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媒體日前報道,美軍下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陸基戰略威懾”(GBSD)被正式命名爲“哨兵”。該導彈主要用於取代逐漸老化的“民兵”-3導彈,承擔美空軍未來核打擊的重任。那麼,該導彈性能如何?

“哨兵”導彈模擬圖。

“民兵”漸老,可靠性存疑

目前美軍“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由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組成,其中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可謂美國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在平時起到威懾作用,並能在威懾失敗時打擊目標,以及防範無法預測和不可預測的新情況。

相比其他核力量,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有兩個優勢:一是壽命長,二是操作、維護和現代化成本最低。目前,“民兵”-3導彈是美國唯一現役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是美國第一種裝備分導式多核彈頭的洲際導彈,1970年開始裝備美國空軍,1975年完成部署,1978年11月結束生產。“民兵”-3導彈最大射程12500公里,現在美國有450個“民兵”-3導彈發射井(400個處於作戰狀態,50個處於可用狀態、沒有部署導彈),每枚導彈最多可以攜帶3個核彈頭,但爲了保證核彈頭數量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限制之內,目前只攜帶一個。

發射井中的“民兵”-3導彈。

自1970年6月首次部署以來,美國空軍對“民兵”-3導彈進行了多次延壽改進。但是“民兵”-3導彈在設計之初並未考慮承受50年的超期服役,在不斷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各類技術部件在集成時會帶來各種兼容性問題,一旦突破閾值就需要更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周而往復導致其成本逐年升高。早期“民兵-3”導彈的維護費用大約爲12億美元/年,2004年提高到了20億美元/年,預計到2030年以後,將會漲到50億美元/年。而且該型導彈的助推器和導彈制導計算機在2020年之後都將達到預期壽命,可能出現可靠性問題。

爲繼續保持陸基核威懾的穩定性,美軍自2010年起開始研究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後續發展問題。“陸基戰略威懾”(GBSD)項目於2011年啓動,美國空軍與全球打擊司令部合作,對陸基戰略威懾力量進行評估;2012至2014年完成“裝備解決方案分析”,包括備選方案分析以及其他活動;2016年9月正式進入“技術成熟與風險降低”階段;2019年9月,發佈“工程與製造開發”階段的徵求建議書;2020年9月,授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工程與製造開發”階段的合同,該階段將持續 8.5年,包括武器系統的設計、鑑定、試驗、評估和核認證活動。

“民兵”-3導彈多彈頭載具和彈頭。

“哨兵”繼位,命名的六個因素

有關“哨兵”的具體性能現在外界知之甚少,不過在2015年美國空軍發佈了《未來陸基戰略威懾系統的信息徵詢書》進一步明確GBSD的一些技術方案和能力需求。文件顯示GBSD依然會保留單彈頭和多彈頭配置,一方面將採用全新的飛行系統,包括助推級、制導系統、再入系統和末修級;另一方面將採用全新推進系統,包括髮動機、制導和控制系統。據稱相比“民兵”-3導彈發動機使用的重型鋼製外殼,GBSD的助推器將使用複合材料,質量比“民兵”-3輕得多,這樣能夠增加導彈的投擲質量,允許GBSD攜帶不同的有效載荷,以提升導彈的突防生存能力,併爲未來的任務賦予更大的靈活性;同時還會採用新的武器指控系統以及翻新發射控制中心和發射設施;另外GBSD 的壽命週期要求超過50年,需要具備靈活性、適應性和經濟可承受性。

在彈頭選擇上,新導彈將能夠攜載W87與W87-1兩型核彈頭。W87核彈頭標準威力爲30萬噸TNT當量,但通過在第二級加上橙色合金(高濃鈾)套筒或環,可以將當量從30萬提高到47.5萬噸。W87-1爲W87的改進型,仍採用W87的物理設計,但將採用自1992年暫停核試驗以來美國首次利用新制造工藝生產的鈈彈芯。資料顯示,該工藝已經過數值模擬、實驗室實驗、次臨界實驗認證,將由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和薩凡納河場址生產。W87-1 還將充分利用庫存管理計劃的成果,使用高能鈍感炸藥,新型引爆控制系統、外中子源系統和安保系統,使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哨兵”導彈將採用衆多新技術,性能大幅提升。

另有分析認爲,近些年來美軍爲提高導彈制導精度、強化生存能力以及攻擊移動目標,一直在持續開展關於再入機動飛行器的相關研究,包括 MK500“規避者”再入機動飛行器、先進再入機動飛行器和精確制導再入飛行器等,這些研究項目雖然沒有成爲實際作戰系統,但留下了大量的技術儲備。未來“哨兵”導彈彈頭採用的Mk-21A載具或將具備末端機動能力,從而具備更高的精度、更強的突防能力以及能夠攻擊移動目標等末端優勢。

此外,近年來美國加快發展部署高超聲速武器,在2020年8月的徵求信息書中關於“適用於洲際射程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的熱防護系統”的項目表明,美或許正爲發展高超聲速核武器做着積極的準備,因此不能排除“哨兵”與高超聲速飛行器結合的可能。

而在GBSD的部署方式上,之前美國曾對包括井基部署、公路機動和鐵路機動部署在內的多種方案進行評估,但美國最終依然選擇沿用“民兵”-3導彈的地下井。對此蘭德公司的報告指出,隨着美軍導彈防禦系統的不斷完善,美國井基導彈的生存概率也將隨着大大提高;同時由於成本和土地限制,沒有任何方案能夠替代固定發射井方案,並且這些限制條件在未來將變得更加嚴苛;與之相比,陸基機動部署方案理論上可以實現更高水平的生存能力,但需要大量資金和土地面積。

“民兵”-3導彈試射。

對於此次GBSD被命名爲“哨兵”,美軍解釋說自己考慮了六個因素:歷史相關性、與任務的聯繫、名字攻擊性,知名度、簡單性和認可度。另外“哨兵”這個名字還代表了美國空軍的戰略值班人員,這些人一代又一代的負責操作、保護、維護和支持美國各型洲際彈道導彈,這個名字可以體現“站崗守望的哨兵”的形象,符合這款導彈的定位。

根據規劃,GBSD將於2029年服役,並在2030年代期間替換掉所有的“民兵”-3導彈。達到全面作戰能力後,美國將在沃倫、馬姆斯特倫和米諾陶空軍基地部署450個發射設施,共有3個導彈聯隊,每個聯隊有8個更新的導彈警戒設施和發射控制中心(共計24個),整個GBSD系統有3個綜合指揮中心以及3個導彈聯隊的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

(作者系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