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B面“橫店系”:披着影視外衣的800億產業巨頭

提起橫店,人們總習慣將之與“影視”二字聯繫到一起。

誠然,影視業務是橫店集團旗下重要板塊,橫店影視也在A股上市多年。但實際上,其最初是從針織、印染、磁材等製造業起家。

歷經“三次創業”,由徐文榮創立於1975年的“橫店系”,時至今日,已然發展成爲一個坐擁六家上市公司,橫跨新材料、新能源、醫療醫藥、影視、金融等多個領域,年營收超800億元的產業巨頭。

作者 | 繆凌雲

影視寒冬尚在,業績艱難回暖

3月末的浙江東陽乍暖還涼,一度突破30度的氣溫大幅回落。南江側畔,橫店影視城人流並不算多,偶見劇組人員匆匆而過。

整個影視行業更是寒意未退,2021年業績陸續發佈,不少行業上市公司依舊難以扭轉虧損的局面。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除了中國電影(600977.SH)、萬達電影(002739.SZ)等少數幾家實現盈利外,其他公司扣非淨利潤基本處於虧損狀態。

橫店影視也不例外,2021年實現扣非淨利潤-0.44億元,不過同比4.68億元的虧損,幅度收窄了許多,營收也同比增長139.06%,達到了23.66億元,回到2019年的八成水平。

大多數公司難以恢復盈利的原因,一是疫情的持續。

從上圖可以看到,2021年,我國電影市場觀影人次、總票房等數據均出現了大幅回暖,但與更早時候相比,仍然有着較大的差距。

在此背景下,橫店影視去年全年實現票房收入18.11億元,位列影院投資管理公司國內第三位。該數據相比2020年的8.1億元,增幅爲223.58%;與2019年的25.01億元相比,則下降了27.58%。

更加重要的是,2022年以來,受病毒變異影響,疫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以春節檔分析,總票房60.3億元,同比減少23.1%;總觀影人次1.14億,減少28.8%。進入三月份後,全國多個主要城市採取管控措施應對疫情,包括影院在內的公衆活動減少,全月票房僅約9億元。

二是明星塌房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演藝、影視行業不少著名演員、明星出現嚴重塌房事件,這直接導致相關劣跡藝人蔘與的電影、電視作品無法上映,或者對口碑、質量(換臉技術不成熟)出現影響。當然,受影響更大的是電視劇行業及背後公司,如被《巴清傳》拖累的唐德影視(300426.SZ),許久未能喘過氣來。

橫店影視相對比較幸運,沒有遇到如此“天降橫禍”,旗下公司參與出品的《送你一朵小紅花》、《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燃野少年的天空》、《關於我媽的一切》等電影,大都獲得了比較好的票房與口碑,這也是其營收回暖,虧損收窄的重要支撐點。

值得一提的是,橫店影視城並不包括在橫店影視內,而是由橫店集團直接持股。

“造系”18年,打造6家上市公司

影視行業寒冬尚在,橫店影視短期內的業績也面臨着較多不確定性。

不過,橫店影視,只是橫店集團六大上市平臺中的一個,除此之外,其還控制着橫店東磁(002056.SZ)、英洛華(000795.SZ)、南華期貨(603093.SH)、普洛藥業(000739.SZ)、得邦照明(603303.SH)。

橫店“造系”之路始於2001年,彼時,隨着徐文榮的長子徐永安接手,橫店集團開始連續攻略上市公司。

徐永安上任當年,橫店集團便開始將旗下康裕製藥、得邦化學以及生產抗生素中間體的相關資產,以資產置換方式裝入青島東方(即“普洛藥業”),並獲得控制權;僅一年後,橫店集團再度出手,一舉拿下太原剛玉,後重組爲英洛華。

需要注意的是,“橫店系”前兩家上市平臺,都是收購、重組而來,此種方式雖然直接快速,但也有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例如太原剛玉雖在2002年就已經易主,但直到2016年,橫店集團才成功將釹鐵硼業務(稀土相關)注入該平臺。而這十四年時間內,太原剛玉的業績一直不算很好,有九個年度扣非淨利潤處於虧損狀態,剩下五年盈利期,除了2011年爲1.15億元外,其餘時間均只有數百萬元。這其中,2009年還曾經歷過一次重組失敗。

