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銀行理財也“虧”錢?

最近幾天,一家國有大行北京某支行的理財經理孫碩終於舒了口氣。

進入4月,銀行理財產品“破淨”數量回落至2000只以下,且多日沒有新增“破淨”產品,因“破淨”而引發的大量投訴隨之減少。

就在之前一兩個月裏,一向被認爲安全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大量出現“破淨”。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28日,累計有3835款淨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發生過單位淨值“破淨”,較去年增長391.04%。

銀行理財產品也能大面積“虧損”?這讓投資者難免困惑。有着多年理財產品投資經歷,現在仍持有多隻理財產品的李萌有些不解:“這樣的話,理財產品和股票、基金有什麼區別?”

客戶不痛快,理財經理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上個月每天都像打仗一樣,不斷有客戶來問我,爲什麼他的理財產品虧了?甚至還有客戶投訴,說我們是騙子。”孫碩很是無奈。

理財產品“虧”了

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跌破淨值,一度頻頻登上熱搜,與其“保本保息”的“人設”關係密切。

長期以來,理財產品扮演着“保本保息的高息存款”的角色。但從法律層面看,它與存款有本質區別。存款屬於債權債務關係,所以保本;理財產品的本質是資產管理產品,所以收益會隨着其投資的底層資產的變化而變化。

理財產品投資的主要方向是低風險的債權類資產,比例通常會達到百分之七八十,此外還會根據投資團隊風格、風險等級等配置一些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有時還會投資一些衍生品等。

年初以來,多因素影響下,各類投資品普遍下跌,理財產品也未能獨善其身。

一些投資者疑惑,爲啥以前沒見過如此大規模的理財產品“破淨”?事實上,以前也有過。只是今時不同往日,之前一時一地的得失銀行可以不告訴你,現在投資者能看見了。

具體來說,由於此前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很多時候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有一個資金池,通過不同產品間的調劑,銀行按照預先設定的收益率給投資者兌付本金和收益,就是人們常說的剛兌。

2018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出於防範金融風險、規範市場發展考量,銀行理財開始向淨值化轉型,嚴格按照市場現行價格來確定資產價值,於是市場一旦發生劇烈波動,產品淨值就會出現波動。

2022年開年,隨着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多重影響之下,大量銀行理財產品跌破淨值,讓不少投資者因此“浮虧”。

“破淨”並不等於一定虧損

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認爲,此次理財產品的浮虧是資管新規和國際局勢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屬於短期波動,投資者其實無需過於恐慌。

值得一提的是,引發理財產品破淨的債市波動已經出現回穩趨勢,從3月底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的“破淨”數量由持續一個多月的一路向上開始小幅回調。

Wind數據顯示,3月1日至27日,浮虧數量一路上揚,每日新增“破淨”數十至幾百只。3月11日“破淨”數量正式突破2000只;3月21日,“破淨”的理財產品增至2245只,佔比8.13%;3月28日,直線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破淨”產品數量退回2000只水平線下。

銀行理財產品“破淨”數量下探後企穩跡象明顯。拉長觀察區間,自3月28日銀行理財破淨“數量”首次下探後,清明節後連續三個交易日穩定在1897只,單日未見新增,“破淨”產品比例也從之前一度超過理財產品總量的8%下調到4月11日的6.71%。

從單隻理財產品來看,雖然此輪理財產品“破淨”中出現了大幅浮虧的產品,如興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興業銀行全明星1號淨值下跌到0.7822,但大部分產品的浮虧額並不高。

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這款近三月年化收益率爲-11.43%的產品爲例,其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爲-3.01%,實際浮虧並沒有乍一看上去那麼高。

從普益標準的統計來看,整個市場跌破淨值佔總產品數量的8.13%。無論是浮虧比例還是浮虧幅度,理財產品的此輪所謂的“破淨”都算不上鉅虧。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宏觀研究中心主任王靜文認爲,“破淨”之所以受到關注,源於同之前安全無風險的固有形象相悖,但就市場整體來講,“破淨”比重並不高。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統計,今年3月份“破淨”產品數量達到2000只,約佔全部存續產品數量的5%,規模佔2.4%。

在她看來,目前理財產品回撤幅度總體相對穩定,從投資者角度而言,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是相對穩健的投資選擇。而“破淨”並非意味理財產品存在虧損。由於理財產品期限相對較長,在產品到期之前,淨值變化只具備參考意義,並不表明實際虧損。未來,倘若市場好轉,部分理財產品仍有望到期之後實現正收益。

不過她同時提醒,在打破剛性兌付模式後,理財產品的風險確實有所提升,也存在虧損的可能性,不應將理財產品的過往表現視爲未來業績。

投資者要關注銀行理財風險

當然,投資都有風險,銀行理財也不例外。

基於理財產品的特性,投資者不需要緊盯機構每天發佈的理財產品淨值,但投資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結合投資目標選擇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之內的理財產品。

分析此次“破淨”的理財產品也可以發現,出現較大比例浮虧的,其實大多是處於R3至R5風險等級較高的產品。比如,招銀理財浮虧比例較高的產品,大多是收益進階類產品。這就告訴投資者,“投資有風險,高收益對應高風險”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對的。

事實上,我國的理財產品客戶大都從銀行存款客戶轉化而來,風險偏好低而且對理財產品存在穩賺不賠、低風險高收益等固有認知。在短時間內,此類客戶的風險偏好較難改變。

“破淨”之下,習慣不了淨值浮虧的保守投資者難免會有情緒。在孫碩看來,此次理財產品“破淨”是一次實實在在的投資者教育。“最近我不斷告訴投資人,銷售合同裏寫的不保本就是不保本,不管之前怎樣,資管新規之後理財產品真會虧。”她說。

王靜文則提醒,銀行要基於客戶風險偏好,設計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產品,並在加強風險測評的基礎上,爲不同投資者提供相應風險等級和期限的理財產品,以體現“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特別是對風險偏好相對保守的投資者,要在銷售過程中明確告知,使其明白產品風險可能會超過自身心理承受能力,進而就產品類型選擇給出適度的合理化建議。

銀行也在積極行動。就在近期,招商銀行副行長王良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最近一段時間理財子公司產品出現跌破淨值,主要原因是與資本市場波動有關,當前招銀理財有幾十只產品出現了“破淨”現象,這與行業其他公司狀況一致。目前招銀理財也在研究措施,結合銀行客戶低風險的配置,加大債券等固收類產品的投入;對權益類產品的配置,加大投研能力,延長理財產品封閉期;加強資產配置,減少回撤,同時也要加大投資者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