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地方的人能喫辣?這必然又能引起一番脣槍舌劍的爭論。的確,辣的普及度大概遠不能與酸、甜、鹹匹敵,直到今天,我國不能喫辣的省份和地區不在少數。

中國八大菜系中,並沒有絕對不辣的菜系,但是從菜系口味來看,魯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大部分是不辣的。從地理方位上看,能否喫辣不以南北爲別,而以東西劃分。大衆印象中最能喫辣的省份又以四川、貴州、湖南三省最爲突出,還有句俗話形容三省之人的食辣指數:“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如果宏觀一些看,在以中國中西部這塊食辣地圖上,有沒有可能找到一些飲食文化中更爲明顯的地域區別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是這種差別不以具體省份爲界,而以南北爲劃分。

中國南北的自然分界線是秦嶺至淮河一線,而南北食辣風格的分野大致與此相同——秦嶺以南地區,辣餚佐料主要以辣椒醬爲主;秦嶺以北地區,則以辣椒粉爲主。

“南醬北粉”背後的地位 

先來看辣椒粉製作過程,生辣椒被幹燥、研磨後,一般不添加其他物質,是辣椒作爲調味品的比較純粹的狀態,製作起來也較爲簡單,這種辣椒粉也是辣椒在中國北方飲食中使用的主要狀態。但將生辣椒再製成辣椒醬的過程就要複雜得多。首先是製作過程中會添加其他物質,並加以醃漬,屬於一種發酵物。

在喫辣大省湖南,辣醬的製作主要分油制和水制兩種。湘地油制辣醬是用芝麻油和辣椒製成,顏色鮮紅,上面浮着一層芝麻油,容易保存;水制是用水和辣椒製成,顏色鮮紅,加入蒜、姜、、鹽,可以長期保存。此外,前文提到的貴州餈粑辣醬也是貴州本土的一種辣椒醬,這種辣醬製法很獨特,要先將幹辣椒水發後,再加姜、蒜搗碎後一起放入油鍋;而後又往鍋中放鹽、白胡椒粉等佐料一起炒,一直炒到辣椒色彩變深時方可起鍋,而後裝入碗裏冷卻,冷卻後再裝入瓶子,炒菜時備用。辣椒醬是辣椒在中國南方飲食中使用的主要狀態,從這一系列複雜的製作過程中也能看出南方對待辣椒的認真態度。

可見,在秦嶺以北,雖然辣椒也非常普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作爲調味劑有限制地使用。而在秦嶺以南地區,從各種各樣的辣醬製作以及與之搭配的菜餚來看,完完全全是把辣椒當作必不可少的菜餚孕育神器來伺候。也正因如此,在湘、黔、川、渝地區可以辣得百花齊放,不僅類型多於北方,食辣指數自然也高於北方。不過喫辣這件事爭了這麼多年,誰也不服誰,即使以南北劃分,也很難一概而論,例如九省通衢、南來北往的湖北究竟該算南還是北?如果湖北只是個普通選手還好說,偏偏這還是個很能喫辣的大省,有絕味鴨脖等多個辣菜聞名全國。湖北的辣菜介於幹辣和麻辣之間,尤其帶辣的滷味最具特色,在武漢街頭,隨便一樣小喫都有可能辣得人眼淚縱橫。湖北甚至有一道名菜就叫“辣得跳”,實際上是以花椒、幹椒、老抽、料酒、小米辣等調料做成的燒炸牛蛙,麻辣鮮香的口感也讓“辣得跳”近年來一度成爲湖北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

