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生前好友、加拿大作家巴里·焦耳(Barry Joule)譴責英國泰特未能以一場恰當的展覽展出他早期捐贈的一批培根作品,以至於他取消了將數百件作品進一步捐贈泰特的計劃,轉而捐給法國的機構。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在威尼斯舉辦雙館回顧個展,呈現他使用“世界上最黑的黑”製作的雕塑。

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天進近日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和良渚研究院院長,全面主持博物院的學術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一週藝術人物”欄目爲您報道這一週來的重要藝術人物現象與動態。

英國|巴里·焦耳

譴責泰特未展出弗朗西斯·培根的部分作品,轉而捐贈法國

近日,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生前好友、加拿大作家巴里·焦耳(Barry Joule)譴責泰特未能以一場恰當的展覽展出他早期捐贈的一批培根作品,以至於他取消了將數百件作品進一步捐贈泰特的計劃,轉而捐給法國的機構。

這一捐贈計劃原本包括150幅素描、10幅油畫、數百幅照片和超過12小時的錄音材料,其中藝術家同焦耳談論了從藝術到性的各種話題。

如今,焦耳更願意看到這批藏品進入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法國國家檔案(French National Archives),並且已經開始了協調。焦耳表示,“泰特和英國將錯過該國家藝術史上最重要的畫家之一的部分遺產。我將永遠拒絕與泰特合作。”

2004年,焦耳向泰特捐贈了約1200幅速寫、照片以及培根工作室的檔案,這在當時被描述爲對於該館最慷慨的捐贈之一,估價約爲2千萬英鎊。當時的聲明寫道,“泰特將在接下來的三年中對這批藏品展開研究、拍照和編錄,此後將進行展示和借展。”

焦耳表示,由於泰特沒能以一場恰當的展覽來合理對待這批藏品,他不得不訴諸法律行爲。焦耳曾居住在培根的倫敦工作室附近,兩人的友誼始於1978年,一直持續到藝術家於1992年去世。

泰特的一位新聞發言人拒絕評論該館對於這些2004年的捐贈的處理方式。對於焦耳取消未來捐贈,她表示,“我們能夠證實的是我們已經收到信函,並將做出回應。”(文/錢雪兒)

威尼斯|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

用“世界上最黑的黑”做雕塑,對材料的壟斷受爭議

近日,英國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和曼弗林宮(Palazzo Manfrin)舉辦雙館回顧個展,呈現他使用“世界上最黑的黑”製作的雕塑。

這種名爲碳納米管黑體(Vantablack)的材料由英國公司Surrey NanoSystems生產,而卡普爾受到該材料的吸引也不足爲奇。早在20世紀90年代,從“地板上的黑洞”到可以步入的深紅,卡普爾對深而純粹的顏色的可能性進行了實驗。碳納米管黑體是一種塗層,使用大量微小碳管來吸收幾乎所有照射在其上的光線,因此很難辨別其形狀,而他的特性是根據卡普爾的想法量身定做的。

當卡普爾獲得了在藝術作品中使用這種塗料的專有權時,問題就來了。其他藝術家譴責了這種壟斷——最著名的是斯圖爾特·森普爾(Stuart Semple),他以一系列繪畫作品予以回擊,其中包括“最粉紅的粉色”:只要你敢肯定自己不是安尼施·卡普爾,任何人都可以買到這種作品。

卡普爾是第一個在威尼斯學院美術館舉辦個展的英國藝術家,該學院是威尼斯收藏古典大師畫作最古老的美術館。展覽還將在威尼斯火車站附近的曼弗林宮舉行。去年,安尼施·卡普爾基金會(Anish Kapoor Foundation)開始對這座18世紀的破舊大廈進行改造,它最終將成爲基金會的總部,設有展覽場地、藝術家工作室和收藏卡普爾一些重要作品的倉庫。它的許多畫作現在被學院收藏。

安尼施·卡普爾1954年生於孟買,1972年定居英國,並就讀於霍恩比藝術學校及切爾西藝術學院。1990年,卡普爾代表英國參加第44屆威尼斯雙年展,翌年又成爲“特納獎”得主。(文/錢雪兒)

