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第三方支付進入財報密集發佈期,在持續強調“支付迴歸本源”的監管背景下,收單機構也正在調整展業姿勢,摸索新模式。

包括新國都(300130.SZ)、高陽科技(0818.HK)、移卡(9923.HK)等第三方支付機構(及其母公司)近期披露2021年財報,從整體趨勢看,以收單爲主營業務的相關機構交易量和營收持續在2021年大幅增長。此外,在線下交易向條碼支付轉向的背景下,受理策略面臨迭代,拓展和運營投入進一步增加,也導致毛利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宏觀面數據也折射出一定壓力。4月2日,央行公佈2021年支付體系運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聯網特約商戶2798.27萬戶,較上年末減少96.48萬戶。聯網POS機具3893.61萬臺,較上年末增加60.58萬臺。 雖增長仍在,但相比2020年300多萬臺的轉折式暴增,增速已有一定放緩。

疫情反覆的不確定性,疊加銀行信用卡髮卡管理的彈性變化,以及政策面對“套現”“套碼”等違規業務的打擊,讓收單行業2022年的業務行情仍未明朗。一位收單機構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經營真實商戶的壓力肯定是越來越大,我們目前的策略就是堅定加碼條碼支付轉型,用傳統業務的利潤去養創新業務。

交易量增長,毛利率普降

相較於疫情暴發的2020年,2021年機構的業績基本面普遍好轉。

移卡財報顯示:2021年,移卡的一站式支付服務收入22.68億元,同比增長24%;交易量2.12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幅達到45%。

另一家排名也較爲靠前的嘉聯支付,根據其母公司新國都財報,2021年嘉聯支付實現營業收入約23.7億元,同比增長39.07%;累計處理交易流水約1.97萬億元,較上年同期交易流水1.22萬億元增長61.48%。

隨行付母公司高陽科技財報顯示,公司支付交易處理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業額爲33.428億港元,相較於2020年,其支付業務逐漸回暖,但依然沒有達到疫情前的水平。旗下隨行付2021年支付交易額約人民幣1.6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約14%。

交易量是評估收單機構市場規模的主要指標。據記者從支付機構內部人士處獲得的機構排名數據,2021年,前述三家已經發布財報的機構均在收單機構前十名中。此外,在主要前十的主要機構中,仍有拉卡拉(300773.SZ)、國通星驛母公司新大陸(000997.SZ)、海科融通母公司翠微股份(603123.SH)尚未發佈財報,一定程度上對觀察收單機構的經營趨勢有所影響。

央行嚴監管常態化和疫情影響,讓主要面向線下小微市場的收單機構壓力倍增。而支付習慣的遷移,更是對其展業模式帶來挑戰。一位北京支付機構人士向記者表示:線下交易向條碼支付轉化的趨勢不可擋,也是發展真實商戶的核心途徑。如果繼續此前傳統POS展業方式,能力只有萎縮,否則就只能做飲鴆止渴的業務。

以前述機構爲例,加碼受理條碼支付業務的趨勢已經較爲明確。財報顯示,2021年隨行付二維碼支付交易額相較上年增長超過2倍,截至2021年度末,月度平均交易量約爲人民幣1390億元。移卡基於應用程序的支付服務(即條碼支付)的交易量同比增長59.0%。

據記者向支付行業人士瞭解:條碼支付相比傳統POS機收單,從受理銀行卡轉向受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費率進一步降低並且非常透明,2%的費率水平下,受理側的收單機構沒有議價空間,基本是平進平出,相比傳統收單,利潤空間會有明顯收窄。

從披露毛利率變化的機構看,移卡2021年一站式支付(傳統收單+條碼支付)在營收增量明顯的同時,毛利由26.4%下降到16.7%,原因主要來自支付給銷售代理及分銷商的佣金增加。嘉聯支付則由於收單業務的補貼金額同比上年增加約2億元,導致短期內業務毛利率呈現同比下降態勢。

對此,移卡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整體市場的滲透率仍然較低,公司通過提高代理渠道的分傭比例以強化渠道網絡,一定程度上推動聚合碼支付單日交易筆數峯值接近5000萬筆。隨着頭部效應發酵,預計業務的毛利下降趨勢會有所改善。

