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雲祭掃”更有利於記錄並傳播家族的祭祀活動

全國各地“雲祭掃”出招不斷,市場前景廣闊,但滋生的一些亂象亟待解決。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白居易筆下的寒食清明祭掃之風,自古以來已經成爲國人熟悉的清明印象。

自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清明祭掃之景已發生了變化, “雲祭掃”增多。

民政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清明假期第二天(4月4日),各地祭掃活動平穩有序:全國各地開通網絡祭掃平臺1543個,共接待網絡祭掃羣衆604萬人次。而在清明假期首日,全國統計的網絡祭掃平臺共有2304個,網絡祭掃羣衆695萬人次,比去年同比增長了275.7%。

這意味着,人們對“雲祭掃”的接受度越來越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發現,全國各地“雲祭掃”增長較快,但滋生的一些亂象亟待解決。

部分地區暫停現場祭掃,“雲祭掃”更安全

受疫情反覆的影響,上海、深圳、青島等多地在清明節前發佈相關倡議與通知,暫停部分地區的現場祭掃活動,倡導更文明、綠色、安全的祭掃方式。

根據民政部的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要堅決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要求,在當地疫情防控指揮機構的統一領導下,抓緊制定與當地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祭掃服務政策措施;貫徹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創新祭掃服務載體,大力推廣網絡祭掃、鮮花祭掃、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

3月28日,上海市民政局發佈通知稱,爲配合做好核酸篩查和區域管控工作,保障廣大市民健康安全,自3月28日起至4月5日24:00,上海各公墓暫停接待市民現場祭掃。

爲了滿足部分市民的祭掃需求,上海民政局表示,各公墓將繼續提供網絡祭掃、代客祭掃、集體祭掃等服務。對於部分有落葬需求的市民,自即日起至4月5日24:00,非封控管理區的公墓將按照正常業務流程與客戶商定後,繼續提供預約落葬服務。落葬嚴格控制參加人數,每戶不超過10人,入園市民除出示健康碼、行程碼外,還需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上海市民王女士(根據受訪人要求化名,下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一家人就爲已故的祖父母在“上海福壽園”公衆號上預約了4月5日的代掃服務。他們選擇了價位260元的“暖陽”套餐,套餐中包含擦拭墓碑、點香燭、獻鮮花、整碑拍攝這四項服務。

“在整個服務中,工作人員會先整理現場,再擦碑、點香燭、鮮花,最後鞠躬禮畢。”王女士表示,在上海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雲祭掃”非常方便,他們一家人都覺得很合適。

浙江等地也隨後發佈清明出行祭掃要求。

3月29日,浙江省在當日舉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倡導線下預約限流、線上網絡祭掃相結合的文明祭掃方式。大力倡導不跨省域,不跨地區祭掃,鼓勵採用線上祭掃、雲祭掃等方式。

線下掃墓活動帶來的人員聚集和流動問題,勢必提高疫情傳播的風險。從傳統到時新,從線下到線上,人們在防控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逐漸習慣了“雲”中生活。“雲祭掃”也愈發受到各地政府的推廣。

多地推廣“雲祭掃”,英烈紀念同步進行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調查,各地“雲祭掃”方式主要分爲網絡祭掃、代客祭掃、集體祭掃等類別。記者發現,網絡祭掃主要基於公衆號、融媒體客戶端等平臺。

深圳發佈暫停線下祭掃活動後,便鼓勵市民通過“i深圳”“粵省事”上的“雲祭掃”模塊進行網絡祭掃,採用網上獻花、線上寄語、雲上代祭、撰文追憶等方式追思故人。

例如,在“粵省事”小程序中,市民可在首頁搜索框中輸入“雲祭掃”等關鍵詞,再點擊“雲祭掃服務”,其中有“在線祭掃”和“代理祭掃”兩種服務。“在線祭掃”服務中,市民即可通過在線發送寄語來表達對故人的思念。也可創建先人紀念空間,用獻花、寄語等方式緬懷先人。

