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谣言 共建清朗家园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2月辟谣榜

来源:法治日报

打击网络谣言从惩治源头入手,既有利于及时锁定人,也有助于迅速解决事

□ 蔡 斐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透露,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聚焦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打击网络谣言”位列其中。今年专项行动将采取清理存量、抑制增量、惩治源头、协同治理四方面措施,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把谣言信息“打”下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打击网络谣言特别强调将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近年来,网络谣言是年年打击,却年年泛滥,每逢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热点、重要国际事件,都会出现各种谣言信息,从“胡编乱造”到“深度伪造”,从杜撰各类内幕小道消息到冒充专家发布权威解读,新花样、新套路层出不同。为什么屡打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网络谣言的“根”,光忙着事后的“惩”,忽视了源头的“治”。
整治网络谣言是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本次打击网络谣言从惩治源头入手,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锁定人,对造谣、传谣行为第一时间调查取证,并确定谣言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助于迅速解决事,明晰传播轨迹,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干预,治未病、防未然,最大限度降低谣言的负面影响。
当然,实现谣言溯源,首先必须借助技术手段。网络谣言之所以溯源难,不仅在于网络空间信息数据量大、传播速度快,还在于造谣者、传谣者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隐藏或更改用户节点信息。毫不夸张地说,谣言溯源是一场“技术对抗战”。对此,区块链技术可以介入其中。区块链技术独特的结构,可以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与不可伪造。谣言信息一旦进入网络空间,时间戳、数字签名等数据也随之镶嵌,如同为每个信息录入了独一无二的“识别指纹”,以此可以迅速定位谣言源头。同时,也可尝试针对突发信息、敏感信息等搭建联盟式区块链,形成一个相对闭合且需交叉确认的信息传播环境,解决多源头谣言定位难、谣言反复且屡禁不止等问题。
实现谣言溯源,少不了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协助监管部门完成谣言溯源工作是互联网企业的天然使命和法律要求。目前,现行法律及相关行政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内容发布审查义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通知+删除”义务等,基本形成了事前防控、事中巡查、事后监督的格局。3月16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腾讯较真平台联合发布“2021年度十大健康谣言榜单”,有效传播科学健康信息,帮助网民提高识谣辨谣能力,就是互联网企业参与谣言源头治理的很好示范。
实现谣言溯源,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法律责任。近年来,我国刑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惩治、打击网络谣言的各类规定。然而,造谣与传谣行为往往涉及多个主体,伴随的法律关系也相对复杂,民事、行政、刑事三种法律责任之间难免存在交织、重叠甚至冲突的现象。这就需要实施共通原则,指导三种法律责任的冲突处理,同时,推进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机制,做好民刑、民行、刑行等交叉案件的衔接工作。此外,建立溯源机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造谣者实施精准打击,这就需要考虑对造谣者和传谣者施加不同的法律责任,加大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的惩处力度,使网络谣言源头治理更加精准化。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法治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