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29日報道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3月26日發表題爲《在與中國打交道方面,兩隻大熊貓能給我們什麼啓示?》的文章,作者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前文化參贊卡里略·甘特納。文章稱,大多數澳大利亞政客爲改善對華關係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閉嘴。全文摘編如下:

1985年4月,我前往北京擔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在我任職的3年裏,大使鼓勵我走出去,擴大澳大利亞與中國的文化接觸。

我的任務是拓展(澳中)關係。事實上,我要負責使館遇到的除政治、貿易、援助和防務之外的所有事情。

作爲文化參贊,我主導了1988年租借中國大熊貓的談判。在兩年的時間裏,我每月都會與中國林業和漁業部門的官員見面,他們負責在中國方面作出必要的安排。

我們的談判涉及大量細節問題,如運輸、安全、保險、飼料、澳大利亞動物園設施、檢疫和獸醫要求、大熊貓飼養員的旅行和生活安排,當然還有費用問題。中國人是了不起的談判大師,我定期請談判對手喝茶,談論“我們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友誼”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當澳大利亞說它想舉行政府最高層會議來解決問題時,我們的總理扮演“強人”角色真的沒有任何幫助,謙卑一點、禮貌周到一點反而能走得更遠。明確而積極的目標、連貫一致的價值觀、堅定、真誠和耐心在所有交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果你從可能達成協議並能夠建立信任的領域開始,談判效果會好得多。對澳大利亞來說,有很多這樣的領域:體育和文化交流,醫學和農業聯合研究,甚至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而在這方面澳大利亞是落後的。

但就目前而言,澳大利亞需要把更棘手的問題擱置一邊。我們需要認識到,捶胸頓足式和擴音器式的外交只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在我們使用別人的擴音器時。

中國體制的優勢包括自上而下的紀律性以及專注於定義和實現國家目標的能力。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

我想到了過去數十年間中國各地基礎設施的非凡發展。墨爾本的塔拉梅林機場早在1970年就通航了。那時,我們得到的承諾是,很快就會有一趟快速列車從機場開往墨爾本城區。

50年來,歷屆政府都說它很快就會到來,但我們甚至沒有一趟慢速的有軌電車來完成這段23公里的行程。而在過去20年裏,中國修建了近4萬公里的高速鐵路和無數新火車站。高鐵每天運送數以百萬計的人到全國各地。

中國製定了雄心勃勃、高瞻遠矚的國家目標,併爲實現這些目標而努力。

然而,澳大利亞考慮的是短暫的選舉週期,我們的政客更關注在下次選舉中吸引選票和保住自己的職位,而不是任何長期的國家利益。這就導致了選舉缺乏紀律性,因爲每個政客都試圖讓自己顯得與衆不同或獲得選民好感。

我們對抗性的議會制度意味着,“贏得”國內媒體已經成爲政府和反對黨最重要的目標。大多數澳大利亞政客爲改善對華關係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閉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