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魏文藝    

被稱爲萬億藍海的裝配式建築行業,如今的發展現狀如何?

日前,作爲裝配式建築行業的頭部企業,長沙遠大住宅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2163.HK,以下簡稱遠大住工)發佈的2021年度財務報告顯示,期內收入約30.59億元,同比增加21.8%,不過毛利、毛率及經營利潤均出現明顯下滑。

另一家同樣從事裝配式建築的頭部企業築友智造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0726.HK,以下簡稱築友智造科技)的2021年報顯示,期內實現營收20.85億港元,同比增長91.4%;毛利潤5.24億港元,同比增長51.8%。而毛利率和股東應占溢利均同比出現明顯下滑。

“營業收入增加說明整個裝配式建築市場的影響力在不斷拓展,而不增利則是由於成本的不斷增加所致。”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認爲,大宗商品漲價造是造成裝配式建築企業整個銷售成本上升的最大原因,銷售收入雖然在持續增加,但相應的單位效益減少導致企業出現增收不增利。

一方面行業競爭加劇,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上漲,壓縮了產品的利潤空間,導致企業毛利率承壓。對於裝配式建築頭部企業而言,未來如何破解“增收不增利”的難題?

頭部企業爲何增收不增利?

裝配式建築大致可分爲預製混凝土結構(PC)、鋼結構和木結構等三大類,目前我國應用以PC爲主。據住建部統計,2020年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佔新開工裝配式建築的比例爲68.3%,裝配式鋼結構建築佔比爲30.2%。

從業務構成來看,PC製件構造依舊是遠大住工的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遠大住工的PC構件製造業務實現簽約49.47億元,同比增長20.9%;PC構件生產數量由2020年末的79.7萬立方米增加28.7%至102.6萬立方米;PC構件銷售數量由2020年末的87.2萬立方米增加27.1%至110.8萬立方米。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築產能主要分佈在湖南、江蘇、山東、江西等地,其中湖南省的產能佔比最高,且主要是PC結構產能。主要就是因爲目前我國最大的PC構建制造商和PC設備生產商遠大住工總部位於湖南長沙,爲湖南省發展裝配式PC建築提供了便利條件。據公開數據,2020年湖南省裝配式混凝結構產能佔比19.8%,江蘇以11.5%排名第二,山東以9.6%排名第三。

儘管深受疫情、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等因素影響,作爲裝配式建築頭部企業,遠大住工2021年的持續經營業務仍然實現營收30.59億元,同比增長21.8%。不過,其持續經營業務的毛利8.55億元,同比下降6.3%;毛利率由2020年的36.3%下降至28.0%;經營利潤1.58億元,同比下降54.5%;公司權益股東應占利潤3242.7萬元,同比下降85.0%。

對於利潤的下滑,遠大住工總裁唐芬在業績會上表示,“我們沒有行業產業鏈上的主導權,導致一直有價格下行的壓力,上游原材料的供給也在不斷漲價,在兩端的壓力之下,遠大住工成爲‘啞鈴’中間的一截。”

再看築友智造科技,2021年PC構件銷售收入實現13.23億港元,同比增長44.51%。而同期PC構件銷售合同額爲25.01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74%。

與遠大住工相似的是,築友智造科技在毛利增長的同時,毛利率和股東應占溢利也同比出現較大下滑。2021年實現營收20.85億港元,同比增長91.4%;毛利潤5.24億港元,同比增長51.8%;毛利率由2020年的31.7%下降至2021年的25.1%;股東應占溢利1.32億港元,同比降16.7%。

分析財報可以發現,主要是由於利息支出增加了72.73%,以及非經常性損益增加明顯。同時,築友智造科技還並表了聯營公司業績,合併虧損項比較多導致其淨利潤下滑比較明顯。築友智造科技在年報中指出,毛利率下降主要由於原材料成本上升,其中因鋼材漲價導致成本每立方米增加約185港元。

“2021年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於建築企業影響很大,上述兩家企業從事裝配式PC構建生產,而去年無論是水泥、還是鐵礦石鋼筋,所有原材料價格上漲特別嚴重。”張波表示,對於頭部裝配式建築企業而言,有足夠的市場佔有率,通過少賺錢的方式換取更多市場份額,長期來說是有利的。裝配式建築持續的技術研發和投入,未來也會有一定產出。

裝配式建築行業某頭部企業相關負責人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5年裝配式建築政策落地後,2017-2019年的三年時間裏經歷了大跨越發展,“毛利率下滑也是行業的必經之路。”

預計今年毛利率還會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在裝配式建築行業發展初期,毛利率普遍超過30%,遠大住工也是藉着行業紅利於2019年順利在港上市。

