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舉行2021年年度報告發佈會 孟晚舟回國後首次公開亮相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秦海清

來源:豹變(ID:baobiannews)

華爲2021年的年報發佈會備受關注,時隔4年,孟晚舟再次登場。孟晚舟消失的日子裏,華爲進行了一系列艱難自救,推出鴻蒙系統,試圖拯救消費者業務。時至今日,孟晚舟稱華爲已穿過了這次劫難的黑障區,被寄予厚望的鴻蒙已奔跑近1000天,如今處在什麼狀態?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七年前,任正非在與消費者BG管理團隊的午餐會上,指出手機三大功能“通信、圖像、操作系統”。通信是華爲的老本行,沒有理由做不好;圖像誰都做得不太好,華爲有希望突破。唯獨在操作系統上,任正非表示,“我們不可能做得全球最好,因此堅決不做”。

華爲確實沒有做,但謀劃了一個更大的局。

2018年12月,“孟晚舟案”之後,華爲處境急轉而下。2019年5月華爲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此後又歷經兩輪制裁,華爲手機被徹底卡住了脖子,先進製程的手機芯片再也無法新增,只能靠慢慢消耗存貨爲華爲高端手機“續一秒”,延長品牌生命力。如今華爲手機在全球,甚至在中國市場也只是“others”。

就在華爲進入“實體清單”三個月後,鴻蒙系統帶着“救世主”的光環橫空出世。華爲反覆強調,鴻蒙系統並非專爲手機量身打造,而是面向下一代技術、劍指物聯網時代的操作系統。華爲明白,鴻蒙解決不了“卡脖子”的問題,所以開闢了一條新路。

如今孟晚舟已歸國半年,並在3月28日下午着一身黑色,現身華爲2021年年報發佈會,從華爲的業績來看,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隱憂仍在。而鴻蒙疾跑近1000天,給華爲帶來希望,但威力完全顯現,也尚未止住華爲整體特別是消費者業務下降的焦慮。

華爲的“春天”在哪裏?

孟晚舟上一次出席華爲業績發佈會,還是四年前。

在孟晚舟缺席的2018年到2020年的年報發佈會,美國製裁層層加碼,華爲增長失速,孟晚舟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困難重重的華爲。

年報顯示,華爲在2021年實現了淨利潤同比大增7成,但是總收入6368.07億元,較上一年減少2545億元,同比下滑28.56%,這是華爲創立至今最大降幅。

孟晚舟表示,我們的規模變小了,但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獲取能力都在增強,公司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華爲上一次收入負增長還是2002年,當年收入下降12.2%。此前一年,任正非寫出了著名的《華爲的冬天》。當時外界頗感不解,正值華爲如日中天,“冬天”何來?

這一次,華爲“寒冬”中,拖累公司收入暴降的是以智能手機爲首的消費者業務。

數據顯示,華爲2021年運營商業務實現收入2814.69億元,同比下降約7%;企業業務收入1024.44億元,同比略增2.1%;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31億元,同比下降近50%。

2018年,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華爲的老本行運營商業務,成爲第一大收入來源,當年佔比48%;2019年和2020年,消費者業務連續兩年佔據華爲總收入的54%還多,2021年佔比下降到38%。

近十年來,消費者業務可謂是華爲的收入增長引擎,總收入增長趨勢與消費者業務保持平行。

“引擎”熄火了。由於高端手機芯片被卡脖子,華爲手機銷量銳減。第三方機構的數據顯示,華爲手機全球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7.6%,跌至2021年的約3%。

智能手機難續消費者業務的輝煌,2019年,華爲提出“1+8+N”的全場景戰略,其中的“1”指的是手機,“8”包括平板電腦、PC、VR、車機等8種終端,“N”指泛IOT設備。

華爲認爲,以個人單設備爲中心的互聯網模式已顯現頹勢,全球手機發貨量呈下降趨勢,手機APP創新趨於同質化,消費者使用手機的時間趨於穩定。

華爲同時判斷IoT將是未來十年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消費者將從智能手機時代步入智能終端時代,對多設備協同體驗的需求日益增長。於是,鴻蒙系統應運而生。

