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生態第一股”有贊被曝大規模裁員,內部人士確認有贊裁員:不賺錢的部門都裁了裁員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張霏

來源/連線Insight(ID:lxinsight)

在有贊員工看來,新一波的裁員行動,在意料之中又在預期之外。 

“這次裁員很突然,沒有預兆。”一位有贊內部員工連線Insight坦言,“我們年前經歷過一次裁員,那時就知道有贊有裁員計劃,但員工都沒想到新一波裁員來得這麼快、裁員比例這麼高。”

2022年3月,有贊開啓新一波裁員,多個事業部均有裁員計劃,如上述員工所說“除了銷售部門不裁員,其他部門都有一定比例的裁員。其中,核心部門大約裁50%,非核心部門約裁70%甚至整個業務線都會被砍掉。”

對此,多家媒體報道有贊教育業務線被全部裁員,但據連線Insight多方瞭解,教育線員工並非全部被裁,而是保留了一些員工,均被收編至有贊微商城團隊。一位有贊員工表示“教育部門員工雖未被全部裁掉,但是有贊教育部門確實是不存在了。”

另一位有贊員工對連線Insight提到:“原本有贊計劃今年重力發展新零售部門,讓其實現盈利,員工也在不斷增加,但經過這一波裁員,實現盈利目標的不確定性很大。”

其實,此次裁員開啓之前的1月,有贊已經開啓第一波裁員。 

一位有贊離職員工向連線Insight透露,“1月大約裁了400多人,主要集中在產品、研發部門。當時有贊把‘人員優化’寫入了2022年的OKR中。”

緊接着,有贊開啓事業部化調整,將前臺業務拆分成社交電商、新零售、美業、教育、Allvalue五大事業部。

如外界所見,裁員計劃在春節後開始繼續推進。至於此次裁員計劃,一位有贊員工告訴連線Insight“現在公司流傳了兩個版本,一個是裁到1500人,一個是裁掉1500人。但據我瞭解,應該是不止裁1500人。”

“裁員是分批進行,繼上週教育業務線部門員工離職後,這周還會離職一波”,上述消息人士表示,“暫且無法得知目前剩餘員工人數,被裁員工還未退出工作羣。”

針對這次有贊大裁員傳聞,有贊方面向連線Insight回應,“裁員規模被外界誇大了,有贊實際調整比例在20%左右。”

不論裁員比例多少,有贊裁員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多位有贊已離職員工認爲或與公司資金鍊出現困難有關。

愛企查顯示,有贊最近一次融資停留在2020年4月,此後暫無新融資消息。並且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2月,有贊董事會突然宣佈,籌備4個多月的中國有贊退市以及有贊科技重新上市的進程取消。同一時期,多位董事會成員集體宣佈辭任。

一位投資人向連線Insight分析,“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準備IPO的企業,發生如此大的人事變動都實屬罕見。如果是IPO期間,證監會方面肯定會對其進行問詢,嚴重情況會影響企業上市。”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有讚的發展軌跡,並未按照創始人白鴉的理想預期前進。

與白鴉在2020年內部信計劃“應該可以在3年內,有贊會成爲互聯網下半場裏商家服務的引領者”相反,如今的有贊,與其深度對標的全球最大交易SaaS類產品Shopify越來越遠——股價跌跌不休、高層人事頻繁變動、盈利數據低迷。

有讚的生意似乎越來越難做了,它是否能迎來白鴉的Shopify夢,需要畫上一個問號。

突然開啓的新一輪裁員

在近期離職的有贊員工宋曉慧看來,春節後的這波裁員在“意料之中、預期之外”。

宋曉慧在2021年下半年入職,那時的有贊正處於大規模擴張期,員工數量迅速增長。財報顯示,2019年,有贊員工人數2941人,到了2020年底,員工人數增長到3603人,2021年又增長到4494人。

在她看來,裁員來得很突然,“元旦剛過去,有贊就開始裁員了。也就是那次開啓裁員後,HR基本停止了招聘動作。”

1月的第一波裁員開啓後,不少入職不足半年的有贊員工都被裁了,這讓剛入職公司不久的宋曉慧很擔心。“公司把人員優化寫入了2022年的OKR中,一線銷售之外的整體人數全年減少一定比例。那段時間我根本無心工作,很怕有一天我突然被HR叫去談話。”

