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飼料價格已上調至少三次,豆粕漲價帶來哪些連鎖反應?

飼料原料的價格飆升,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既有歷史因素,也有國內外因素。

“今年的飼料原料太‘瘋狂’了。”廣東一家中型飼料企業負責人趙清遠(化名)感慨。深耕飼料行業多年的他,也經歷過豆粕、玉米這些飼料原料的價格起伏,但是像這種開年還不到3個月,就受原料價格短時間內大幅上漲的影響,而引發飼料價格上調至少三次的現象,也實屬“活久見”。

今年以來,國內飼料行業有過三次價格普調,累計漲幅達每噸200元,各家飼料企業都會選擇跟隨。然而,這仍然無法抵消每噸350~400元的成本漲幅。於是,從3月下旬開始,部分飼料企業再度上調飼料出廠價格,每噸漲幅80~100元。

之所以沒有普遍上調,趙清遠解釋稱,這主要是飼料行業考慮到當前下游養殖行業深度虧損,如果飼料價格繼續上調,很可能導致養殖企業無法支撐,從而選擇退出,進而最終影響飼料廠後期需求。不過,這種選擇也只能是暫時的,目前生產飼料本就已經賠本,如果豆粕、玉米再度上漲,飼料企業也難以承受。

飼料原料的價格飆升,也將帶來一連串連鎖反應,包括豆粕若持續維持當前價格,其需求將出現顯著減少,今年大豆進口需求也勢必進一步下降;飼料價格暴漲,畜禽肉類價格走低,養殖業規模勢必收縮等。

原料價格接連上漲

在飼料中,豆粕、玉米是主要成分,豆粕佔飼料蛋白的60%以上,二者的價格變動,直接決定飼料企業的利潤。

趙清遠稱,2021年12月,每噸豆粕到廠價格才3300元,最高達到過3800元,適當壓縮一下其它開支,企業還能保證有點利潤。然而,進入2022年,豆粕期貨、現貨價格多次刷出歷史新高。目前,豆粕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達到每噸4200元左右,相比今年年初每噸上漲了1000元,漲幅超過30%;在現貨市場,每噸豆粕的價格更是達到5000元左右,相比年初漲幅超過50%。

截至3月30日,廣東豆粕現貨價格每噸4900元,全國每噸5000元,河南每噸5050元。玉米價格,遼寧每噸2780元,廣東每噸2890元,從產區遼寧運輸到銷區廣東仍然小幅虧損。

由於趙清遠所在公司主要生產肉禽飼料和豬飼料,前者需要添加19%豆粕,後者需要添加20%,據其核算,僅僅是豆粕價格上漲,每噸飼料成本就比原先增加350元。

2022年2月底,國際局勢動盪。在過去1個多月一直比較穩定的玉米價格也開始上漲,漲幅達到每噸50~80元。作爲玉米的替代作物,大麥、高粱也連帶着每噸上漲了80~100元。

飼料出廠價格經過連續三次上調,趙清遠所在公司在2月份的時候,產品銷售量還沒有受到太大沖擊,但毛利潤已經快速下降。進入3月份,產品銷售量出現下降的同時,公司已經開始虧損。

之所以銷量下滑,趙清遠稱,主要是養殖戶考慮到現金流壓力較大,一些養殖水平不高的散養戶已經主動放棄,不再賒銷飼料。當然,飼料企業的日子不好過,“有幾個飼料廠能長時間承受每噸虧損一兩百元?”

成本上漲之下,甚至有企業生產摻假飼料。3月21日,四川省資陽市市場監管局公佈在“春雷行動2022”執法行動中查處的典型案例,就涉及一家飼料加工公司無標生產飼料。

3月23日,湖北省飼料行業協會也發佈了倡議書,呼籲行業杜絕假冒僞劣,保證產品質量。嚴禁借降本增效之口,在生產時偷工減料、隨意減少或不使用優質蛋白質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嚴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擾亂市場秩序等。

原料價格飆升背後

飼料原料的價格飆升,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既有歷史因素,也有國內外因素。

布瑞克諮詢研究員沈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需求側來看,生豬產能歷經2020年至2021年的持續恢復,產能已經處於高位;禽類雖然從2021年進入緩慢去產能階段,但產能仍處於高位。