“(裝配式建築行業)剛興起的時候企業沒有盈利,後來都賺了錢,大家就一擁而上,所以裝配式建築企業現在遍地開花。國家對綠色產業板塊在土地和稅收上予以扶持,2018年的時候,只要說是辦PC廠,就肯定有土地拿。”

上述頭部企業負責人表示,“裝配式建築市場前景廣闊,吸引了企業增多,從而拉平產品售價,這是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而事實上,從裝配式建築領域的主流企業來看,基本都已經形成了各自的產品和競爭特色。

如萬科的5+2+X建造模式,其中一項爲“適度裝配”,部分構件部品採用工廠預製,結合對拉片鋁模體系外牆採用全混凝土現澆的方式施工。而碧桂園SSGF體系中,提出了一個“模具空中裝配”的概念,實際上也是系統模板施工,建築模具一體化深化設計,從構件拼裝變成模具拼裝,建築主體一次性澆築成型。

寧波建工近日也表示,“近年來,公司緊跟建築業發展趨勢積極發展裝配式建築,目前公司裝配式建築業務板塊已經擁有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區域市場擁有較強競爭優勢。”

美的置業在業績會上表示,2021年在裝配式方面投入研發費用達2500萬元以上,年度的累計產量超出1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0%。“採用的裝配式疊合混凝土剪力牆技術是一種高效、成熟的PC技術體系,施工便捷,安全可靠,且在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上述頭部企業負責人表示,當前裝配式建築價格競爭激烈,部分裝配式建築價格越來越接近傳統現澆價格,意味着裝配式建築市場即將出現由政策驅動明顯向市場需求驅動的轉變。“大家都賺錢了,競爭也更激烈了,而競爭帶來的結果就是價格下滑。”

據其介紹,從2020年上半年開始,建築行業便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裝配構建價格也開始出現大幅下滑,2018年的價格和2021年相比下滑了10%-15%。同時,原材料價格則平均上漲了10%。

“大家都在幹這個(裝配式建築),產能過剩時如果技術沒有突破,就無法轉化成訂單、產值和營收。成本高就不具推廣性,尤其是PC構件價格,受原材料價格及當地市場的需求影響較大。”

“目前裝配式建築行業處於低谷期,中國建設快速發展,一方面是投資加大,造成行業總量上升;第二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造成的虛化上漲。”不過,在該頭部企業負責人看來,“這未必是壞事,能夠大量淘汰技術落後和產能沒優勢的企業,也便於資源和人才向大型頭部有規模的企業進行集中。預計今年裝配式建築行業毛利還會大幅下降,這是競爭造成的結果。”

行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放眼未來,裝配式建築行業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國新辦《關於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發佈會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建成裝配式建築面積達16億平方米,年均增長率爲54%。其中,2021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了20.5%。而住建部則對裝配式建築行業制定了中長期發展目標:2021-2025年裝配式建築面積佔比逐步提升至30%。

與此同時,各地也紛紛制定了“十四五”期間的裝配式建築發展目標。

以上海爲例,2020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地上建築面積約佔新開工建築地上建築面積的91.7%。《上海市裝配式建築“十四五”規劃》明確,到2025年使裝配式建築成爲上海地區的主要建設方式。

北京市住建委等十部門發文要求,2022年實現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到35%以上;山東明確,到2025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達到40%以上;江蘇要求,“十四五”期間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佔同期新開工建築面積比達50%。

2016-2020年我國裝配式建築新開工建築面積及佔比情況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不過從企業層來看,上述頭部企業負責人表示,“成本是制約裝配式建築推廣的一個主要因素,產能如果無法轉化成銷售,勢必會造成產能過剩和產能閒置。”

在張波看來,裝配式住宅目前尚處於行業遞增階段,一方面商品房開工建設面積持續減少,同時原材料持續漲價的背景下,企業利潤空間減少,這就會出現行業淘汰持續增加,整個裝配式建築行業會出現未來集中度會有所增加。未來行業兼併購情況會有所增加。

以遠大住工爲例,既要保持行業領先,又要面臨利潤下滑的大趨勢。爲此,遠大住工在年報中表示,將從單純PC的製造商轉型爲建築產品的製造商及服務商,探索並落地多元的應用場景,協助行業打造建築產業互聯網平臺等關鍵基礎設施,加強信息共享和供需協調,提升建築產業鏈整體效能,以行動創造出新價值,做表率與行業共發展。

築友智造科技也表示,集團深耕裝配式建築領域,致力技術創新與發展全產業鏈協同業務模式,在全產業鏈業務佈局完善的基礎上,探索”數智化+產業化“的融合發展,加速建築數智化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