以湖北爲中心,西面接壤的陝西、重慶,南面的湖南、江西都是食辣大省,北部的河南和東部的安徽雖然不是喫辣強者,但美食中同樣離不開“辣”。河南胡辣湯是當地人早餐中常見的傳統湯類名喫,湯羹用胡椒、辣椒、牛肉粒、骨湯、粉芡、細粉條、黃花菜、花生等製作而成,口味上麻辣鮮香,但實際上頂多只有微辣程度,不用擔心辣得胃疼。當地人早上喝胡辣湯時,常會搭配油條、包子、蔥油餅、鍋盔、千層餅等食用。至於安徽,在皖贛交界浙嶺腳下的休寧縣,每到秋季紅辣椒、老南瓜成熟時,村民便開始陸續製作傳統小喫辣椒粿,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這種小喫又名休寧辣椒粿,實際上是類似辣條的一種零食。豫、皖地區雖然也喫辣,但其烈度遠低於西南方向,再往東的江蘇、浙江就是典型的不喫辣地區了。當然辣椒並沒有從浙江人的餐桌上消失,只是在這裏,辣椒繼續發揮着它剛傳入中國時的觀賞功能,作爲菜品配色的點綴使用。不過在食辣指數大比拼中,有一個位於中國東南部的省份不得不提——江西。

中國食辣地圖上,若以食辣指數來判定,總體是西部勝於東部,南方高於北方,但江西卻是一個異數。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它位於中國東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屬於華東地區,東鄰食辣指數非常弱的浙江。儘管江西的辣菜沒有川、湘、黔這幾個西部省份那麼有名,但其辣味指數絲毫不亞於這幾個著名喫辣省。如果說四川以麻辣爲代表、湖南以香辣爲代表、貴州以酸辣爲代表,那麼江西之辣的主流就是不折不扣的幹辣。在川、湘、黔幾省爲着誰居“怕不辣”的地位而爭論不休時,江西人自己卻有一句更直白和生猛的食辣宣言:“可以沒有米飯,但不能沒有辣椒。”

如果選擇重辣程度的贛菜,食之能直擊天靈蓋,辣得人涕淚橫流。臨川牛雜是江西較爲出圈的一道辣菜,做成後生辣與鮮味融合,喫上一頓足以讓人大汗淋漓。這種江西之辣,可以稱之爲生辣,即原汁原味的辣,不摻雜花椒之類的餘味。正如貴州一省之內存在着不同程度之辣,江西省內各地食辣指數也各有不同,而公認最能喫辣的地方當屬江西萍鄉。萍鄉位於江西省西部,此地的北部、南部、西部皆與食辣大省湖南省毗鄰,但與香辣爲主的湘菜不同,萍鄉菜辣得非常純粹。以茶油蓮花血鴨爲例,鴨肉完全浸泡在辣椒與辣湯中,菜剛入口,洶湧的辣味如潮水般湧來,直教人眼淚模糊,即使是能喫辣之人,也必須拌上米飯才能下口,而這種“變態辣”口味據說竟是萍鄉人的家常口味。

在國內,實際上有不少類似萍鄉這樣名氣不大,但非常能喫辣的地區。另一個較典型的地方是廣東韶關。有句俗話說,廣東人什麼都喫,就是不喫辣。但就在這麼一個不食辣的省份中,竟然藏着韶關這麼一個喫辣小能手,這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放着一罐“大佬匡”,即辣椒醬。韶關人不僅常以辣醬下飯,還有醃辣椒、剁辣椒等做菜常用的辣椒,這裏也號稱廣東地圖上唯一喫辣的地區。韶關位於廣東省北部,北接湖南,東鄰江西,兩個都是食辣大省,而這裏又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移民較多,從這個角度來看,韶關人能喫辣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文化隱喻中華麗變身 

蓮花血鴨,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的特色名菜。蓮花血鴨因具有色美味香、鮮辣可口的特點而被列入“十大贛菜”之一,同時也被稱爲江西最辣的菜餚之一

