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4月16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疫情持續蔓延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複雜態勢要求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得更長遠,唯有把握整個經濟中最核心環節,堅持“以我爲主”的宏觀政策,增強政策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穩住預期,最大限度地推動經濟穩定健康高質量發展。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顯著加大,避險情緒高漲,全球經濟不僅因此受到劇烈衝擊也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地緣政治衝突期間經濟金融制裁的濫用很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張曉慧稱,俄烏衝突也從大宗商品價格、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貿易和投資合作等方面給我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我們不僅要做好應對輸入性通脹的準備,也要時刻警惕美國對我經濟金融機構實施次級制裁和長臂管轄的風險。

張曉慧表示,疫情暴發以來,我國沒有搞“大水漫灌”,而是採取貨幣政策結構性逆週期發力,信貸資金直達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定向精準支持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在貨幣總量基本匹配經濟需求的前提下,既激活了微觀主體活力,增強了總體創新能力,穩定了產業鏈、供應鏈,也穩住了宏觀經濟。

相形之下,爲了應對疫情衝擊,很多國家頻頻“放水”,結果經濟雖有起色,但通脹也實實在在地起來了,CPI突破40年高位迫使美聯儲開始重啓加息進程,市場預計其今年全年還將加息6次,全球各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因而不同程度地被迫置身於美聯儲緊縮的外溢風險之中:全球資產價格和國際資本流動大幅波動,本國貨幣的幣值穩定面臨衝擊。

近期,市場主體擔心,中美利差的收窄是否會降低人民幣資產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尤其是證券投資跨境資金是否會出現階段性流出,令我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和人民幣匯率穩定面臨更大挑戰?對此,張曉慧表示,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但經濟中這些不確定性也都真實考驗着中國金融政策的內在穩定性、前瞻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提示我們必須認真加以應對。

張曉慧還表示,在當前外部環境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迫切的今天,必須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宏觀政策的着力點應當放在如何增加有效投資和支持擴大消費上。當下,中國正在積極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開展“碳達峯”和“碳中和”的中國行動等等。這些努力無疑都在不斷豐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而金融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的“造血”功能大有可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