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由於對美國構成的威脅的評估發生變化,中國加快了核武庫的“擴張”。這是美方對所謂“中國核威脅”的最新炒作。中國核戰略專家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當局利用媒體大肆渲染中國核力量的最主要目的,是爲自己核武器下一步的轉型發展製造輿論以及增加國防預算做鋪墊。

報道引述一些消息人士的話聲稱,中國的核武庫擴張努力早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前就已開始,而美國對直接捲入烏克蘭戰爭的謹慎態度很可能促使北京方面更爲重視發展核武器,以作爲一種威懾力量。中方認爲,加強核武庫是阻止美國直接捲入臺灣問題潛在衝突的一種方式。

消息人士還稱,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領導下,美國對華政策正變得強硬。中國核能力落後可能只會讓美國不斷加大對華施壓。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卓華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華爾街日報》此次再炒“隔夜飯”,主要背景是拜登政府的核政策即將正式發佈。3月29日,美國國防部已經向國會提交了《核態勢評估》和《導彈防禦評估》等文件。卓華說,去年以來,包括前國防部長佩裏在內的很多民主黨前高官和科學界人士曾聯名呼籲拜登政府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拜登政府此前也表示可能會推動在“核宣示政策”中降低核武器的作用;而共和黨保守人士則主張繼續維持“戰略模糊”的核政策以保持最大威懾。

卓華認爲,在此背景下,《華爾街日報》的炒作就有三方面意圖。一是美國國內政治鬥爭需要。《華爾街日報》是共和黨的輿論陣地,可以給民主黨施加壓力。二是美國的黷武需要。雖然面臨資金壓力、民意反對、民主黨政策慣性等障礙,但拜登政府事實上繼承了特朗普政府的核武器現代化項目,總體方向是在推動核武器的實戰化,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打破核禁忌。美國需要借“中國威脅論”爲自己任性的“核自由”尋找正當性。三是對華遏制需要。美國當前的遏華戰略是全方位的,在覈問題上採取措施是自然而然的。

美方近期已非首次炒作“中國擴核”議題。上週,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海軍上將理查德在一場閉門聽證會上告訴國會議員,中國戰略和核武庫的“驚人擴張”對美國而言是快速升級的風險。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核戰略專家1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談到,美方對中國“核武器擴張”的指責完全是無中生有,無稽之談。核武器發展的規劃,是一個國家最高級別的機密,怎麼會讓美國隨便得知?

這位專家進一步指出,中國核武器發展規劃是根據國家核安全需要確定的,這些規劃和計劃都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不可能因爲上個月烏克蘭危機爆發,下個月某個意外事件就隨意、隨機地進行修改。“美方近來頻繁渲染中國核武器擴張,主要是爲了自己核武器下一步的轉型發展做鋪墊。該國武器系統需要更新,上世紀60年代服役的‘民兵-3’洲際導彈需要淘汰,目前又在研發新型‘哨兵’洲際彈道導彈系統,加緊製造‘中國核威脅論’的目的,讓世人一目瞭然。”

該專家的分析在“美國之音”11日的一篇報道中得到印證。這篇題爲“拜登政府計劃取消‘海基核巡航導彈’引發熱議”的文章報道稱,“美軍將領已警告中國正以驚人速度擴張其戰略及核力量”,而拜登政府在上月月底提交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中,提高了核武器現代化改良的支出,卻取消了“海基核巡航導彈” 的項目研發,引發各界關注。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美國正在加快推進對陸基導彈、潛射導彈和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核力量的現代化改造。拜登政府提出的2023財年8133億美元國防預算包括509億美元的核武器支出,比2022財年的要求增加77億美元。

軍事專家宋忠平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所謂“海基核巡航導彈”是指利用巡航導彈來運送戰術核彈頭,對目標實施打擊的一款導彈。美國計劃增加巡航導彈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提升核打擊的多樣性,希望能有更多手段來實施對目標的戰略威懾。“當前關於海基核巡航導彈取消引發的爭議,本質是關於美國軍費,尤其是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經費的再分配問題。此外,美國軍火商也不希望把特朗普時代上馬的項目取消,這將嚴重影響軍火商的利益。”宋忠平強調,無論“海基核巡航導彈”是否上馬,美國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