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學中醫

讓更多人瞭解中醫

上焦篇

風溫 溫熱 溫疫 溫毒 冬溫

講者:孫潔  編輯:東旭

【一】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溼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

此九條,見於王叔和《傷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牽引《難經》之文以神其說。按時推病,實有是證,叔和治病時,亦實遇是證。但叔和不能別立治法,而敘於《傷寒例》中,實屬矇混,以《傷寒論》爲治外感之妙法,遂將一切外感悉收入傷寒例中,而悉以治傷寒之法治之。後人亦不能打破此關,因仍苟簡,千餘年來,貽患無窮,皆叔和之作俑,無怪見駁於方有執、喻嘉言諸公也。然諸公雖駁叔和,亦未普另立方法,喻氏雖立治法,仍不能脫卻傷寒圈子,弊與叔和無二,以致後人無所遵依。本依詳加考覈,準古酌今,細立治法,除傷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時雜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東垣、河間、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議,而瑭得以善其後也。

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厥陰行令,風夾溫也。溫熱也,春末夏初,陽氣馳張,溫盛爲熱也。溫疫者,厲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溼溫者,長夏初秋,溼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熱者也。溼溫者,長夏初秋,溼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溼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氣也。冬溫者,冬應寒而反溫,陽不潛藏,民病溫也。溫瘧者,陰氣先傷,又因於暑,陽氣獨發也。

按諸家論溫,有顧此失彼之病,故是編首揭諸溫之大綱,而名其書曰《溫病條辨》。

本條是《溫病條辨》第一卷第一條,但並非《溫病條辨》的第一條。在該書第一卷之前,還有一篇卷首,主要內容是名爲“問心堂溫病條辨原病篇”的經典彙總,收錄了《內經》中與溫病相關的條文共十九條。以示溫病亦本於《內經》,有溯本追源之意。

本條則是總論溫病種類,將溫病分爲九類。九爲單數之最大者,此處取九爲分類之數,是言溫病之衆,非止一種,當然也就不只限於九種。這裏列舉的,只是吳鞠通認爲溫病中最具代表性的九種疾病而已。當然,這種九種疾病同時也就是最常見、最重要的溫病。

條下吳氏自注甚詳。這九種溫病並非吳鞠通首創,而且多數見於王叔和所著的《傷寒例》。如其第二條、十二條中,“溫病”“風溫”“溫熱”“溫瘧”“溫毒”“溫疫”等病名均有提及。但一來王叔和對這些疾病的理解與後世溫病學說有所不同,二來王叔和仍然採用傷寒法治療溫病,所以吳鞠通認爲王氏雖列溫病之名,卻未得溫病之實,反而誤導了後學者。所以特別指出:“叔和不能別立治法,則敘於《傷寒例》中,實屬矇混。”

後世因循其例,都使用傷寒法來治療溫病,於是“貽患無窮”。“苟簡”就是“苟且簡略;草率簡陋”的意思。一句“因仍苟簡”,將千年以降,諸醫對溫病治法始終進展有限的原因大白於讀者。但因此就全部歸罪於王叔和,卻是全無必要。只能說在當時遵古傳統下,想要創立新說,又不能否定前賢聖人,只能把後世未曾封聖的拿出來先頂缸了。其實客觀而論,溫病理論並非一夜而起,乃是肇端於《內經》,漸起於唐宋,發展於宋元,成熟於明清。所以吳鞠通亦不敢專人之美,特別指出“東垣、河間、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議,而瑭得以善其後也”。吳鞠通所以諸醫家,都是對溫病發展有着重要貢獻的,吳鞠通說自己是“善其後也”,雖是自謙之辭,卻也是事實。

接下來,吳鞠通對上列九種溫病做了簡略解釋。

風溫病,是指初春時期,肝木風氣主令之時,風熱相合,傷人爲病。其病初起多以肺衛症狀爲主要特點。

溫熱病是指發生春末夏初的伏氣溫病。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冬傷於寒,春必溫病”的溫病。冬傷於寒,是陽衰而陰盛;春必溫病,是陽氣初升,寒邪從而化熱。因此,吳鞠通說溫熱病的病機是“陽氣馳張,溫盛爲熱”。

溫疫病,是指具有溫熱性質並能引起較大範圍流行的疾病。《素問·刺法論》曰:“五疫之至,皆相易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除了症狀相似,家家如是,溫疫還有另一個重要特點:“多兼穢濁。”清代石壽棠《溫病合編》雲“溫疫者,溫盛爲疫,乃溼土中鬱蒸之氣,多兼穢濁……”因此,治療溫疫病,必須要注意避穢化濁。

溫毒,從症狀上講,就是既具有溫病特點,又具有局部紅腫熱痛,或咽喉疼痛、腐爛,或皮膚紅斑如錦紋的一類疾病。吳鞠通稱其“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諸溫”,是指風溫、溫熱、熱毒之類溫病。毒邪,實乃火熱之極。所謂“熱乃火之漸,毒爲熱之極”,諸溫夾毒,除了有溫毒致病邪氣的特異性,更是強調其致病邪氣火熱亢盛至極。“穢濁太甚”是其致病邪氣的另一特點。大凡溫病言“穢濁”,多半是指其溼熱毒邪夾雜,從而容易出現化腐成膿、孳生腐膜黃水等濁物而言。

暑溫,是指發生於盛夏之時,因感受暑熱病邪而發生的疾病。初起時有陽明熱盛爲主要表現,所以吳鞠通稱其爲“暑病之偏於熱者也”。

溼溫,是指發生於夏秋之交,長夏之時,溼氣主令,暑熱未去,受溼熱之邪而發生的溫病。因爲暑邪未盡,溼氣已生,所以吳鞠通稱之爲“暑病之偏於溼者也”。溼氣通於脾,所以病多與脾胃相關。

秋燥,是指發生於秋季,新感秋燥之氣,初起多在肺衛,以燥傷氣津爲主要表現的一類疾病。因兼挾寒熱不同,而有溫燥、涼燥之分。

冬溫,是發生於冬季的溫病。冬季本來寒水當令,如果氣候反常,不寒反溫,因之受病,則爲冬溫。

溫瘧是指先傷於風寒,復受暑熱,而發生的瘧病。因爲傷暑爲病,所以先熱後寒,熱多寒少。

除了上述九種溫病,在《溫病條辨》還有伏暑、寒疫等其他溫病,散見於各相關章節。而單就這九種溫病而言,後世亦頗有爭論。例如將溫疫也作爲溫病的一種,將暑病分爲暑溫和溼溫等。但細究其說,實有可取之處。疫病雖然與溫病有所不同,但以溫熱性質最多,確爲事實。其治療也可以遵循溫病辨證思路,因此,把溫疫列爲溫病之一種,並不爲過。若爲強調其傳染性,而另列一類,當然亦無不可。只是疫病的致病因素,雖然稱爲戾氣時邪,其最終致病特點,總不外六氣之變。正如清·錢潢在《傷寒溯源集》中雲“外邪之感,受本難知,發則可辨,因發知受。”那麼,將疫病中最常見的溫疫歸於溫病,又有何不可呢?

至於在暑病中,另列出暑熱病,也不能算是多餘。暑月受病,也不一定都只是暑熱,也有受寒、受溼的,那把那些以氣分熱盛爲主要特點的另列爲暑熱病,以與暑溼並重的溼溫病相區別,當然是有助於臨牀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