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撰文《忠誠履職 奮勇擔當 堅決扛起穩定宏觀經濟的政治責任》指出,爲幫助市場主體紓解當前面臨的生產經營困難,回應市場主體的期盼和需求,今年繼續實施更大規模組合式減稅降費。中央財政周密設計總體方案和具體路徑,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退稅與減稅並舉,爲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強力支撐,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

全文如下: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今年的經濟工作舉旗定向、擘畫重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首次鮮明提出“五個必由之路”的重大論斷,闡述我國發展仍具有的戰略性的“五個有利條件”,爲做好財政經濟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財政部門要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化對“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領悟,把“兩個維護”體現在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行動上,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全國兩會部署,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爲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作出貢獻。

在堅持黨對財政工作的絕對領導上更加堅定有力,深刻把握“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過去的一年極不尋常、極不平凡。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和各種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沉着應對、攻堅克難,牢牢把握全局主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1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20萬億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實踐再次充分地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洞察大勢的遠見卓識、駕馭全局的領導藝術、治國理政的雄韜偉略。實踐再次雄辯地證明,“兩個確立”是時代呼喚、歷史選擇、人民期盼,是黨之大幸、國之大幸、中華民族之大幸,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越是形勢複雜,越要從“五個必由之路”中把握歷史規律;越是任務艱鉅,越要用好戰略性的“五個有利條件”,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一切行動聽從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指揮。財政部門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重大判斷和對財政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實際行動堅定踐行“兩個維護”,奮力奪取經濟社會發展新勝利。一是堅持穩中求進。穩字當頭,穩中求進。要把“穩”放在宏觀調控突出位置,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和逆週期政策力度,堅決托住宏觀經濟的底,全力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今年GDP要實現5.5%左右的增長,這是在高水平上的穩,實質上就是進,宏觀政策必須穩健有效。二是堅持靠前發力。要把工作往前趕,加快財政資金支出、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中央基建投資預算下達,儘快細化落實退稅減稅政策方案,確保有利於激活力增動力的政策早出臺早落地早見效。三是堅持精準施策。要從收支兩端發力,收入端實施好退稅減稅政策,聚焦製造業、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等給予稅費支持;支出端大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對重點領域的保障。四是堅持加強統籌。要堅持系統觀念,出臺重大財稅政策、推進重大財政工作時,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地方的協調配合,科學把握政策的時度效,努力實現最優政策組合和最佳整體效果。五是堅持務求實效。要深入調查研究,察實情、聽民意,確保財稅政策、工作舉措符合基本國情、遵循經濟規律、滿足人民期盼,堅決防止政策執行走偏,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促進市場主體更好發展起來、活躍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減稅降費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實打實、硬碰硬,讓企業和人民羣衆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財政部門着眼增強發展後勁,連續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十三五”以來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8.6萬億元。這個規模從世界範圍來看也是比較大的,對穩增長、保就業、防通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發揮了關鍵作用,千萬企業和數億羣衆享受到減稅降費政策紅利。

目前,我國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這是我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所在。爲幫助市場主體紓解當前面臨的生產經營困難,回應市場主體的期盼和需求,今年繼續實施更大規模組合式減稅降費。中央財政周密設計總體方案和具體路徑,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結合,退稅與減稅並舉,爲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強力支撐,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一是對增值稅留抵稅額提前實行大規模退稅,爲企業提供現金流支持。優先安排小微企業,重點支持製造業,全面解決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6個行業企業增量和存量留抵退稅,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二是優化和完善減稅降費政策,使減稅降費力度只增不減。延續實施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三是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確保退稅減稅政策落實到位。中央財政在按現行稅制負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從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中,再專門安排一次性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基層落實退稅減稅降費和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等。四是精心組織實施,讓市場主體切實享受到減負政策的實惠。在庫款保障、資金調度、納稅服務、審計監督等方面密切協作,共同推動落實好減稅降費。依法打擊偷稅騙稅騙補,堅決查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侵害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的行爲。

最大限度下沉財力,全力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啓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央財政強化資金和政策支持,最大努力穩固基層。2017年至2021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年均增長6%,超過同期中央財政收入年均增速3個百分點,絕大部分下達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同時,建立中央財政資金直達機制,2021年納入直達範圍的資金總量達到2.8萬億元,爲基層落實“六保”任務及時補充了財力。總體來看,縣區財政運行平穩,爲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受新的經濟下行壓力、疫情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形勢比較嚴峻,特別是部分市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中央財政高度重視縣區財政面臨的挑戰,按照“縣級爲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支持”原則,針對突出問題發力,全力保障縣區財政平穩運行。一是推動財力下沉,讓資金更多落到縣區基層。較大幅度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繼續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基層傾斜。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近9.8萬億元、增加約1.5萬億元,增長18%、爲2012年以來的最大增幅。省級、市級財政也要比照中央的辦法,加大對縣區的財力支持。二是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保障資金直達縣區基層。今年繼續將與縣區財政運行密切相關的轉移支付納入直達資金範圍,直達資金總量增加到4萬億元以上,同時加強與審計和行業主管部門協作監管,持續盯緊資金分配使用。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主要是分配流程的優化,並沒有改變地方保障主體責任。各級財政部門要增強直達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優先保障中央出臺的重大政策的落實,確保重點支出不留缺口。三是加強財政運行監測預警,及時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中央財政將債務風險較高、庫款保障程度較低、財力相對薄弱地區作爲重點,通過地方財政運行監測機制,按月監測預警,及時向所在省提醒提示發現的問題,推動及時化解風險。同時,要求省級財政部門參照中央財政做法,建立本地區財政運行監測制度,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確保縣區“三保”不出問題。

