐飲賽道廣、易標準化、經營現金流好,成長潛力突出。

而中餐館偏向於個性化,製作工藝包括煎炒烹炸、燜溜熬燉等幾十種,頗爲複雜。由於中國消費者“衆口難調”,加上菜系衆多,因此一家大型中餐館所需的新鮮食材往往達到數百個品類,難以形成標準化。

以2012年之前上市的餐飲企業爲例,當時國內餐飲品牌完成上市的有9家,分別爲百花村、西安飲食、福記食品服務、全聚德、小肥羊、湘鄂情、鄉村基、唐宮中國、小南國。

隨後幾年,湘鄂情陷入股權戰爭、小南國的高管內鬥,都成爲中式餐飲的反面商業教材,而其餘幾家業績大幅縮水,出現退市或股價下滑。如今,A股與港股的上市餐飲企業,僅有9家,十年來幾乎沒有漲幅,而在美股市場的上市餐飲企業有50多家。

對於在供應鏈、品牌數量與現金流方面優勢不足的綠茶而言,選擇疫情對餐飲業的影響仍然存在的當下上市,或許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時機。“雖然可能融不到預期中的金額,餐飲品牌依然扎堆上市,其目的可能不僅僅是融資,而是爲了品牌價值提升,有了上市的先發優勢,就能實現市場溢價。”前述投資者表示。

NCBD(餐寶典)發佈的《2021年中國餐飲行業全景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餐飲的連鎖化從2018年的12.8%提升至15%。較美國的54.3%以及日本的49.7%相比,有着龐大的增長潛力。2020年中國餐飲百強公司的集中度佔中國餐飲市場總收入約10%,而在美國,餐飲百強公司佔餐飲市場總收入約30%,同樣有較大的集中度提升空間。(思維財經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