這波裁員並未像公司內部傳言一般“裁1500人”,據宋曉慧回憶,“1月只裁了400多人,主要裁產品和技術研發部門。”隨着春節臨近,宋曉慧發現公司停止了裁員動作,她慶幸自己躲過一劫。

但這次春節,有贊全員的年終獎約0.5個月薪資,甚至有人不到0.5個月,這也被宋曉慧等一衆同事事後認爲是“有贊變相逼走員工的套路”。

宋曉慧向連線Insight進一步解釋,“我們內部員工認爲,有贊本想通過低年終獎,讓員工春節後離職,因爲主動離職的員工不需要賠償,而且一般來說,每年的3、4月是招工和跳槽的好窗口期,但今年就業形勢很不好,春節後沒多少員工離職。”

新一波裁員來的很突然,這次讓宋曉慧措手不及的是,幾乎所有部門都有裁員指標,“我沒有聽到什麼風聲,HR上週三就找我談話了。”

一位有贊員工發現了裁員苗頭,“3月初,很多實習生和2022年應屆生被批量解約,但我以爲不會影響社招人員。直到上週,HR部門突然批量約多個部門社招員工談話,市面上纔開始大規模傳出有贊裁員的消息。”

近期多位離職的員工對連線Insight表示,此次被裁員工大多爲一線基層員工,高職級較少。

“除了銷售部門,其他部門都有裁員指標。像社交電商、新零售等核心部門裁員比例少,約30%-50%,非核心部門裁員率達70%以上。”一位有贊在職員工表示,這次裁員計劃其實也符合有贊1月計劃的人員優化方案——直營一線銷售之外的整體人數全年減少一定比例。

連線Insight注意到,此次裁員風波中,教育業務線成爲外界關注的重點。

一位有贊員工告訴連線Insight:“外界都在傳有贊教育員工全部被裁,其實保留了一小部分員工,畢竟之前簽約的客戶還需要繼續維護。只不過留下的員工收編到了有贊微商城業務線,也就是社交零售部門。其實可以認爲有贊教育業務線已經沒了。” 

針對教育線員工裁員情況,有贊COO黃曉鳴在回覆界面新聞時表示,“沒這麼誇張,產品維護團隊、客戶服務團隊和銷售團隊都在正常運行。”但對方未回覆有贊教育的裁員規模及剩餘員工數量。

官方信息顯示,有贊於2018年11月推出教育業務線,官網顯示,其服務的商家覆蓋親子早教、興趣教育、留學遊學、職業技能等多領域。

並非所有人只有離職這一選擇。一位有贊員工透露,每位被裁員工情況不一樣,要根據HR談話確定,“有些員工有轉崗機會”。

而且據連線Insight瞭解,不同於第一波離職員工的賠償問題未有統一標準,雖然此次裁員也涉及不少入職不足半年的新員工,但被不少員工稱爲“體面裁員”。

一位離職員工告訴連線Insight:“被裁員工都有N+1賠償,賠償下個月發放。但我們也不認爲有贊很有良心,賠償本來就是員工應該得到的。”

上述員工告訴連線Insight,“列入裁員範圍的員工在上週已經談完了,但各部門離職時間不一樣。像教育業務線的員工上週談完後,辦完離職手續可以馬上走人。新零售等部門會有工作交接,這周離職。”

疫情等客觀環境催肥了有贊,但也很快把有贊打回原形,當下來看,或許只有裁員節流,纔是有讚的“續命藥丸”了。

入不敷出,有贊主業務發展疲軟 

有贊成立於2012年,將自己定位爲一家To B的SaaS(軟件即服務)公司。其核心電商SaaS產品爲有贊微商城,並推出有贊零售、有讚美業等門店SaaS產品等。

在9年多時間內,從微信公衆號到小程序再到視頻號,有贊一直主要發展微信生態,抓住了微信發展過程中的多次紅利。因此,2018年有贊上市時,被外界稱爲“微信生態第一股”。

上市一年後,有贊又在2019年獲得近10億港元和3000萬美元兩輪融資,可謂是備受資本青睞。

另外,在2020年疫情影響下,多數商家尤其是傳統線下商家經營受到了較大挑戰,商家開始嘗試線上、線下融合。

受此影響,有贊等SaaS服務商借助與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合作,又搭上了直播電商的“快車”,快手也成爲有贊最大的客戶來源地。