從供給側來看,經歷2016~2020年的連續去庫存,玉米庫存已經偏緊,即使2021年大量進口玉米、大麥、高粱,且有大量小麥替代,但也只是穩住玉米庫存不再進一步下降。整體來看,玉米庫存仍處於近10年低位。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造成國內豆粕價格上漲,從外部因素來講,跟國際市場上大豆供應收緊有關。

他解釋稱,豆粕由大豆原料壓榨而成,雖然豆粕基本上都是在國內壓榨生產,直接進口比例微乎其微,但是大豆超過九成需要從國外進口,甚至壓榨的菜籽也有較大比例需要進口。中國有超過60%的大豆進口自巴西和阿根廷。然而,從去年10月以來,受拉尼娜現象帶來的乾旱影響,南美國家的大豆產能普遍預期下降。

沈洋提到,巴西預期大豆減產,再加上國內貨幣強勢升值,巴西農民銷售前期大豆的意願不足,導致2月國內大豆到港量僅500萬噸左右,加重國內豆粕供應壓力。

此外,由於俄羅斯、烏克蘭兩國都是農業出口大國,黑海地區糧食出口受阻,而中國進口的玉米、大麥超過兩成來自烏克蘭,市場擔心進口受影響。國際局勢的動盪導致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漲,許多國家都出臺政策,限制穀物出口。與此同時,進入4月,北半球春播和南半球夏播將陸續開展,俄羅斯、白俄羅斯作爲全球主要化肥出口國,化肥出口不順,全球化肥價格飆升,進而引發全球對新年度糧食穀物產量的擔憂,支撐全球糧價維持高位。

當前,飼料企業雖然能通過提高飼料出廠價格向下傳導,但漲幅小於飼料成本增幅,對其來說,壓力不可謂不大。

沈洋稱,飼料廠壓力固然很大,但也只是損失毛利潤或者部分固定資產折舊,如果銷售飼料能夠回款正常的話,其現金流並未受到影響。然而,下游養殖行業持續虧損,在需求減少的同時,飼料款賒欠情況不斷增加,加重了飼料企業的經營難度,行業出現虧損。

目前,雖然有部分企業處於“躺平”狀態,但也有企業積極尋找低價原料。據廣東貿易商反饋,從今年2月末開始,廣東省多家飼料企業及貿易商加大幹木薯進口量,用於替代玉米。2月末,進口乾木薯較玉米每噸低500~600元,到3月仍比玉米每噸低400~450元。

原料價格強勢下的連鎖反應

飼料原料的價格強勢,還將帶來一連串反應。

比如,如果豆粕持續維持當前價格,豆粕需求將出現顯著減少,2022年大豆進口需求也勢必進一步下降。這將直接導致國內豆油產量下降。另外,作爲豆粕的替代,幹木薯等雜糧進口量預計會增加。

再有,由於飼料成本佔生豬養殖成本70%,飼料價格波動對養殖戶的實際收益影響很大。

沈洋稱,對於部分養殖企業來說,本身有着飼料加工業務,面對飼料成本大幅增加的壓力,這些企業或養殖戶以不餓死豬爲底線,採用喂到“七八成飽”的飼養模式;或者在確保飼料基本指標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調整飼料配方,降低飼料中粗蛋白含量,用麥麩、米糠、果渣等便宜原料予以補充,從而降低養殖成本。

考慮到飼料價格暴漲,畜禽肉類價格走低,養殖業規模勢必收縮,行業人士分析,預計4月份將會出現一波畜禽恐慌性出欄,其直接誘因就是“沒錢買飼料、賒賬沒人賒”。

沈洋稱,只有階段性去產能之後,畜禽價格纔有可能階段性反彈,但能否週期反轉仍然有待觀察。

另外,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後,廚餘餵養模式被禁止,導致國內飼料需求大增。業內人士認爲,如果能夠將廚餘集中收集起來,然後高溫殺菌處理用作飼料,也可以減少國內飼料穀物需求。

針對飼料糧對外依存度過高等情況,我國也已連續出臺相關文件。

2021年3月發佈的《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方案》要求“降低料中玉米、豆粕佔比”,旨在“適應大宗飼料原料供需趨緊的新形勢,提升原料利用效率,立足國情構建新型日糧配方結構,加快推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促進飼料糧保供穩市”。

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再一次明確“推動精準配料、精準用料,促進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同時還提出“構建現代飼草產業體系”,因地制宜推行糧改飼,增加全株青貯玉米種植,提高苜蓿、燕麥草等緊缺飼草自給率,開發利用新飼草資源,推動非糧飼料資源高效利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