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搜救人員在藤縣空難事故核心現場進行搜尋工作。 新華社 圖

“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救援現場搜救仍在繼續,消防救援、武警、公安、民兵等多方力量加緊地毯式搜尋。截至25日下午,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總計出動7000餘人次、200餘臺車輛,5架直升機及一批搜尋救援設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放棄每一個希望,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生命,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應急救援的職責使命。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對於一個國家的總體安全與永續發展有何重要意義?怎樣加強應急力量建設,提高防範應對災害和事故能力?如何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記者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

事故發生後各方立即啓動應急機制,加緊地毯式搜尋,不放棄任何救人的希望

科學、有序開展救援是事故發生後應急處置的關鍵。此次事故發生後,從中央到地方立即啓動應急機制。依據《國家處置民用航空器飛行事故應急預案》成立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指揮部成員單位包括:民航局、公安部、衛健委、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民政部、網信辦、中宣部、國資委、地方人民政府等。民航局於事故當天派出工作組抵達現場,指導協助當地現場救援、善後處置。

對照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五個工作組,包括搜尋救援、善後處置、疫情防控、後勤保障等。自治區和梧州市、藤縣三級黨委、政府全力組織開展現場救援,廣西派出的消防救援、武警、公安、民兵等1400多名救援人員,以及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駐防廣西隊伍、廣東隊伍678名人員,積極有序開展現場救援。同時,做好雨鞋、鐵鏟、衝鋒衣等現場救援物資保障,協調電力、通信等部門,安排3輛應急電源車,調運6臺應急發電機到現場,架設應急通訊設備,確保救援現場電力保障有力和基站通信暢通。

南部戰區迅速啓動應急機制,梧州軍分區、武警梧州支隊第一時間組織救援力量趕赴事故現場展開救援。陸軍某陸航旅、某合成旅、某空中突擊旅,空軍某運搜旅,武警駐事發地周邊力量等迅速完成備勤。事故發生當天16時15分,武警梧州支隊與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對接,派出30餘名官兵攜鐵鏟、救生繩、救援包等物資先期出發,於17時40分抵達救援現場,開展封控、搜救、清理現場等工作。

梧州當地也在第一時間啓動應急響應機制,全力保障各項工作有序進行,緊急抽調2000餘名工作人員,協助開展搜尋救援、後勤保障和事故善後工作。3月25日,當地共組織調集救援力量2248人、各類車輛裝備180餘臺(套),進一步擴大搜索範圍,爭分奪秒開展搜救。除了繼續在原有核心區域開展搜救外,目前已將搜索範圍擴大到近20萬平方米。

在醫療保障方面,廣西、廣東等地衛生健康委組織多名重症、燒傷、骨外科、創傷等專家趕赴當地開展醫學救援工作。在現場設立救護點,安排好一、二線救治醫院,設立快速通道,並準備血液及各類搶救物資和設備。梧州當地啓用一家定點醫院,組建200多人的專科隊伍做好應急救治準備。梧州市民踊躍無償獻血,爲救援工作提供血液保障。同時,組織70名心理醫生待命,隨時準備對到梧家屬進行心理疏導,並安排志願者對家屬進行一對一的服務。

“當前,搜救工作依舊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搜尋救助組工作人員還在逐一摸排事發區域附近攝像頭和目擊者,努力尋找進一步的線索,並在技術調查組協助下,進一步擴大搜索範圍。”3月25日,在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舉行的第五場新聞發佈會上,民航局航空安全辦公室主任朱濤說,雖仍未找到事故倖存者,但從未放棄找尋倖存者的努力。

3000餘支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近100支國家專業救援隊伍、3.4萬支地方專業力量,國家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爲維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長期任務,又是一項緊迫任務。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進入新發展階段,應急管理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加。傳統領域,煤礦、非煤礦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重大事故依然時有發生;新興領域,新能源、新工藝、新材料廣泛應用,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湧現,一些以前“想不到、管得少”的風險逐漸凸顯。

“長期存在的深層次存量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新的增量風險又不斷疊加,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的需要變得更爲突出、越發緊迫。護航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也有必要爲保障安全做好長遠謀劃。”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表示。

統一協調、密切協作,是應急處置的重要組織保障。2021年5月21日、22日,雲南省大理州漾濞縣、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相繼發生6.4級、7.4級地震。地震發生後,應急管理部派出工作組分赴雲南、青海,調派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赴震區開展搶險救援,緊急調撥救災物資全力支持地方抗震救災,組織專家組開展災情覈查評估。雲南、青海兩省共投入各類救援力量2.3萬餘人,全力開展抗震救災救援工作,累計轉移疏散羣衆5662人,緊急轉移安置5.7萬人。