如若選擇“代理祭掃”,則需要提供殯葬服務機構、預約時間、代理祭掃服務套餐等信息,委託殯葬服務機構代理祭掃。代客祭掃服務是有償的,但價格適中,部分墓園還會舉行一次集體祭掃活動。

另外,廣州市民政局繼續推出“信郵哀思”服務,爲市民提供1500個免費名額。在“微郵筒”公衆號中,市民可在線寫信或製作明信片,廣州郵政將會統一打印製作並寄送給先人所在地。

線上燒紙、線上送花、遙寄書信等等“雲祭掃”的活動,成爲了無數因疫情管控無法親身前往的祭奠者彌補遺憾的方式,同樣也使得無數英烈能夠被人們記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全國多地已經爲不能到現場祭掃的烈士親屬提供在線祭掃和代祭掃服務。

江西豐城和廣西龍州合作,爲犧牲安葬在廣西龍州烈士陵園的豐城籍烈士搭建線上烈士陵園骨灰堂,讓家屬能夠實時表達思念之情。

此外,遊客也可進行在線祭掃。如在“粵省事”的小程序中,用戶可搜索“英烈祭掃”,在祭掃的頁面有許多當地英烈的姓名,並通過送鮮花、留言、瞭解英烈生平、分享等方式進行緬懷。

據悉,截至4月3日24時,已有60.5萬餘人次在粵省事中祭掃英烈。

“雲祭掃”亂象待解

事實上,“雲祭掃”並非近年首創。但隨着局部地區疫情的波動,這種方式也逐漸得到接納和普及。

然而,這一互聯網場景,卻被有些人盯上,灰色服務花樣百出,行業亂象叢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某品牌手機應用商店中搜索“雲祭掃”,出現了大約20個相關的應用APP,有在線祭祖、創建墓碑、創建紀念館、AR點蠟燭等類型。某些APP祭拜的“貢品”則需要高額充值,甚至還推出打榜功能。

一些二手電商平臺也推出了代客祭掃的服務。據悉,在某二手電商平臺,清明代客祭掃的套餐價格在200元至1000元不等,且隨之包含的代磕頭、代大哭等等服務也引發了人們對這類服務的反思。

4月2日,爲規範網絡祭掃秩序,防範借網絡祭掃傳播封建迷信信息、隨意“立碑”侵犯他人權益、惡意斂財損害羣衆利益等亂象,國家網信辦相關部門下發通知,部署開展清明期間網絡祭掃規範管理工作。

通知要求,網站平臺不得發佈傳播歪曲歷史、詆譭英烈等違法違規信息;不得隨意創建網上烈士紀念館、無證明文件隨意“封”烈士;不得傳播低俗庸俗、封建迷信等違法不良信息;不得以巧設名目收取高額服務費、售賣豪宅文玩等導向不良紀念品、提供私人訂製豪華服務等方式藉機斂財;要嚴防活人被祭拜,隨意立網碑建網墓等情況。同時,網站平臺要及時處理網民投訴舉報,回應網民關切;要依法依規從快處置違法違規信息和賬號,並及時發佈公告。

“雲祭掃”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但這並不意味着對傳統紀念方式的取代,更不能被商業利用而失去緬懷先人的初衷。

來自浙江的何先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擔憂,“所謂‘祭掃’,至少要有一個‘掃’的過程,需要‘掃除墳前的雜草’。”

“我擔心‘雲祭掃’可能會因效率化而變成‘今天你打卡了嗎’‘一鍵完成雲祭掃’這樣的表面行爲。”何先生認爲。

不可否認的是,踏青、放紙鳶、喫青團、掃墓等清明傳統習俗將會持續傳承。而在“雲祭掃”的方式下,人們不再爲山海所隔,亦不被疫情所阻。

(作者:曹恩惠,彭鈺瀅 編輯:張偉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