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與文化融合成爲電視節目創作的趨勢之一。從河南衛視以《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爲代表的“中國節日”系列火爆一時,到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考古大會》《典籍裏的中國》等節目引發熱議,再到江蘇衛視《最強大腦》《從地球出發》《2060》等科技類綜藝節目新意頻出,科技與文化碰撞出奪目光彩,帶給觀衆強烈的審美愉悅,讓文藝插上了“向未來”的靈動翅膀。

  助推文藝發展

  電視本身就是科技發展的產物。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科技進步讓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走進千家萬戶。“原創+文化+科技”也一直是文藝節目創作的大方向。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說:“數字化和文藝工作者息息相關,我們要在數字化時代裏提前做準備。”

  縱觀近年來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節目,從形態上看,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種:

  科技是文藝節目創作的“助手”。不少節目採用了高科技設備和技術,比如每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春節聯歡晚會等大型晚會普遍採用巨大的曲面LED屏以及5G+4K/8K高清轉播技術等,注重從視覺上爲觀衆提供高清晰度、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讓觀衆如臨其境,沉醉其中。再如用動畫還原建築橋樑構造、展現地質全貌、再現人物動作等,讓觀衆一目瞭然,這種手法在紀錄片和文藝節目中大量運用。

  科技成爲文藝節目創作的“源泉”。比如《最強大腦之燃燒吧大腦》定位“青春大腦”,《智造將來》打造“暖科技”,《我是未來》《機智過人》《加油,向未來》等節目的內容涉及機器人、生活科普、科學實驗等,讓“引力波”“雲計算”“大數據”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專業語彙,通過一個個鮮活的遊戲、實驗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爲觀衆熱議的話題。

  科技成爲文藝舞臺的“主角”。在這些節目中,科技全流程參與創作、生產和傳播,走上了文藝節目的舞臺。比如虛擬人廣泛出現在各大晚會和許多節目中,甚至誕生了首檔原創動漫形象舞臺競演節目《2060》。這檔節目中,各種虛擬動漫人物輪番登場,把“未來”拉到當下,夢幻般的舞臺背景、取材自傳統文化的服裝道具,非常吸引年輕人眼球。江蘇衛視2022年跨年晚會通過動作捕捉、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請回“鄧麗君”與真人歌手周深合唱,令許多觀衆尤其是中老年觀衆驚喜。

  激活傳統文化

  如何讓傳統文化以符合現代審美的形態“活”起來,“動”起來?如何開掘傳統文化中的當代價值,並與當下觀衆產生精神鏈接?這是傳統文化題材電視節目面臨的兩大難點,需要創作者轉變敘事語態,用貼近現代觀衆特別是年輕觀衆的視聽語言來講故事。放眼近年來備受稱道的傳統文化題材節目,都能夠在這兩方面巧妙破題。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中的《唐宮夜宴》,採用《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等古代名畫的畫意爲背景,以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等文物進行穿插,再加上5G+AR技術的運用,讓觀衆感受到盛唐“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氣度。《中國考古大會》充分挖掘中央廣播電視總檯AI+VR裸眼3D演播室技術的優長,針對每座考古遺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視+聽+觸”場景,實現技術上的突破與創新。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元宵晚會節目《齊天樂》利用XR技術,將許多有關民樂的歷史人物聚集在同一個舞臺上,讓觀衆置身星空之下、山水之中和敦煌石窟之內,獲得震撼心靈的視覺和聽覺體驗。

  這些節目的成功,說明科技是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的重要力量。我們一方面要追求科技給節目帶來的炫酷感,更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科技力量的助推,“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節目不能自動擁有市場空間,更無法得到年輕人的青睞。

  開拓嶄新領域

  科技的迅猛發展爲文藝節目帶來了新的氣象。當下,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文藝創作持續繁榮,“老土舊”的節目模式終將被淘汰,一批理念新、形式新、技術新的節目必將成爲主流。

  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將帶來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節目。有業內人士認爲,當下科技與文化已在一些節目中水乳交融,科技對文藝節目而言不是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而是已經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文藝的內容創作中。比如有的節目加強VR/AR技術運用,觀衆佩戴AR眼鏡,就可以在真實的3D空間中與虛擬對象互動交流,成爲節目的一部分。同時,科技形象如虛擬人,也將隨着人工智能發展,更具人情味,帶有更多人文關懷。

  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將倒逼創作者加快科技應用步伐,推動電視科技進步。文藝節目的創作要實現藝術品質的飛躍,離不開科技的不斷進步。可以說,正是科技進步推動了節目創意從天馬行空到落地實現。比如湖南衛視首位虛擬數字主持人小漾,就是技術團隊通過採集數百位女性的形象,由30多位數字藝術家和工程師打造的。

  科技推動文藝創新,引領文藝潮流。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導演呂逸濤曾對媒體表示,新媒介、新技術不僅帶來了節目製播方式的變革,而且將成爲節目內容和形態創新的內在驅動力,激發創意靈感,推動文藝作品創新發展。毋庸諱言,當下有些節目還存在過於依靠科技而忽視內容創新,或者科技與節目本身未能有機融合的現象,容易讓觀衆產生審美疲勞。一些虛擬動漫形象也還未能真正體現中國美學風格,模仿借鑑痕跡較重。這些都需要創作者進一步把握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堅持以優質內容爲根本,以先進科技爲支撐,開拓時代生活和藝術表現的新領域,展現文藝創新與文藝意蘊的新境界。

原標題:“科技+文化”新意頻出

值班主任:李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