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這個人(俄羅斯總統普京)不能再繼續掌權。”當地時間3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波蘭就俄烏衝突發表演講時這樣說。雖然事後白宮試圖爲這一赤裸裸干涉他國內政的表態洗白,但這句“說漏了嘴”的話,暴露了華盛頓挑事的真實目的——拖垮俄羅斯,推翻俄政府,以助美國全球稱霸。

俄烏衝突只是美國通過激化他國矛盾或者直接發動戰爭來謀取地緣政治利益衆多例子中的最新一個。美國將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輿論平臺等資源統統玩弄於股掌之中,打着“人權”“民主”“自由”等旗號,在世界各地製造動盪。

據不完全統計,自1776年宣佈獨立以來,在24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沒有參與戰爭的時間不足20年;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了248場武裝衝突,其中美國發起的就有201場,約佔81%。

回顧美國的侵略史和干涉史,足見華盛頓就是世界動盪的幕後黑手,是世界混亂之源。

2003年,被美軍轟炸後的伊拉克總統府。

沉迷於窮兵黷武的“快感”

美國好戰嗎?如果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二戰以來,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都有“屬於自己的戰爭”,這些戰爭讓被侵略國滿目瘡痍,數百萬平民死亡,數千萬人流離失所。美國前總統卡特將本國“好戰”的原因歸結爲“美國總是想迫使其他人採用美國的原則”。

中國有“兵者(指兵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說法。但爲什麼美國在二戰之後依然對用兵“甘之如飴”?尋找答案,可以先看看美國的建國史和擴張史,追溯到印第安人幾乎被斬盡殺絕的那一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出過一本名叫《應許之地》的回憶錄。之所以叫這個名,是因爲大多數美國人認爲腳下這片“風水極佳”的寶地是上帝的恩賜。可是他們忘了,北美並非無主之地,當年的幾千萬印第安人去哪兒了?

翻過“印第安人大屠殺”一頁之後,美國又在更大範圍內借力戰爭走強——通過美西戰爭,躋身世界軍事強國;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契機,成爲世界巨頭;二戰後,取得國際秩序的主導地位。在20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不斷髮動和參與戰爭,而戰爭也始終在塑造美國。這個過程促使美國大量政治精英沉迷於窮兵黷武的“快感”,苦惱於和平可能帶來的“無敵則無武”的安寧,無法遏制其製造動盪以奪霸權的慾念。他們滿世界找敵人,特別是在冷戰後,以其“單極世界”狂想在世界多地掀起干涉主義浪潮,搞出一系列戰爭、顛覆和滲透行動,目的只有一個——全球稱霸。

爲掃除異己而戰

1945年日本戰敗後,反法西斯同盟迅速解體,而大國爭霸腳步震盪世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50年美國對朝鮮發動全面侵略,並直接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美國強權干涉他國內政、屠殺平民的這頁罪惡史,寫滿了300多萬平民死亡、約300萬人成爲難民的悲慘故事。朝鮮方面統計,戰爭摧毀了約8700座工廠、5000所學校、1000家醫院和60萬戶家庭,而韓方的損失高達412.3億韓元,相當於官方匯率下的69億美元。透過歷史硝煙,人們能夠清晰看到美國遏制共產主義、謀求全球霸權的猙獰面目。

逃往歐洲的中東難民。

爲達到掃除異己的目的,美國從來都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在世界各地發動戰爭,不惜導致生靈塗炭。曾經的“巴爾幹之虎”南斯拉夫,就是在美國尋求霸權的過程中逐漸被“肢解”的。

儘管南斯拉夫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在冷戰前期,它曾一度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拉攏的對象。原因說來也十分簡單:由於和蘇聯存在地緣政治矛盾,再加上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之間的不和,南斯拉夫在冷戰期間採取了不結盟的獨立外交政策。對於把東歐視爲和蘇聯對峙“前沿陣地”的美國而言,這成了一個機會。於是,美國向南斯拉夫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其他西方國家也向南斯拉夫打開貿易大門。

然而,當時間的車輪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着蘇聯頹勢漸顯,南斯拉夫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也逐漸降低。對這樣一個已經無法再成爲“戰略緩衝地”的國家,華盛頓的態度迅速改變。更何況,南斯拉夫的“紅色”血脈和地處地中海要道的位置,更讓它成爲美國急迫希望拔掉的“眼中釘”。

經濟遏制、擴大民族分裂、意識形態輿論戰……美國的一連串攻勢,導致南斯拉夫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分裂和內戰的境地,逐漸解體。即便如此,美國製造混亂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止。科索沃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爲首的北約軍隊打着“避免人道主義災難”的旗號,無差別轟炸南聯盟78天。在這場戰爭中,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3名中國記者不幸遇難,成爲中國人民至今難以忘懷的傷痛。在美國的軍事幹預下,南聯盟最終徹底解體。

爲“清理門戶”而戰

美國不僅在東亞、中東、歐洲這些具有重要地緣戰略意義的地方挑起戰爭,就連一向被它視爲“後院”的拉丁美洲也沒有放過。在歷史上,華盛頓一直尋求在拉美擁有“絕對優勢”,對於那些產生了“反美總統”的拉美國家,美國輕則策動軍事政變,重則直接派兵入侵。

1983年10月,美國突然入侵格林納達。在此之前,這個加勒比島國剛剛發生了內亂,“親蘇反美”的科爾德成爲格林納達的新任領導人。這自然是美國所不容的結果。最終,美國佔領格林納達,並在“指導”這個國家選出新的親美政府後,才從這個島國撤軍。

有分析認爲,美國入侵格林納達並不僅爲這個國家本身,更意在向蘇聯示威,並震懾古巴、尼加拉瓜等其他有反美傾向的國家。不止格林納達,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美國還曾因類似原因入侵過巴拿馬、多米尼加等多個拉美國家。從本質上來說,華盛頓這樣做都是爲了穩固自己在拉美的“絕對權力”。

能否給和平一個機會?

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細數二戰後美國發動的對外戰爭,可以說嗜戰成了華盛頓的傳統。這些戰爭不僅在世界上造成動盪,還導致美國民粹氾濫,國內政治對立加劇,美國國內出現全方位危機。美國在發動戰爭時總是打着“人權”“民主”等旗號,但是這樣的事做多後,穿幫的就太多了,世界人民也認清了美國行爲的本質。

2017年,美軍裝甲車車隊在敘利亞行進。

曾經因爲美國製造動盪而飽受戰爭之痛的塞爾維亞人,近期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對華盛頓的戰爭罪行進行揭露和鞭笞。當地時間2022年3月17日,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的一場足球比賽中,觀衆拉起6條橫幅。其中5條橫幅上密密麻麻寫着美國以及以美國爲首的北約直接或間接入侵國家的名單:朝鮮1950年,危地馬拉1954年,印尼1958年,古巴1961年,越南1961年,剛果1964年,老撾1964年,巴西1964年,多米尼加1965年,希臘1967年,阿根廷1976,尼加拉瓜1981年……在最長的一條橫幅上赫然寫着一排大字——“我們想說的是,給和平一個機會!”

美國是世界動盪的幕後黑手,何日能收手?世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士都在質問!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