這一年,有贊淨虧損縮窄至2.95億元,創上市以來最低。其股價更是在當年一度漲至4.52港元/股,市值破770億港元,成爲百億美金級公司。

表面來看,有贊多次抓住了風口,但其上市以來的業績始終不盡如人意,營收在下滑,並連續四年處於虧損狀態。

3月29日,有贊發佈的2021年業績報告顯示,其年度虧損由2020年的5.5億元升至32.9億元,同比擴大了503.5%,但收入從2020年的18.2億元降至15.7億元,同比下降了13.8%。

有讚的盈利模式一直比較單一。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有讚的主要收入是SaaS服務訂閱費(9.7億元),佔總收入的62%。

其中,訂閱門店SaaS包括有贊零售、有贊連鎖、有讚美業、有贊教育和旺小店的商家佔比約34%,同比超過翻倍增長;訂閱電商SaaS即有贊微商城等商家,佔比約爲66%。

並且在2018年到2020年三年中,SaaS服務訂閱費也一直佔總營收最大比例,分別貢獻營收3.15億元、5.94億元和10.48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爲56.6%,59.5%和66.5%。其中,有贊微商城貢獻分別爲2.63億元、4.44億元和6.34億元。

不難看出,上市後的有贊不僅營收模式單一,且一直重度依賴有贊微商城。

據官方消息,2012年的“口袋通”(2014年更名爲“有贊”),便主要爲微信生態的個人、企業提供模板化微商城,即有贊微商城前身。

2013年,有贊微商城業務正式推出,有贊自此開啓社交電商業務。有贊微商城可以爲商家搭建可通過快手、微博、微信等多個社交媒體訪問的店鋪,還可爲商家提供百餘個營銷獲客工具,比如多人拼團、限時折扣、社羣接龍等。

在白鴉看來,微商城是有讚的旗艦業務,其較早實現了盈利。白鴉曾在2018年3月1日的內部全員郵件中透露,2017年Q2,有贊微商城實現了盈虧平衡,Q3進入了規模化盈利狀態,Q4開始持續盈利。

但成也微商城,困也微商城。

從誕生到發展,有贊微商城一直依賴微信生態。但如今微信的商城市場也早已紅海一片,除了有贊,微盟以及微信自身上線的小商店等功能,進一步蠶食了有贊原有的市場。尤其是2021年微信解除外鏈限制,進一步擠壓了有讚的生存空間。

一邊是微信的開放,另一邊是快手平臺的封閉。

雖然有贊在後期也搭上過快手、抖音的直播“快車”,但是快手等平臺選擇與有贊第三方平臺合作,只是階段性的過渡動作。

隨着快手2020年開始搭建、推廣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快手聯盟”,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與快手直接簽約,有贊與快手的交易額開始持續下滑。2021年,快手切斷了包括有贊在內的外部電商鏈接。

在快手斷鏈後,雖然有贊認爲該調整不影響商家在快手短視頻、個人主頁、店鋪頁的推廣,消費者可以正常下單,但快手爲有贊貢獻的GMV急速下滑,是肉眼可見的。

最新年報顯示,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有贊來自快手渠道的GMV佔比已從最高時的40%下降到了2%。

一位負責快手商家的有贊銷售人員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坦言,其所在的團隊春節後至今,只簽約了十幾家品牌。

有贊並非沒有自救措施。它曾在2021年推出“K100戰略”,不再爲中小商家提供電商基礎設施,而是主要服務大型品牌和零售商,爲後者提供私域運營諮詢服務、專家團隊以及底層技術支持等。

但同爲電商SaaS服務商的微盟,在着重做大客戶方面早早便有準備。甚至在2020年便收購企業服務領域的老牌企業海鼎51%的股權,加速拓展了購物中心、大型商超等線下大品牌客戶的資源。

另外,在微信、快手等原有主陣地無法形成增量後,有贊也在努力尋找更多元化的增長,開拓小紅書、虎牙鬥魚等平臺上的商戶,爲微商城注入新流量。但有贊進場較晚,至今未見太大成效。