或許是受這一情況影響,“橫店系”上市版圖擴張步伐放緩了許多,方式也變成了自主IPO。

2006年,橫店東磁登陸深交所;2017年,得邦照明和橫店影視先後成功闖關上交所;2019年,南華期貨成爲A股首家上市期貨公司。

橫店集團董事長徐永安亦曾表示,“到2020年,力爭能有6-8家上市公司”,這一目標如期達成。截至目前,“橫店系”6家上市公司,合計市值約爲882.61億元。

野馬財經研究組還注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英洛華目前主要資產之一聯宜電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67年成立的東陽縣電工器材廠,2000年,經歷一系列改制,納入橫店集團旗下;1987年,橫店集團誕生十二年之際,就已經進軍醫藥領域,進行醫藥中間體產品的開發;1997年,電影《鴉片戰爭》拍攝之際,橫店集團投資建設了“廣州街”景區,並藉此進軍影視文旅產業;同年,得邦電子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橫店集團先是投資設立了橫店集團高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現“橫店東磁”),接着一舉收購南華期貨。

換句話說,在新千年之前,橫店集團就爲如今的六大上市平臺,打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

收之桑榆?新能源、醫藥業績向好

橫店集團的發展之路多元化風格明顯,這樣做的一大好處,是分散風險。

在影視行業進入下行週期,橫店影視業績不振的同時,“橫店系”其他上市公司均有着不錯的表現。 

具體來看,目前市值最高的普洛藥業,最核心業務爲原料藥中間體的生產製造,營收佔比約在七成左右。“原料藥中間體”,聽起來比較專業,不過如果說到更細分的頭孢、青黴素、精神類、心腦血管類、獸藥原料藥中間體,可能大家就有了大致的認知。

合同研發服務顧名思義,製劑則主要包括抗感染類、心腦血管類、精神類和抗腫瘤類等。

兩張圖結合來看,過去三年,普洛藥業營收、扣非淨利潤都處於穩步增長的狀態,業務結構也基本呈現出主要業務業績穩定,高毛利業務增速較快的良性特徵。

另一家市值超百億元的橫店東磁,主營業務一是生產稀土永磁相關材料及器件產品,最終廣泛應用於家電、汽車、光伏、手機手錶、智能穿戴、5G基站、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可以看到,這些領域中除了家電、手機等行業需求可能相對飽和,其他均處於快速發展階段。

僅以5G基站來看,根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我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同比增長了近兩倍;另據《“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要求到2025年,我國每萬人擁有5G基站26個,摺合總數約400萬左右。

二是光伏電池和組件的研發生產,應用場景爲地面電站與分佈式電站。

光伏協會數據統計,2021年,中國新增裝機量爲54.88GW,同比增長13.9%;全球新增裝機量170GW,同比增幅超30%,且在“碳中和、碳達峯”等全球共識助推下,光伏行業有着強大的發展動力。

除此之外,橫店東磁還在2016年開闢了鋰電池業務,目前營收佔比較小,爲6.92%,不過潛力同樣不容小覷。

在廣闊市場需求的帶動下,2019年至2021年,橫店東磁營業收入從65.63億元升至126.07億元,兩年時間,基本實現翻倍;扣非淨利潤亦有着53.57%的漲幅。當然,誘人的蛋糕也吸引了諸多搶食者,競爭愈加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應對下滑的毛利率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至於其他幾家上市公司,雖然市值規模較小,均未及百億,但業績基本不錯。

其中,英洛華主業包括釹鐵硼稀土永磁、電機電控,前者應用場景與橫店東磁永磁材料相近,後者下游產業則包括新能源、軌道交通、機器人等;南華期貨作爲A股首家期貨上市公司,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長了近乎兩倍;唯有得邦照明釦非淨利有所降低,不過依舊盈利2.34億元。

各大平臺的良性發展,亦推動了橫店集團整體業績向好。2021年全年,橫店集團營業收入達到876.3億元,同比增長12.5%。

與龐大的產業版圖相比,橫店集團更加神祕的,還有它的控制路徑。

各上市公司和橫店集團最終的實控人,指向了一個名爲“橫店社團經濟企業聯合會”(下稱“企業聯合會”)的組織機構,而企業聯合會的“終極實控人”,又被解釋爲“橫店集團企業勞動羣衆集體”。

具體而言,該集體由橫店集團企業全體員工組成,凡與橫店集團企業建立勞動關係者,自勞動關係建立之日起即成爲橫店集團企業勞動羣衆集體的一員。

如此結構,不由得讓人想起“華爲工會委員會”和“華西新市村村民委員會”,從人員構成來看,類似於前者,而從業務結構看,更接近後者。

實際上,除了前文提到的已上市企業外,橫店集團旗下還有橫店機場、好樂多商貿、東陽市燃氣公司、橫店自來水有限公司等產業,可以說涵蓋了當地生活的多個方面。

你對橫店集團還有哪些瞭解,又如何看待橫店、華西、華爲類似的股權結構?歡迎在文末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