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恩惠 上海報道 

千呼萬喚始出來,事關萬億市場規模的儲能領域“頂層設計”正式揭開面紗。

3月21日,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方案》重點闡述了‘十四五’時期我國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十四五’時期推動新型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也是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和產業創新示範、優化新型儲能發展佈局的重要依據,爲行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指明瞭方向。”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祕書長劉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方案》提出的重點目標從總體規模、成本、技術以及發展方向角度出發,從彌補現狀短板、滿足未來潛在需求角度,闡述了行業“十四五”時期應聚焦的工程化應用、產品開發重點和創新方向。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此前文件相比,此次公佈的《方案》未提及具體的裝機目標。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將有利於可再生能源的儲能裝機和配比的充分發展。

強調規模化發展節奏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中提出的重點任務之一是,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其中便要求,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支持分佈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儲能系統。加快新型儲能示範推廣應用。

作爲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新型儲能實現規模化、市場化發展意義重大。

“隨着新能源裝機的快速發展,四小時以上的長時儲能需求越來越迫切。”劉勇認爲,爲此,《方案》要求結合各地區資源條件,以及對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動長時間電儲能、氫儲能、熱(冷)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建設,促進多種形式儲能發展,支撐綜合智慧能源系統建設。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佈的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突破3億千瓦。而由於風電、光伏發電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的資源特性,能源結構在未來迎接大規模新能源接入時,不可避免地需要儲能技術的支持,以實現在電源側提升新能源發電友好性,在電網側促進新能源與電網的協調優化運行,在用戶側擴大新能源終端應用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針對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方案》提出了不同的發展要求——加大力度發展電源側新型儲能,因地制宜發展電網側新型儲能,靈活多樣發展用戶側新型儲能。

這其中,在電源側,《方案》要求,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促進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消納,促進大規模海上風電開發消納以及提升常規電源調節能力。

“在應用領域方面,電源側是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國盛證券分析稱,考慮到我國新能源發展速度較快,爲了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要加大力度發展電源側新型儲能,同時要保證新能源+儲能的經濟性條件,結合儲能技術水平和系統效益,可在競爭性配置、項目覈准、併網時序、保障利用小時數、電力服務補償考覈等方面優先考慮。

事實上,實現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對未來新型電力系統起到支撐作用。爲此《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

加快市場化發展步伐

中信證券預測稱,根據不同應用場景的政策要求和配儲需求,2021年至2025年,全球儲能市場有望伴隨能源轉型與下游電力需求建設節奏,分別釋放20.1GW、32.7GW、52.5GW、65.3GW和93.2GW的儲能建設需求,綜合備電時長下的容量需求預計分別爲38.8GWh、68.5GWh、108.1GWh、158.8GWh和235.7GWh。

巨大的市場需求,爲新型儲能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當前,整個新型儲能的產業化、市場化發展仍需要不斷克服技術、成本瓶頸,以真正實現商用化。

《方案》指出,到2025年,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火電與核電機組抽汽蓄能等依託常規電源的新型儲能技術、百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實現工程化應用;兆瓦級飛輪儲能等機械儲能技術逐步成熟;氫儲能、熱(冷)儲能等長時間尺度儲能技術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新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技術創新和產業水平穩居全球前列,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成熟健全,與電力系統各環節深度融合發展,基本滿足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求,全面支撐能源領域碳達峯目標如期實現。

“在推動儲能規模化發展的階段,技術攻關和突破是關鍵,包括多元化技術、全過程安全技術、智慧調控技術、創新智慧調控技術等領域,加快核心技術自主化,提升新型儲能領域創新能力。”國盛證券認爲。

實際上,近些年來,儲能的安全性、成本性一直是業內熱議的焦點。

對此,《方案》提出,加大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力度,要求推動多元化技術開發、突破全過程安全技術、創新智慧調控技術。這其中,在安全技術方面,《方案》要求突破電池本質安全控制、電化學儲能系統安全預警、系統多級防護結構及關鍵材料、高效滅火及防復燃、儲能電站整體安全性設計等關鍵技術,支撐大規模儲能電站安全運行。

而降本也事關儲能商用化的進程。

《方案》提出,合理疏導新型儲能的成本。在不同應用端的模式包括有,在電源側加大“新能源+儲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裝機佔比高、系統調峯運行壓力大的地區,積極引導新能源電站以市場化方式配置新型儲能。在電網側建立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逐步推動儲能電站參與電力市場。在用戶側,加快落實分時電價政策,建立尖峯電價機制,拉大峯谷價差,引導電力市場價格向用戶側傳導,建立與電力現貨市場相銜接的需求側響應補償機制,增加用戶側儲能的收益渠道。同時,積極探索推廣共享儲能模式,鼓勵新能源電站以自建、租用或購買等形式配置儲能,發揮儲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

“總體來看,新型儲能發揮的作用仍處於初級階段,在規劃建設、調度運行、電力市場、安全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瓶頸。”劉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爲此,《方案》提出要推動新型儲能與新能源、常規電源協同優化運行,合理佈局電網側新型儲能,着力提升電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統綜合效率;實現用戶側新型儲能靈活多樣發展,探索儲能融合發展新場景,拓展新型儲能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