歷史上人們食辣的主要目的在於“代鹽”,無論是說它濃烈的辛香可以用來遮蓋不新鮮食物之味,還是說它在高海拔雲霧多的山區有驅寒作用,似乎都與貧窮、閉塞關聯,因此在舊時代,辣椒也被視爲“低賤”的食材,爲達官貴人所不屑,像曾國藩這樣因個人口味喜好喫辣椒的官僚都得偷偷食用。直到20世紀,自從有了“不喫辣椒不革命”的說法後,常年被視爲下里巴人食物的辣椒也終於有了翻身的機會。當然,讓辣椒地位發生顛覆性改變的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大規模人口流動前所未有,在大時代背景下,幾大辣省的麻婆豆腐、麻辣小龍蝦、酸湯魚、重慶火鍋、麻辣香鍋等名菜向全國各地輻射,辣系菜譜也終於擺脫“窮人的食物”之地位,躋身美食之列,一舉奠定其江湖地位。

這種地位的提升,從辣椒衍生出的文化隱喻中更能直接體現。“辣”在過去不算是啥好字眼,用“辣”形容人的詞彙中,有潑辣、狠辣、毒辣、心狠手辣等等,總體而言都偏向於貶義。《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初入賈府,王熙鳳出場一段,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衆人皆斂聲屏氣,唯有王熙鳳灑脫不羈,於是賈母調笑道: “她是我們這裏有名的一個潑皮破落戶,南省俗稱‘辣子’,你只叫他‘鳳辣子’就是了。”看來這裏的“辣子”大約也和潑皮、潑辣相關,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諢號。

不過在現代人讀來卻未必能看出這“鳳辣子”有什麼不好的寓意,更多像是形容其幹練、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這就與近幾十年來“辣”的地位提升息息相關,在今天,以“辣”形容女性已經沒有貶義色彩。一個很典型的例子,20世紀90年代,出生於湖南湘西的歌手宋祖英一首《辣妹子》紅遍大江南北,歌詞一開始就唱道“辣妹子從小辣不怕,辣妹子長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吊一串辣椒碰嘴巴”,這首歌曲的歌詞簡單、旋律更簡單,通過不斷強調“辣”,真實地還原了湖南女孩堅強自信、大方爽朗的性格。也正是由於這種辣文化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幾個食辣大省無不以辣爲榮,除了湖南,在四川、貴州、重慶都有稱本地女孩爲“辣妹子”之習慣,本意也是形容女孩堅強爽朗,大方明亮。對比《紅樓夢》中的“鳳辣子”,可以說“辣”已從諢號變成了雅號。

另一個關於辣椒地位的體現可以在近現代的民俗中看到。如今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習俗中,辣椒甚至還有辟邪的作用。在很多農村,家家戶戶門口掛一串紅辣椒的情況非常普遍。實際上我國民衆將植物掛於門上的習俗十分久遠,早在漢代就有清明時分門上插柳,端陽時分門上懸艾草的習俗,而懸掛辣椒的習俗當然是在近代以後纔有。尤其在種植辣椒的地區,人們往往有將乾燥的紅辣椒懸掛在門口,直到第二年春季以後纔會取下的習慣,氣候比較乾燥的地區甚至會將辣椒懸掛一整年。

爲什麼傳入很晚的辣椒反而成了我國農村最常見的懸掛植物呢?首先離不開中國五行風水文化,紅色在五行屬火,在五方屬南,而中國傳統民居的門戶大多坐北朝南,因而在門口懸掛辣椒也符合五行方位這一解釋。當然還有更直接和簡單的原因,即民間對於氣味強烈的香辛料最初用於驅蟲,而後衍生出辟邪文化,古時的菖蒲、艾草、山茱萸等皆如此。辣椒傳入中國的時間雖然較晚,但它鮮明的特徵又完全符合香辛料傳統,被視爲有辟邪之用也是理所當然。而且由於幹辣椒易於保存,不易腐壞,懸掛時間比過去的艾草、柳條都長很多,故而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爲深刻。

近代以來,辣椒也如同經歷了一場革命,讓它徹底撕下了“低賤”口味的偏見標籤,從辣系美食向全國擴張,到以辣喻人文化隱喻的變化,再到民俗文化中辟邪功用之體現,辣椒地位可以用今非昔比來形容。如今,無論在中國人的食譜上,還是民間文化習俗中,辣椒都完成了它華麗的變身。

本文轉載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ID:gjrwl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