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的是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又叫“資金總量”。

城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又叫“資金總量”,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那麼2021年,各大城市的資金總量變化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021年末資金總量最多的20個城市梳理梳理發現,資金總量前10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成都、重慶、南京、蘇州和天津。其中,北上深三城超10萬億元,北京的人均住戶存款已超20萬元。位居第11到第20位的城市是武漢、西安、寧波、鄭州、長沙、濟南、青島、無錫、合肥和福州。

2021年年末資金總量前20強城市(數據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統計公報、公開數據整理)

三城超10萬億元 北京人均住戶存款達22.27萬元

數據顯示,北上深的資金總量都超過11萬億,處於第一梯隊。這三個城市也是我國三大全國性的金融中心,三城都擁有全國性的要素市場、交易體系,比如證券交易所,以及較大的金融機構總部,包括大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機構等。

這其中,北京2021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199741.5億元,比年初增加11659.9億元,已經逼近20萬億大關,繼續穩居第一。

北京則是金融監管中心,大的金融機構總部十分集中。另外,北京坐擁大批央企總部、大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同時也有大批在北京成長起來的大型民企總部和從外埠遷入北京的企業總部,集聚的資金總量大。

不僅如此,北京的現代服務業、高新產業發展十分突出,從業人員收入水平也高,住戶存款也多。數據顯示,2021年末,北京住戶存款達到48744.3億元,按照當年常住人口計算,北京人均住戶存款首次超過了20萬元,達到了22.27萬元。

上海是我國城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擁有大量的跨國企業以及上交所等金融機構,總部經濟、研發創新等十分突出,集聚的資金多。數據顯示,2021年末上海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75831.08億元,比年初增加19966.51億元;貸款餘額96032.13億元,比年初增加11390.73億元。

其中,202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總成交額461.13萬億元,增長25.7%。其中,股票成交額114.00萬億元,增長35.7%;債券成交額16.91萬億元,增長47.7%。

華南地區的深圳資金總量也超過11萬億,繼續穩居第三。深圳市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金融業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強。12月末,深圳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112545.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77240.78億元,增長13.6%。

深圳之後,華南的另外一個一線城市廣州以74989億元位居第四,增速達到了10.6%。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認爲,原先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廣州的產業結構是偏舊偏重的,但這幾年包括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發展很快,廣州的產業結構實現快速轉換,產業後勁不斷增強。

長三角爲何增速快

位居第五的杭州是衆多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中唯一一個資金總量超過5萬億的城市。2021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61044億元,增長12.5%。目前杭州資金總量領先第六名的成都超過1.3萬億。

杭州資金總量大,一方面與近年來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有關。2021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4905億元,同比增長11.5%,兩年平均增長12.4%;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的27.1%,比重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杭州是浙江省會,代表的省域是中國第四經濟大省,民營經濟十分發達,人均收入很高。省會又集中了最好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省內大量的資金等都會往杭州集聚。

成都、重慶、南京、蘇州分列6到9位,四城的資金總量位於4萬億梯隊,相互之間的差距比較小。直轄市天津以3.59萬億位居第10。

資金總量前十名的城市包括了四大直轄市和深圳、廣州、杭州、成都、南京這5個副省級城市,以及“最牛地級市”蘇州。從區域分佈上來看,10個城市來自四大城市羣,其中長三角4個,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各2個。

位居第10到第20位的城市分別是武漢、西安、寧波、鄭州、長沙、濟南、青島、無錫、合肥和福州。其中,位居第11的武漢與天津一樣,處於3萬億梯隊,與天津的差距僅有2128億,兩地之間的差距也不大。武漢之後,從第12名的西安到第19名的合肥,均處於2萬億梯隊。第20名的福州爲1.9萬億,距離2萬億大關也已不遠。

從增速來看,20強城市中,有10個城市增速達到或超過了10%,這10個城市中,有長三角地區有7個之多。這其中,寧波的增速高達13.5%,在20個城市中位居第一。上海和杭州也都超過了12%,南京超過了11%,此外無錫、合肥、蘇州增速也都達到或超過10%。

與之相對應的是,2021年長三角主要城市的GDP增速十分突出。包括杭州、無錫、合肥、南通、蘇州、常州等長三角城市的兩年平均增速均達到或超過了6%。

在人口流入方面,2021年江蘇、浙江的人口增長速度均比較快,新增淨流入人口較多。其中江蘇在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轉負的情況下,常住人口增加了28.1萬人,年度新增淨流入人口達到了37.4萬人。浙江常住人口增加了72萬人,年度新增淨流入人口達到65.5萬人。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深入,長三角各個城市之間的分工和協作增強,包括高鐵等硬件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進一步向長三角城市羣集聚。另一方面,隨着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原先一些依靠土地、勞動力驅動的粗放型發展的地區,經濟增長放緩;而擁有大量人才、工程師的長三角在轉型升級新階段的優勢正在不斷凸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