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俗扮醜的“流量乞丐”爲何屢禁不絕?

來源:工人日報

近日,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重點清理“色、醜、怪、假、俗、賭”等違法違規的直播和短視頻。記者調查發現,網絡直播平臺上部分主播以低俗、惡俗直播內容博眼球,淪爲“流量乞丐”。有的賬號被封后,主播重新註冊賬號,繼續進行惡俗直播;有的主播爲了躲避封禁,同時使用多個賬號。(見3月29日《北京青年報》)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人均每週上網時長達到28.5個小時,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34億。幾個數字放在一起,意味着互聯網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像蝴蝶輕輕扇動翅膀,掀起不小的風暴。

近年來,直播和短視頻的發展方興未艾,甚至成了很多人的時間收割機。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尤其是直播和短視頻,往往可以直接輸出精神產品和影響力。儘管多數網友看直播和短視頻更多是爲了娛樂休閒,但不可忽視某些文化產品對人們潛移默化的作用,特別是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這也更加凸顯“清朗”專項行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從目前公佈的“成績單”來看,專項行動有影響、有效果,部分頭部互聯網企業和短視頻平臺都處罰了一批無底線的主播,但“色、醜、怪、假、俗、賭”等現象依然禁而不止,一些“流量乞丐”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不少網絡主播爲逃避審查不斷註冊新賬號,可謂“狡兔三窟”“野火燒不盡”。

很多人講,現在入行做直播和短視頻,不是門檻高低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有門檻。不排除隨着互聯網生態優化,尤其是主播素養提升,諸多問題在未來可能會得以改善和解決。可是,所謂“未來”絕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起變化,同樣需要較長的治理和自淨過程。

時下,直播和短視頻圍繞流量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產業鏈,主播和平臺堪稱“命運共同體”。不少網絡主播以低俗、惡俗內容賺流量,獲得打賞分成,而打賞大頭則被平臺拿走。比如,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例:貴州安順,室外0℃,一名網絡主播因爲輸掉一場PK,接受了冷水澆頭的懲罰。業內人士介紹,在直播間連線PK結束後,以觀看直播的網友投票票數來計算收入,平臺按一定比例抽成後,剩下的部分按照博弈雙方的票數比例繼續分成。按照這樣的方式,不難看出,這種收益抽成和分成機制背後的更大獲利者是平臺,因此其很有可能爲了更多收益而不斷激勵主播“唯流量是圖”。流量本身無毒,但過度追逐流量,讓流量衝擊互聯網秩序、規矩和清朗生態就會成爲一種“毒”。

“流量乞丐”出現在直播間裏,但問題在直播間外。誰都知道,靠低俗吸引流量走不遠,可很多主播已經被流量綁架、裹挾,只顧收割眼前利益,很少思考“詩與遠方”。而這不只會影響他們自己,還會影響整個互聯網的健康、有序發展。

當前,仍須對症下藥,斬斷“惡俗流量”的產業鏈、利益鏈。要在壓實平臺責任上取得實質進展,敦促其重構涵蓋全流程的利益生成機制。同時,要建立跨部門、多領域、常態化的監管機制,共同抵禦“流量乞丐”對網絡空間和文化的侵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