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更好做到節用裕民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黨和政府過緊日子,不是因爲財政收支壓力,而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目的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個有着14億多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少領域還需要財政資金的大量投入。因此,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今年在安排和編制預算階段,財政部門就抓住源頭,把嚴把緊預算支出關口,堅決貫徹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的要求,把節省的財政資金用於保民生等重點領域。一方面,精打細算、勤儉節約,始終繃緊政府過緊日子這根弦。中央部門帶頭,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繼續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強化“三公”經費預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今年中央部門支出繼續負增長,下降2.1%。地方各級政府也要從嚴從緊,把更多財政資源騰出來,用於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不斷完善過緊日子的制度體系,加強落實情況評估,引導全社會弘揚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盡力而爲、量力而行,逐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把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基礎上,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紮實辦好民生實事。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安排超過4.1萬億元、佔支出總量的15.5%,支持義務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衛生健康支出安排同比增長9.2%,支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使羣衆得到更好醫療衛生服務。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中央財政對養老保險基金補助安排超過1萬億元,確保按時足額髮放。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繼續支持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加強財政管理,促進資金安全規範高效使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完善資金管理”“防止資金閒置和損失浪費”。財政資金是寶貴的公共資源,管好用好是財政部門的基本職責、重要職責,也考驗着財政治理能力、理財能力。隨着財政資金規模擴大、服務對象拓展、信息技術發展,財政管理也要不斷創新,爲財政服務黨和國家事業提供基礎支撐。近年來,財政部門結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收入統籌,規範支出管理,突出績效評價,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做到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財政管理規範化科學化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有力服務和保障了財政改革發展順利推進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措施落地落實。

今年我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6.7萬億元,加上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政支出規模更加可觀。國家“錢袋子”越來越沉,財政部門的責任也越來越大,需要在管理上多措並舉,切實把寶貴的資金管好、用在刀刃上。一是加強預算執行管理。預算一經人大通過,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調整。要落實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嚴格執行人大批准的預算,依法依規組織收入、安排支出。堅持先有預算、後有支出,加強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加快支出進度,提高預算執行質量。二是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要按照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加快完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切實做到花錢要問效、無效要問責。要在績效管理質量和實效上下功夫,着力做好事前績效評估,增強績效目標和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聚焦民生等重點領域開展評價,推進轉移支付和重大支出政策後評價,不斷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三是強化信息化手段支撐。深入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推動各地一體化系統全面運行,加快中央一體化系統推廣實施,儘早實現財政資金從預算安排到使用末端全過程動態反映,增強資源統籌調度能力。根據系統運行情況逐步拓展業務範圍,將資產管理、債務管理等納入一體化系統,強化對預算管理的支持。四是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大預算公開力度,擴大和細化公開內容,主動曬出“賬本”,接受社會和公衆監督。充分運用審計監督、財政監管、績效評價等結果,作爲完善政策、安排預算、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並建立與中央部門預算和相關轉移支付資金分配掛鉤機制,倒逼各部門各單位切實把財政資金用好。

加大財會監督力度,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

習近平總書記對發揮財會監督作用十分重視,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要以黨內監督爲主導,推動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羣衆監督、輿論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這爲新時代加強和改進財會監督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財會監督是財政部門的主責。近年來,財政部門積極履行財會監督職能,逐步完善財經法規制度,加強財會監督檢查,全國財經秩序總體向好。但財經紀律執行不嚴、制度建設不到位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違反財經紀律的情況時有發生,造成了財政資金損失和浪費,干擾中央宏觀決策和治理調控。這反映出的是對財經紀律的漠視,缺乏對財經紀律的敬畏之心。

嚴肅財經紀律、整頓財經秩序,目的是爲了維護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更好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財政部門要從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高度認識和把握財會監督的職責定位,更好發揮財會監督職能作用,敢於堅持原則、敢於較真碰硬,決不搞好人主義、當老好人,決不讓財經紀律成爲“稻草人”。一是要嚴格執行財經法規制度。現行財經法規制度比較健全,對財政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確規定,關鍵是要嚴格執行到位。財政部門首先要帶頭執行,強化內控內審,確保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帶動各方面提高對財經紀律的遵從度。二是要聚焦突出問題進行治理。黨中央關於財政工作的決策部署到哪裏,財政監督檢查就應該跟進到哪裏。圍繞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加強基層“三保”保障等領域,組織地方對違規問題進行專項治理,改進地方財政管理,整飭地方財經秩序。三是要進一步規範財務審計秩序。加大會計信息質量和中介機構執業質量檢查力度,持續加強“四類”違法違規行爲整治。強化跨部門協調配合,探索構建穿透式監管協作機制,共同打擊財務造假。推進會計誠信教育和誠信文化建設,加強會員執業違規行爲懲戒,發揮行業協會自律監管作用。四是要完善財會監督制度和能力建設。抓緊構建財政部門主責監督、有關部門依責監督、單位內部監督、相關中介機構執業監督、行業協會自律監督的財會監督體系。完善各類監督主體緊密配合、橫向協同,中央與地方上下結合、縱向聯動,財會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的工作機制。積極運用“互聯網+監管”、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強化人員力量,夯實監督基礎,提升監督效能,增強監督權威。

奮楫篤行,臻於至善;行而不輟,履踐致遠。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用好“有利條件”,走好“必由之路”,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紮實做好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