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代鞋王”歸來!高瓴曾斥資300億入局,能否重回巔峯?

來源:IPO日報

“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這是許多年前,百麗的一句廣告語。

記者從港交所官網獲悉,百麗時尚集團(下稱“百麗時尚”)已於近日正式遞表,擬申請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此次申請上市,公司計劃將募集資金用於償還短期銀行借款,進一步發展公司的品牌及產品組合用於投資技術舉措,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2017年7月,百麗國際宣佈從港交所私有化退市,隨後被拆分爲兩大塊業務,時尚鞋服業務歸如今的百麗時尚所有,旗下的運動鞋服板塊滔博已登陸港交所。這一次,“鞋王”又能否重拾昔日的輝煌?

“一代鞋王”

百麗的創始人鄧耀擁有一段頗爲傳奇的人生經歷。

鄧耀出身於上個世紀30年代(1934年)的中國香港。根據坊間資料,20多歲的時候,鄧耀開始當學徒,並在十年後就擁有自己的小型工廠;上個世紀70年代,他開始自設鞋店。彼時正值改革開放之時,在業內已頗有名聲的鄧耀決定提供設計給中國內地的工廠,製成後再購回香港售賣,Belle(百麗)這個品牌也在1979年於中國香港面世。

隨着中國內地消費市場的發展,鄧耀在1992年開始發展百麗品牌的內銷市場。當時,不少在內地設廠的港商,最多隻能爭取到10%至15%內銷權,但鄧耀是第一個早年將外國經驗帶回內地的港人,他爲工廠爭取到30%的內銷權,加速了其全力發展內銷市場的步伐。

起初,公司在深圳和廣州以批發的模式賣貨給來自各地的批發商,但好景不常,冒牌假貨立即出現。爲了保護品牌,1994年,鄧耀決定開設專賣店,並以特許經營模式發展銷售網絡,杜絕市場上假貨的銷售途徑。

憑藉着迅速佔領百貨商場等的線下渠道,經過多年的發展,鄧耀的“鞋履王國”已遍佈中國內地的各個省市,百麗還曾連續12年位居中國女鞋銷售榜首位,也被市場稱作中國的“一代鞋王”。

2007年5月,百麗國際(全稱“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根據公開數據,2010年,公司佔中高端女鞋市場46%的份額,遠高於位居第二名的鴻國國際(6.5%);2012年,公司在內地設有自營零售店多達17564家;在其最輝煌的2013年,百麗國際的港股市值一度超過1400億港元,成爲中國最大鞋履零售商。

2011年,鄧耀在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以40億美元的資產位列全球第281位,位列港臺富豪第9位。

私有化退市

好景不長。曾依靠快速擴張線下渠道發展起來的百麗,卻不斷受到時代的衝擊。

2013年,百麗國際的營業收入增速明顯放緩,同比增長僅1.51%,遠低於此前動輒百分之幾十的增速;也是在這一財年,公司的淨利潤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同比下滑2%。

根據財報,2015/2016財年(2015年2月28日至2016年2月29日,會計年度起止日期下同),公司的淨利潤再度同比下滑38.41%。百麗國際當期的鞋類零售網點有所收縮,中國大陸鞋類零售網點淨減少366家。一方面是部分百貨商場着手進行業務調整或者結構轉型,另一方面是受整體消費市場低迷的影響,公司對部分前景欠佳的店鋪進行關店。

記者瞭解到,百麗國際也曾砸下數十億元資金兩度試水電商,但是龐大的線下渠道讓這位“鞋王”難以取捨,其最終只是將電商平臺當成清理過季款的渠道,沒能成功將產品搬到線上去。

2017年7月,在發佈完2016/2017財年年報後不久,公司宣佈將從港交所退市。這一消息公佈的三個月前,百麗國際已發佈了要約人計劃通過協議將公司私有化並從港交所退市的公告,要約價格爲6.3港元/股,對應估值約531億港元,接盤者則爲高瓴資本。私有化之後,高瓴資本以57.6%的股份加入到百麗控股股東的行列,涉及交易金額約300億港元。

據相關媒體報道,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曾公開透露過投資百麗國際的初衷。“百麗的直營門店每日進店人數有600多萬,按照互聯網的概念就是600萬的DAU(日活躍用戶數量),這在互聯網企業中都是能排到前幾名的。現在線上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貴,流量入口正從線上向線下轉移,百麗的2萬家直營店的線下流量入口尤其顯得可貴。”

重振旗鼓

在高瓴資本操盤下欲重返港交所的百麗,又呈現出哪些與以往不同的面貌?

私有化後的百麗國際被拆分爲兩家公司,其中旗下的運動鞋服板塊滔博(全稱“滔搏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已於2019年在港交所上市,而時尚鞋服業務則歸如今的百麗時尚所有。根據財報,2020/2021財年,滔博的營業收入已超過350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百麗時尚旗下擁有包括BELLE、STACCATO、TATA及BASTO等13個自有品牌和7個合作品牌,範圍涵蓋女鞋、男鞋和童鞋及服裝、包袋及配飾等品類。

招股書顯示,2019/2020財年至2020/2021財年及2021/2022財年前三季度(下稱“報告期”),百麗時尚實現營業收入201.14億元、217.37億元、176.27億元,對應淨利潤分別爲16.65億元、26.16億元、22.97億元。公司的收入主要由鞋履和服裝兩大部分構成,其中鞋履板塊仍是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佔各期公司收入比重的87.8%、86.3%、86.6%。

IPO日報瞭解到,私有化後的百麗時尚還針對鞋履業務制定了一系列的舉措,其中就包括在線上業務投入大量資源,在電商平臺(如“天貓”、“京東”及“唯品會”)及社交平臺(如抖音)發展業務;加快數字化轉型,配合垂直一體化價值鏈,成就業內領先的“訂、補、迭”供應鏈模式及其他競爭優勢。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線上渠道收入對公司的貢獻由截至2016/2017財年的不足7%,上升至2021/2022財年前三季度的超過25%;與此同時,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公司的線下零售網絡有9153家直營門店,與巔峯時期的超2萬家門店也有了明顯縮水。

從上述數據也不難看出,儘管百麗時尚近年來發展線上渠道,但目前線下零售市場仍是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

著名頂層設計專家、清華大學品牌營銷顧問孫巍對記者表示,伴隨着零售業的分化和升級,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及線下零售網絡是鞋業全渠道營銷的三駕馬車。“作爲市場份額第一、營收200多億元的時尚鞋服集團,定位中高端的百麗,只能將一二三線城市及線上平臺作爲是核心市場,目前來看線上線下的3:7比例比較合理。如果進一步加大營收,就需要渠道下沉更多三線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