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網絡謠言 共建清朗家園 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2月闢謠榜

來源:法治日報

打擊網絡謠言從懲治源頭入手,既有利於及時鎖定人,也有助於迅速解決事

□ 蔡 斐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透露,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聚焦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打擊網絡謠言”位列其中。今年專項行動將採取清理存量、抑制增量、懲治源頭、協同治理四方面措施,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把謠言信息“打”下去。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打擊網絡謠言特別強調將建立溯源機制,對首發謠言信息的平臺和賬號加大懲處力度。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近年來,網絡謠言是年年打擊,卻年年氾濫,每逢重大自然災害、重大社會熱點、重要國際事件,都會出現各種謠言信息,從“胡編亂造”到“深度僞造”,從杜撰各類內幕小道消息到冒充專家發佈權威解讀,新花樣、新套路層出不同。爲什麼屢打不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網絡謠言的“根”,光忙着事後的“懲”,忽視了源頭的“治”。
整治網絡謠言是網絡生態治理的重要內容,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本次打擊網絡謠言從懲治源頭入手,可謂意義重大。一方面,有利於及時鎖定人,對造謠、傳謠行爲第一時間調查取證,並確定謠言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助於迅速解決事,明晰傳播軌跡,儘早採取措施加以干預,治未病、防未然,最大限度降低謠言的負面影響。
當然,實現謠言溯源,首先必須藉助技術手段。網絡謠言之所以溯源難,不僅在於網絡空間信息數據量大、傳播速度快,還在於造謠者、傳謠者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隱藏或更改用戶節點信息。毫不誇張地說,謠言溯源是一場“技術對抗戰”。對此,區塊鏈技術可以介入其中。區塊鏈技術獨特的結構,可以保證數據的不可篡改與不可僞造。謠言信息一旦進入網絡空間,時間戳、數字簽名等數據也隨之鑲嵌,如同爲每個信息錄入了獨一無二的“識別指紋”,以此可以迅速定位謠言源頭。同時,也可嘗試針對突發信息、敏感信息等搭建聯盟式區塊鏈,形成一個相對閉合且需交叉確認的信息傳播環境,解決多源頭謠言定位難、謠言反覆且屢禁不止等問題。
實現謠言溯源,少不了互聯網企業的參與。作爲網絡信息傳播的媒介平臺,協助監管部門完成謠言溯源工作是互聯網企業的天然使命和法律要求。目前,現行法律及相關行政法規已經明確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內容發佈審查義務、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通知+刪除”義務等,基本形成了事前防控、事中巡查、事後監督的格局。3月16日,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騰訊較真平臺聯合發佈“2021年度十大健康謠言榜單”,有效傳播科學健康信息,幫助網民提高識謠辨謠能力,就是互聯網企業參與謠言源頭治理的很好示範。
實現謠言溯源,最重要的還是要落實法律責任。近年來,我國刑法、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懲治、打擊網絡謠言的各類規定。然而,造謠與傳謠行爲往往涉及多個主體,伴隨的法律關係也相對複雜,民事、行政、刑事三種法律責任之間難免存在交織、重疊甚至衝突的現象。這就需要實施共通原則,指導三種法律責任的衝突處理,同時,推進網絡謠言的協同治理機制,做好民刑、民行、刑行等交叉案件的銜接工作。此外,建立溯源機制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對造謠者實施精準打擊,這就需要考慮對造謠者和傳謠者施加不同的法律責任,加大對首發謠言信息的平臺和賬號的懲處力度,使網絡謠言源頭治理更加精準化。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法治新聞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