嘉聯支付方面對此回應:2021年,公司的補貼方案主要用於市場渠道提供補貼,對商戶的線下消費類交易服務費降費,免費投放收款設備,免費提供SaaS軟硬件產品等。目前,公司收單服務毛利率變動趨勢與行業平均水平一致。

“迴歸本源”下增值業務轉向

在推動收單機構業務變化的因素中,監管態度是重要變量。近年來,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迴歸本源”的監管態度不斷明確,其中一個重點要求即是,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接。這也導致,在以支付入口疊加其他增值服務的各類創新中,此前幾年如火如荼的“支付+金融”處境尷尬。

從前述幾家機構財報內容看,其在收單故事外,沒有放棄多元化經營方向,但轉向了數字化決策、數字化營銷、私域流量運營等增值業務。

對於收單機構,向受理條碼支付業務轉型過程中,數字化業務是不得不爲,但不是所有場景都適合中小支付機構。支付機構此前的困擾主要在於,通道定位常常被排除在商業循環之外,很難參與到產業轉型中,相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中小支付機構在對C端的觸達和理解上不佔優勢。

隨行付方面向記者表示: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比較確定了商超、生鮮、母嬰等幾大行業市場,因爲這些場景的移動支付需求沒有完全被滿足,還有開墾的空間。

“收單機構是有產業互聯網基因的,核心陣地是B端商戶,我們選擇的探索方向之一是通過商戶的各項經營數據分析,利用自研算法模型,爲商戶提供包含選品、補貨、營銷策略在內的數字化智能決策,以拉動前端營銷獲客和整體運營效率,收費模式取決於效果。目前這套算法已經經過了數萬家門店驗證,服務了一些三四線城市的大型商超。在效果上,系統使用後商戶缺貨損失率可以降低三分之二,商品週轉天數可以減少三分之一。”隨行付方面透露。

不同機構選擇的場景並不相同。嘉聯支付方面表示:“商戶解決方案側的嘗試嘉聯雲店,定位智慧門店SaaS系統,圍繞的是餐飲信息化管理,將用戶連接+智慧餐飲軟件+智能硬件集合。”需要注意的是,嘉聯支付母公司的傳統業務即是POS機硬件的生產,雖然該業務板塊2021年營收下滑,但其對收單機構拓客仍能提供產業鏈上游的支持。

移卡方面向記者透露:其增值服務方面也覆蓋掃碼點餐、收銀管理、進銷存管理、營銷及客戶留存、在線門店與配送、服務跟蹤及信用評估等。財報顯示:其到店電商服務主要是促使會員在社交網絡和私域進行推廣,並進一步拉新。

據記者向業內人士瞭解,在推行增值業務的過程中,由於單純的條碼支付業務並不賺錢,一些支付機構實際上是將支付工具包在了整個解決方案中,在某些商家中,決策解決方案已經可以單獨售賣,支付反而是非必選項。

但從業務佔比上,增值業務與傳統業務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比如財報披露了支付業務之外增值業務細項營收的移卡,其商戶解決方案和到店電商服務佔總營收約四分之一。另一家收單機構向記者透露:其增值創新業務線近年投入已超億元級別,預計明年才能實現盈虧平衡。

轉型艱難但勢在必行。一個行業共識在於,接下來的政策也將更傾向於推動收單機構運營真實商戶,做健康業務。今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259號文)規定:1臺銀行卡受理終端只能對應1個特約商戶,即“一機一碼”,進一步壓縮套現、套碼等違規業務空間。

另一方面則是信用卡的高增長態勢是否可以持續?2021年12月,銀保監會就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直接或者間接以髮卡數量、客戶數量、市場佔有率或者市場排名等作爲單一或者主要考覈指標。這也會直接影響傳統POS業務的市場容量。

一位支付行業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此前大家打價格戰,賭的是行業增量,但如今紅利消退,市場整體的交易量是相對恆定的。監管引導機構做大真實商戶和條碼支付,但增值業務的探索需要投入期,如果紮實投入每年需要幾千萬元,幾年下來,也需要幾個億的成本,機構有沒有這個戰略定力,有沒有轉型的決心,每家的選擇並不相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