發揮專業優勢,實施科學救援,對於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同樣重要。2021年1月10日13時,山東五彩龍投資有限公司棲霞市笏山金礦在基建施工過程中,迴風井發生爆炸,造成井下22名工人被困。此次事故礦井爲近700米深的“獨眼井”,岩層地質、井下湧水等各種情況複雜。國家級礦山救援隊伍、高精尖裝備和技術專家團隊快速調動成建制,開闢救生通道,實現科學救援。經過1000多名搶險救援人員14個晝夜的連續奮戰,11名被困人員獲救生還。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應急管理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加強,初步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從組建應急管理部,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各類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領導體制,爲防災減災救災、維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瞭解到,目前我國已經初步構建起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爲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爲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爲突擊、以社會力量爲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要由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組成,已布點組建水域、山嶽、地震、空勤、抗洪、化工等專業隊3000餘支,增配各類消防車輛6500餘輛、專業裝備器材190.8萬餘件套。同時,積極推動建設應急救援專業力量,建成地震、礦山、危化品、隧道施工、工程搶險、航空救援等國家級應急救援隊伍近100支2萬餘人;地方政府建有專業力量約3.4萬支134萬人。

國家衛生應急救援隊是國家設立在各地的應急醫療救援組織,近年來先後應對四川蘆山地震、雲南魯甸地震、赴菲律賓開展“海燕”風災救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通過軟硬件建設,國家衛生應急救援隊實現了隊伍車載化、設備集成化和自我保障化的要求,同時堅持平急結合要求,積極開展巡診義診、送醫下鄉,衛生應急進社會、大型活動保障等活動,爲公衆提供衛生應急公共服務,提高全社會衛生應急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

應急管理有關的法律、條例、辦法等達400多項,一批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正抓緊制定修訂,規範化法治化助推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月14日,《“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全文公佈。《規劃》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夯實應急法治基礎等方面重點任務作出了部署。

應急治理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應急管理法治建設的大力推進。去年12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上,司法部部長唐一軍就突發事件應對法修訂作說明。作爲規範我國應急管理領域的基本法,這是該法實施以來的第一次修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與應急管理有關的法律、條例、辦法、預案、規定、通知、指南等達400多項,覆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大突發事件類別,已經初步建成了以憲法爲依據、以突發事件應對法爲核心、以相關單項法律法規爲配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

“目前來看,安全生產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已經比較完整,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組織、國家消防救援人員、危險化學品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正在抓緊制定修訂。”中國政法大學應急管理法律與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鴻潮介紹說,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應急管理領域的立法修法動作頗爲密集。

作爲應急法律研究學者,林鴻潮參與了應急救援組織和國家消防救援人員等多部法律案的起草工作。他告訴記者,實踐中應急管理立法呈現出“啓動多完成少”的特點,即啓動立法、修法工作多,已經完成的較少。對此,林鴻潮解釋說,應急管理領域的立法修法很多是爲了跟體制機制改革配套,必須充分考慮跨部門統籌協調以及法律間協同問題。“比如關於應急救援組織的立法,我們的應急救援隊伍種類很多,涵蓋綜合性、專業性和社會類救援隊伍,全國達數百萬人,在建設、管理、指揮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係需要充分處理好。”

同時,疫情也會對法律制定產生影響。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修訂是受疫情推動,隨着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有關立法也需要進一步調整完善,以適應實踐需要。

“目前我們提上議程的這些立法、修法計劃方向都是對的,和應急管理領域體制機制運行基本匹配。”林鴻潮建議,接下來還是要抓緊調研和做好統籌,把已經開展的立法、修法計劃儘快完成。

加強風險防範工作,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打通基層應急救援“末梢”

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涉及各層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而且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耦合性越來越強,這些都爲構建新時代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帶來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新形勢,要重視解決哪些問題?

薛瀾認爲,一方面要處理好“防”與“救”的關係。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後成立了綜合應急管理部門,可以解決應急救援工作上的集中統籌、資源整合等問題,形成救援合力,減少各類災害事故的損失。但不同的專業部門在不同領域應急工作上仍可以有所作爲,對各類災害事故都要有相應的力量實現滅早滅小,防止事態擴大。

“應急管理現代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加強風險防範工作,化解或減緩各種風險及其危害,從而大大降低應急救援的壓力和損失。”薛瀾說,這就要求相關專業部門要主動承擔風險防範工作,同時也需要應急管理部門發揮好應急指揮機構的統籌協調、綜合防範和應急準備的作用,通過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開展災後調查評估等措施,推動相關專業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風險防範工作。

另一方面,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需要推動政府部門之間的開放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開放。“高效運行的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作爲支撐,需要政府不同部門的通力協作,需要各層級政府的資源共享,需要全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薛瀾指出,目前很多政府部門之間存在數據壁壘,數據的“部門牆”和“行業牆”導致信息不對稱,風險信息不全、風險防範能力較弱的情況較爲普遍。

應急管理部規劃財務司司長唐琮沅表示,“十四五”期間會實施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建設國家風險監測感知與預警平臺。同時,升級覆蓋安全生產重點企業的監測預警網絡,加快完善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公共信息平臺,實現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一網統管”,提升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從地方應急部門實際情況看,不少基層站所相關人員和職能還沒有整合,應急工作不同程度存在人員少質效低的問題。爲建立健全基層防災減災救災力量體系,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介紹,“十四五”期間將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計劃,開展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加強和規範基層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微型消防站建設,推動設立社區、村應急服務站。

當前,各地也在不斷探索提升基層應急救援能力。例如,山東省今年內將建設不少於1500個基層應急救援站,打通基層應急救援“末梢”。今明兩年還將配備大口徑鑽機、全數字千米深井救援絞車、應急救援機器人等應急物資裝備,不斷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