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都是割韭菜?商業IP如何打造?

來源:北京商報

在知識付費風口下,一些頭部玩家也將目光盯向了A股資本市場,吳曉波、羅振宇等行業大咖開始紛紛力推旗下企業上市,對於A股“知識付費第一股”市場也有所期待。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知識付費第一股”的到來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3月28日,羅振宇旗下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思維造物”)對外披露了第六版創業板IPO招股書,公司目前仍處於問詢階段。自2020年10月22日進入已問詢階段以來,思維造物已經歷了三輪問詢,至今已超17個月,IPO進展遠遠落後於同期受理企業。IPO推進緩慢背後,公司創業板定位是深交所覈查的重點。

問詢階段已停留超17個月

自2020年10月22日進入已問詢狀態後,思維造物已在該階段停留了超17個月。3月28日,思維造物再度更新了招股書,這已是公司IPO獲受理後披露的第六版招股書。據瞭解,思維造物是一家從事“終身教育”服務的企業,公司在線上通過“得到”App、“羅輯思維”微信公衆號等平臺向終身學習者提供課程、聽書及電子書等產品,在線下,通過“得到高研院”“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等形式,爲終身學習者提供通識教育及技能培訓服務。

縱觀思維造物的創業板IPO之路,走得頗爲緩慢,公司招股書在2020年9月25日獲得受理,之後在當年10月22日進入已問詢狀態,當年12月11日對外披露了一輪問詢回覆,並在2021年1月22日對外披露了二輪問詢回覆。

截至二輪問詢回覆之前,思維造物的IPO之路還算順利,不過之後便開始停滯,雖然期間兩度IPO中止,但也僅“暫停”不足4個月。直至今年3月27日,思維造物纔對外披露了第三輪問詢回覆。

相比同期受理企業,思維造物已經遠遠落後,觀想科技、騰遠鈷業、艾爲電子等多家企業已經上市。

據思維造物介紹,截至2021年6月30日,“得到”App月度活躍用戶數(MAU)超過340萬,累計激活用戶數超過4540萬,累計註冊用戶達到2575萬。

除了旗下App較爲知名之外,思維造物實控人羅振宇也是公司營銷的一大亮點。招股書顯示,思維造物系羅振宇在2014年創立,截至招股說明書籤署之日,羅振宇通過直接及間接方式持有公司共計46.6144%的表決權,爲公司實控人。除了羅振宇之外,思維造物股東背後還有柳傳志、俞敏洪等一衆行業大佬加持。

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

北京商報記者查詢思維造物三輪問詢回覆發現,公司創業板定位是深交所覈查的重點。

在第三輪問詢中,深交所提及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創業板定位。招股書中,思維造物表示,公司在商業模式和產品形態上存在創新,主要體現在課程質量高、學習效率高、學習費用低、學習樣式多等方面,公司核心技術包括海量數據實時計算平臺、個性推薦算法平臺、跨平臺排版引擎技術、多媒體溯源追蹤技術、數字版權管理、分佈式系統架構、分佈式系統調用鏈追蹤、服務流量調度、多雲單元化技術等。

對此,深交所要求思維造物通過分析核心技術實現的具體功能,核心技術的先進性,核心技術與同行業可比公司相比在效率、成果轉化方面的優勢等,進一步說明核心技術是否具備創新性、是否區別於行業通用技術。

另外,深交所還要求保薦人就思維造物是否屬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進行補充論證。

財務數據顯示,2018-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思維造物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約爲7.38億元、6.28億元、6.75億元以及4.39億元;對應實現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5329.76萬元、1.17億元、4006.35萬元、2863.67萬元;對應實現扣非後歸屬淨利潤分別約爲3280.95萬元、3067.57萬元、2812.22萬元、2123.23萬元。

報告期各期,思維造物產品累計註冊用戶數分別爲1549.82萬人、1947.32萬人、2403.78萬人及2575.81萬人。報告期內,公司年均月付費用戶數、年均月免費用戶數、平均月活用戶均呈下降趨勢。針對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思維造物董事會辦公室發去採訪函,不過截至記者發稿,對方並未回覆。

難以形成核心壁壘

前有吳曉波,後有羅振宇,知識付費公司上市到底難在哪?

在思維造物衝擊A股上市之前,吳曉波旗下的杭州巴九靈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九靈”)曾在2019年欲借上市公司全通教育曲線上市,不過最終未果。之後,巴九靈開始做上市輔導,欲單獨IPO。

從2019年巴九靈試圖曲線上市,到2020年思維造物開啓IPO,直至2022年,A股還是沒能等來“知識付費第一股”。

上海財大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知識付費行業和傳統行業不一樣,傳統行業容易形成競爭壁壘,而知識付費市場目前尚未完全成熟,公司以及平臺難以形成真正的核心壁壘,其模式的可持續性發展方面也是一大問題。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科技產業投資分會副會長兼戰略投資智庫執行主任布娜新亦表示,目前我國終身教育行業市場格局相對分散,尚未出現巨頭壟斷、寡頭競爭等現象。隨着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迭代及5G網絡的落地普及,音頻、短視頻、長視頻、直播等媒介傳播的內容及表現形式持續升級迭代,市場競爭也會加劇。

崔麗麗進而指出,知識付費商業模式其內容生產者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邊界的,且很難快速迭代,這也是市場對知識付費產品存在擔憂的原因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