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佳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關注的人羣從個別的專業人士擴展到全社會各個羣體;關注的視角從個人、家庭及其生活方式擴展到全社會各個方面;關注的領域從局部性的養老、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擴展到全局性的經濟、社會、文化、政治,以及城鄉、區域和國際戰略格局等幾乎所有領域、所有層面。

與此同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爲國家戰略,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特別是在各級“十四五”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中,普遍對人口老齡化給予了高度重視。

那麼,“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將發生哪些新變化呢?

第一,人口老齡化程度從輕度轉爲中度。目前,國際上普遍將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爲衡量老齡社會程度的標準,超過7%但低於14%爲輕度老齡社會;超過14%但低於20%爲中度老齡社會;超過20%但低於40%爲重度老齡社會;超過40%爲超重度老齡社會。2021年末,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突破2億,達到20056萬人,佔總人口比重達14.2%。以此爲標誌,我國已從輕度老齡社會轉爲中度老齡社會。

第二,人口老齡化速度從快速轉爲急速。2022年起,隨着1962-1976年第二次出生高峯人口進入60歲,我國將迎來第二個老齡人口增長高峯,60歲以上老齡人口年均淨增加突破1000萬。到“十四五”末期,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將突破3億人,佔比將超過20%。

第三,人口總量進入零人口增長波動時期。零人口增長,理論上是指出生人數加遷入人數正好等於死亡人數加遷出人數。長期連續的零人口增長,就構成了靜止人口,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想人口狀態。但大部分的零人口增長都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是人口增長由正轉負的一個發展過程。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2021年末,我國人口數較上年末僅增加48萬人。這些現象表明,我國已經進入“零人口增長波動期”。

第四,我國將迎來第一波養老照護浪潮。“十四五”期間,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將開始進入70歲以上的中高齡期,“4-2-1”家庭的數量快速增加,家庭中的養老照護需求快速增長。

與四個新變化相對應的是一系列新舉措也將在“十四五”期間落地實施。

一是提高適老化水平。一方面是從家庭適老化、社區適老化向公共設施適老化、公共服務環境適老化的寬度擴展;另一方面是從裝修適老化、建築適老化向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法律服務適老化的深度挖掘。

二是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公佈,“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開始實施。截至2022年1月,全國已有25個省份完成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修訂或啓動修訂。

三是提升養老服務能力。一方面,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對健康、失能、經濟困難等不同老年人羣體,分類提供養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復照護、社會救助等適宜服務。清單要明確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和支出責任,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進行動態調整。另一方面,到2025年,全國養老服務牀位總量達到900萬張以上,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佔比達到55%,每千名老年人配備社會工作者人數保持1人以上。

四是依託社區發展以居家爲基礎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養老服務包括助餐、助潔、日間照料、短期託養以及互助服務等。推動專業機構服務向社區延伸,鼓勵養老機構主動積極上門提供服務。引導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廣泛對接老年人需求,提供就近便消費服務。組織和引導物業企業、零售服務商、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拓展爲老服務功能,提供生活用品代購、餐飲外賣、家政預約、代收代繳、掛號取藥、精神慰藉等服務。

五是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繼續推動老年健康教育。發揮教育部門職責作用。增加老年教育機構。豐富老年教育內容。

六是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不斷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構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協同促進長期照護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制度。

七是大力發展銀髮經濟。加強老年用品研發製造。鼓勵國內外多方共建特色養老產業合作園區,加強市場、規則、標準方面的軟聯通,打造製造業創新示範高地。優先培育一批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產業鏈長、覆蓋領域廣、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的產業集羣,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推動我國相關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八是有序發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務。促進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商業養老保險和適合老年人的健康保險。引導商業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產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託、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

總而言之,“十四五”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時期,挑戰和機遇並存。無論是地方、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認識到這些新變化,立新破舊,制訂出新的行動指南和工作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