主陣地風光不再,新戰場強敵環伺,腹背受敵的有贊,路似乎越走越窄了。

難以開闢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虧損泥潭裏掙扎的有贊,一直企圖開闢第二條增長曲線——新零售。

有贊微商城一直是有讚的王牌SaaS產品,卻遲遲並未對外講好新增長曲線的故事。

對於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白鴉早年其實有所規劃。他在2018年的內部全員郵件中便透露,“有贊微商城(移動電商解決方案)、有贊零售(門店全渠道經營)和有讚美業作爲有讚的三大旗艦業務產品,在微商城已實現持續盈利後,有贊零售和有讚美業有可能在2018年末實現持續盈利。”

白鴉提及的“有贊零售”即後來新成立的“有贊新零售”。

2021年5月,有贊COO兼聯席總裁浣昉在MENLO有贊新零售見面會上,宣佈有贊新零售將成爲獨立業務品牌,整合有贊零售、有贊連鎖、有贊企微助手、有贊導購助手、有贊CRM等產品和解決方案,爲零售商家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具體在行業方面,有贊推出針對時尚、百購、母嬰、酒水、同城零售等不同行業的方案。

“有贊新零售之前處於虧損狀態,有贊原計劃今年重力發展新零售板塊,實現盈利。”一位有贊員工告訴連線Insight,“但有贊新零售部門在這波裁員中,裁了50%的員工,部門估計剩3、400多個人。”

在上述有贊員工看來,有贊新零售經過大幅裁員,會給今年新零售部門扭虧爲盈的目標帶來不確定性。

不過,從財報可以看出,有贊在2021年的確重點發力有贊新零售。

最新財報顯示,有贊新零售主要聚焦鞋服、百貨、母嬰等8大行業及各細分領域。2021年前三季度,有贊新零售商家新增會員達到3138萬,會員用戶帶來的成交額約45億。

白鴉也在3月29日內部郵件透露,有贊接下來的業務策略以“做大通用價值”和“深耕垂直行業”爲兩個核心,有贊會繼續保持“社交電商”的優勢,深耕以新零售爲代表的垂直業務數字化。

有贊方面也向連線Insight表示,“新零售業務處於快速發展的早期階段,市場空間非常大,我們仍在繼續加強產品能力和服務能力,全面賦能零售商家數字化升級。對此,我們在今年仍然會有戰略性的投入。”

可以看出,有贊仍希望把新零售發展爲業績增長新引擎,但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並不低。

在中國龐大且擁擠的新零售市場,中小商家依靠有贊來完成升級轉型,幾乎很難。有贊本質上更像一個第三方技術平臺,不能幫助客戶提升GMV、提供核心業務。但有贊對標的Shopify做到了這一點。

Shopify和有讚的主要收入來自對商家收取的SaaS訂閱費和基於平臺GMV收取的佣金,但有贊以訂閱解決方案收入爲主,Shopify以商家解決方案收入爲主。

Shopify主要幫助商家提高GMV,進而讓其收入提高。同時,商家GMV提升後,也會進一步增加商家粘性,形成良性循環。這便是Shopify商家流失率比有贊低的原因。

以訂閱解決方案收入爲主的有贊,則主要依賴商家數量,只有更多的商家數量,才能帶來更多的訂閱收入。但問題在於,目前有讚的訂閱套餐價格並不比Shopify低,而且還有微盟這樣的強勁對手。

零售也是微盟重點發力領域之一。2020年,微盟啓動了“大客化”戰略,其中智慧零售業務的表現較爲突出。

微盟最新發布的財報顯示,2021年微盟集團智慧零售收入4.26億元,同比193.6%,佔訂閱解決方案收入比重從2020年的20.2%,提升至36%。

競爭對手遠不止於此。2021年,阿里推出服務實體零售行業的數智化SaaS“翱象”。官方信息顯示,翱象聚焦零售行業,對標區域零售商,側重服務線下實體商超、中小商家。

不論是後來者阿里,還是老玩家微盟,它們在新零售業務的動作,對有贊而言或都是一個不小的威脅。主營業務發展滯緩,新業務挑戰重重,如今擺在有贊前面的,是一條充滿不確定的路,留給有讚的突圍時間不多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爲化名,本文頭圖來源於有贊官方微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