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演進在不斷豐富人們生活體驗的同時,也在拓展着個人資產的邊界。相對於房屋、汽車等有形、有明確價值的資產,手機號、遊戲裏的裝備、各種平臺“錢包”中的餘額乃至日益火爆的NFT(數字收藏品)等數字資產能否繼承,又如何繼承?

數字資產進入尋常百姓家

手機號看似一串數字,卻承載着豐富的內涵。含有連續或重複數字的“靚號”可以高價售出,使用許久的手機號對應着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絡、可兌換實物的積分、各種會員權益等諸多利益,其價值毋庸置疑。

與之類似的還有QQ號、遊戲賬號、各種理財支付平臺賬號等。它們要麼經過多年使用積澱,要麼本身承載着獨特性,無論是對賬號所有者還是關聯者來說,都具有顯而易見的價值。

除此之外,NFT在數字市場上的價值日漸顯現。今年伊始,某明星創辦的潮牌宣佈發售NFT項目幻想熊,限量1萬個,售價爲0.26個以太坊,不到1小時全部售出,總價摺合超過6200萬元人民幣。NFT的出現讓有價值藝術品的形式變得更爲豐富多樣。

科技的進步推動資產數字化越來越稀鬆平常。“財產通常有稀缺性、可支配性,需要具備實物價值、精神價值或紀念價值。數字資產儘管存在於虛擬世界,依靠電腦、手機等硬件,依然不能磨滅其價值。”中國證券法學研究會理事張志坡將現有數字資產分爲三類:一是綁定經濟生活的,包括支付寶、微信等數字支付工具和NFT等新型資產,此外還有實體虛擬化資產,如可以產生經濟收益的網絡店鋪等;二是休閒生活類,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去獲取的遊戲幣、遊戲裝備等,具備一定的財產屬性;三是社交生活類,包括QQ、電子郵箱等,是用戶日常生活的精神家園。

數字資產繼承應分類探索

數字資產的形態不斷豐富,其能否繼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畢竟數字資產看不見、摸不着,在不掌握密碼、得到網絡授權等條件下,無法完全歸屬於一個人。更何況有相當數量的數字資產並不具備流通價值,更多是親屬用來懷念的精神寄託。

網絡店鋪、數字版權、支付寶餘額等具有確定性市場價值的數字資產,其可繼承性毋庸置疑。我國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法律對數據、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就在法律層面爲數字資產的法律保護包括繼承提供瞭解釋適用的空間。

不具備確定市場價值的資產,例如電子郵箱、社交賬號等,其能否繼承存在一定爭議。QQ、微信、郵箱等社交賬戶在具有財產價值的同時,還承載了個人隱私等高度的人格尊嚴屬性。此類數字資產儘管具有物權屬性,但對於所有者而言可能並不希望被他人知曉,此時繼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均面臨挑戰。

NFT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繼承存在較大爭議。NFT對應種類繁多的數字藝術品,如果剝離藝術品的外衣,其作爲非同質化代幣的屬性,本質上與比特幣、以太坊等數字貨幣無異,此時能否繼承的關鍵是數字貨幣的法律地位。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火大教育校長於佳寧指出,世界範圍內對數字貨幣法律定位有不小差異,在美國、加拿大等數字貨幣合法化的國家,可以作爲遺產繼承。在我國,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但從一些案件看實際具有虛擬商品屬性,理論上可以作爲遺產被繼承。

不過,現實條件下往往面臨三方面障礙:一是數字貨幣的法律性質尚且存在爭議,其是否屬於網絡虛擬財產,在司法實踐中各地司法機關定性分歧相對較大,實際繼承時面臨的不確定性較高;二是數字貨幣價值難以精確評估,例如,目前大多數NFT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發行,但以太坊價格波動性極大,導致繼承時無法準確估價;三是大部分數字貨幣由持有人存放在鏈上錢包中,一旦私鑰持有人意外過世,這部分財產或將變相“消失”。

“精神財富”繼承仍需多方協力

關於不具備確定市場價值資產的繼承是否需要立法,不同律師表達了不同看法,但他們基本都認同,在用戶使用之初,網絡平臺與用戶之間就可以明確約定繼承問題。此舉既可省去產生糾紛的後顧之憂,也能恰當地按照用戶意圖選擇繼承與否。

吉賢律師事務所主任李邠彧說,互聯網公司和平臺運營方要加強社會責任心,投入精力和資源,規範數字賬號的借用、租用、轉讓、繼承等管理規定。平臺有義務協助繼承人依法繼承數字遺產,並履行好通知、披露、協助和保密義務。

“隨着科技的發展,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網絡虛擬財產難以實現窮舉。可以將沒有爭議的內容列在法律條款中,再補充一些彈性條款,使法官、律師等業內人士妥善運用。”天津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野認爲,如果軟件用戶協議中已明確,自然更有助於業內人士對能否繼承作出合理判定。

此外,鑑於NFT、數字貨幣繼承問題的特殊性,於佳寧建議,長遠看,有必要對虛擬網絡財產進行類型化分類,明確各類數字資產的可繼承性標準和估價方式等關鍵問題。對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確保私鑰或助記詞用物理方式進行備份,並將其備份文件與受託付的家庭成員共享,充分告知在意外情況下相關數字資產獲取和處理方式。

近年來,社會上還出現了網絡遺產託管服務。北京德恆(天津)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韓麗認爲,最便捷的辦法就是用戶將賬號、密碼寫進遺囑裏,同時使用其他載體多渠道備份具體內容,從而給後人留下一筆精神財富。

源:《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4期 原標題《數字資產,繼承有道》

半月談記者:毛振華 宋瑞 | 編輯:尤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