說白了就是,智能手機行業沒有進步空間了,下一個爆發點在IoT。但考慮到華爲的現實處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爲,手機沒的賣了,但還可以賣其他生態產品。有了鴻蒙,“8+N”纔好賣。

鴻蒙完成3億臺“小目標”

雖然華爲2019年發佈了鴻蒙系統,且立即應用在智慧屏(智能電視)上,但鴻蒙真正的爆發是在兩年後。

2021年6月2日,鴻蒙系統2.0正式登陸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錶等應用。這一天,“鴻蒙系統”的百度搜索指數達到歷史峯值。此後,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爲智能設備數量急速上升。

此外,在生態佈局上,華爲還將HUAWEI HiLink與Powered by Harmony OS統一升級爲Harmony OS Connect,也就是“鴻蒙智聯”。

華爲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鴻蒙設備總量達到3.35億臺,其中搭載Harmony OS的華爲設備數超過2.2億,2021年新增鴻蒙智聯產品發貨量1.15億臺。

如果按照華爲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鴻蒙系統的“操盤手”王成錄的3個億小目標,鴻蒙超額完成了2021年的任務。

短期目標達成,就意味着鴻蒙成了嗎?

王成錄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華爲分析了過去二十年PC產業和移動產業的生態發展,發現16%的市場佔有量是一個分水嶺,超過16%的生態基本就成功了。華爲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則視16%爲鴻蒙的“生死線”。

值得注意的是,16%的生死線是華爲自己的判斷,海內外業界並無這一標準。

銀河證券按照谷歌上半年全球開發者大會透露信息,以及市場第三方市佔率統計數據推導,目前全球範圍內搭載移動操作系統(Android、iOS、WP)的活躍設備總量約35億臺,而操作系統16%生死線意味着裝載鴻蒙系統的活躍設備數量需不低於5.6億臺。

換句話說,華爲目前3.35億臺的設備量,才走了一半多的路程,尚未越過16%的生死線。

此外,CIC灼識諮詢提供給《豹變》的全球操作系統市佔率變化數據顯示,2021年,Windows、macOS、iOS和安卓的市佔率累計高達97%。

CIC灼識諮詢總監汪海峯認爲,如果操作系統的生態系統市佔率要達到16%才能逃脫生死線,現在來看還是差距很遠的,其上有微軟、安卓、蘋果,所以,鴻蒙距離真正成功還差距較遠。

不過,銀河證券認爲,以目前搭載量增長速度來看,對鴻蒙跨越操作系統生死線持樂觀態度。

“生死線”背後的隱憂

鴻蒙系統尚未正式發佈之前,2019年6月,任正非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操作系統最關鍵的是建立生態,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態需要兩、三年左右的時間。

PC時代,微軟建立了Windows生態;在智能手機時代,谷歌建立起了安卓生態。在似到未到的物聯網時代,華爲能否建成鴻蒙生態,要看華爲自身設備的出貨量,更要看鴻蒙能吸引多少合作伙伴。

對於“1+8”來說,華爲只能依靠自己的設備,因爲小米、OPPO、VIVO等廠商雖然每年出貨大量的智能手機和其他終端,但作爲華爲的競爭對手,他們目前沒有理由採用鴻蒙系統。意外的是,俄羅斯媒體3月末報道稱本國BQ公司的智能手機,已經在測試華爲的鴻蒙操作系統,但華爲回應稱,目前暫無計劃在海外推出搭載Harmony OS的手機。

因此,華爲最要緊的是在“N”上尋找合作伙伴。

據豹變了解,鴻蒙智聯目前的生態合作伙伴體系分成三類:

一是“生態產品合作伙伴”,即基於鴻蒙智聯技術完成智能硬件產品的開發、認證、量產和推廣的合作伙伴。比如美的、九陽、蘇泊爾等。

第二類是“生態解決方案合作伙伴”,爲鴻蒙智聯生態產品提供智能硬件解決方案開發、模組生產或芯片設計等服務能力。比如:中軟國際、軟通動力、芯海科技等,也就是資本市場熱炒的“鴻蒙概念股”。

還有一類是“生態渠道合作伙伴”,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擁有鴻蒙智聯生態產品銷售授權,對下級渠道進行覆蓋,或面向最終消費者經銷的官方授權合作伙伴。華爲目前自有渠道包括用戶量超3億的華爲商城和60000多家線下門店。

華爲年報顯示,目前有超過1900家合作伙伴加入鴻蒙智聯,鴻蒙智聯認證產品種類超過4500個。華爲終端業務線方面向《豹變》稱,“華爲會通過領先的技術和解決方案,以及對開發者全面的扶持,來吸引更多廠商加入鴻蒙智聯。”

據《豹變》觀察,美的擁抱鴻蒙的力度非常大,華爲官方商城有大量美的產品。來自美的的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230款美的產品支持鴻蒙智聯。但是,也並非所有家電大廠都像美的這般積極。

CIC灼識諮詢總監汪海峯向《豹變》分析稱,家電廠商本身在軟件方面的技術積累不足,選擇用鴻蒙的開源系統是當下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快速實現設備的智能操作等高階物聯網功能,從而可能贏得市場,但就像鴻蒙以前是華爲PlanB一樣,這些家電廠商也在擴張軟件團隊,自然也會有自己的PlanB,畢竟現在的物聯網仍然無法達到真正的“萬物互聯”的開放程度,各家廠商都在搭建自己閉環的物聯網生態,像小米的生態,海爾的生態都搭建的很好。

早在2015年8月,海爾智家和華爲消費者業務達成過戰略合作,在智能路由與模塊/芯片方面,華爲HI-LINK協議將與海爾U+協議深度兼容,實現雙方在底層的對接。但鴻蒙問世後,海爾卻無動作。

2021年6月,界面新聞報道稱,“海爾與華爲鴻蒙的合作情況還沒有正式發佈,但是海爾有自己的優家系統,產品可以互通互聯,海爾未來一方面會接入華爲的系統,但是也會持續投入優家系統的建設。”

除了海爾,格力目前也只是“打嘴炮”。向來把華爲當做中國民營企業界榜樣的董明珠,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引進鴻蒙系統”。另據證券日報去年11月報道,格力電器已與華爲就“鴻蒙系統在格力產品上的落地”進行了對接。

投資者對格力與鴻蒙合作的呼聲非常高。據豹變統計,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投資者50多次向格力電器問及與鴻蒙的合作情況,但格力電器從未回覆隻言片語。

截至目前,在華爲官方商城的鴻蒙智聯專區,尚未看到任何一款來自海爾或格力的產品。同樣,在海爾和格力的官方商城中,也看不到任何鴻蒙的痕跡。

其實,部分家電廠商與鴻蒙的合作進展較慢也可以理解,鴻蒙的這個隱憂在華爲汽車業務的推進過程中已有體現。

去年6月,在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投資者詢問是否會接受類似華爲的自動駕駛全棧式方案,上汽董事長陳虹直言,自動駕駛技術是“靈魂”,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車企就變成了“軀體”。

同樣,在“軟件吞噬世界”的浪潮中,頭部家電大廠已經不是單純的硬件生產商,軟件技術則是另外半條命。若完全把半條命交給他人,難免會有顧慮。

汪海峯預判在接下來相當長的時間裏面,各自爲營的物聯網生態體系仍然會是市場的主流,至於很久之後的未來,會不會出現一個真正的第三方的物聯網平臺,實現所有設備的互聯互通,以及這個平臺會不會是基於鴻蒙OS搭建的,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正如任正非所說,“鴻蒙已經開始了前進的步伐,我們還心懷忐忑地對它期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