浙江|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

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院長

近日,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天進今日起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和良渚研究院院長,全面主持博物院的學術建設和文物保護工作。

徐天進是國內公衆考古最早的組織者和推廣者,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後師從北京大學著名考古學家鄒衡教授攻讀商周考古專業碩士研究生,1985年畢業。現任良渚博物院院長、良渚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博物院理事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田野考古、商周考古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自1982年畢業以來,徐天進教授曾先後參與並主持陝西耀縣北村遺址、銅川王家河墓地、綏德薛家渠遺址、山西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國遺址、陝西周原遺址等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發現周公廟西周甲骨文並長期主持周公廟遺址的發掘;先後主持編寫《考古探祕》《吉金鑄國史》《弓魚國玉器》等專著,擔任《天馬-曲村》大型田野考古發掘報告的主要執筆人;參與並承擔科技部重大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及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的研究。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博物院位於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美麗洲公園內,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傳良渚文化的考古遺址博物館,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2005年3月破土動工,2008年10月對外開放。2017年8月,根據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陳列改造升級,於2018年6月重新對外開放。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院內共展出良渚文化時期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類珍貴文物600多件(組)。博物院總佔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由英國建築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建築突破了具象形態的束縛,體現了藝術與自然、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合。

博物院常規展覽面積4000餘平方米,分爲3個展廳。目前常規展覽的主題是: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展覽依託“水鄉澤國”“文明聖地”“玉魂國魄”三個展廳,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示了良渚遺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遺產價值,體現了良渚文明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獨特貢獻。

徐天進說:“我是一個考古人,挖了一輩子的土;也是一名教書匠,在北京大學教了幾十年的書。未來願與良渚博物院的同事們一起努力,把博物院的各項工作做好,不辜負良渚遺址這塊具有特殊意義的‘金字招牌’,也請社會各界朋友們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關注良渚博物院。”

對於未來的工作規劃,徐天進表示,“還是要以良渚爲核心,這是核心的核心,一點都不能丟,還要強化,另外還是要不斷地引進新的東西進來,要把跟良渚有關係的結合起來,做一些新的內容。考古人看待事物的時間尺度可能以千年或者五百年爲單位,用千年爲單位的時候,現在所有事都不是事,唯一要考慮的,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給未來能夠留下一點什麼值得留的東西,這是更重要的。”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

擔任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

2022年4月23日至11月27日,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將在水城威尼斯的花園展區和軍械庫展區向公衆開放。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由塞西莉亞·阿萊曼尼(Cecilia Alemani)擔任總策展人、威尼斯雙年展主席羅伯託·西卡託(Roberto Cicutto)主持。

此前,據威尼斯雙年展官網公佈的消息: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策展人由現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擔任,助理策展人爲孫鼕鼕,展覽主題爲“元境”(Meta-Scape),參展成員包括藝術家徐累、王鬱洋、劉佳玉以及AT小組。

談到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爲何叫“元境(Meta-Scape)”,張子康表示,“元境(Meta-Scape)”這一主題最初的靈感來源,部分是源自我曾看過錢學森先生在1990年寫給自己弟子汪成爲的一封信,在信中錢先生將“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翻譯爲“靈境”,意譯得相當精妙。

在1994年10月,錢先生在給戴汝爲、汪成爲、錢學敏等三人的信中再次提到:“‘靈境’技術是繼計算機技術革命之後的又一項技術革命,它將引發一系列震撼全世界的變革,一定是人類歷史中的大事。”同時“靈境”也是完全貼閤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稱謂,因爲中國傳統的藝術和文化審美,歷來都是講求意境與靈性的,從古至今對意境的解讀也極爲豐富。

“元境”中的“元”,既有最初、開始之意,也代表了一種無限的概念,一如藝術創作有着無限的可能性,同時也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當下比較火熱的“元宇宙”概念。所以我們想,既然這次展覽的作品多與數字化和虛擬技術有關,那麼“元境”會是一個比較契合的主題。

據悉,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選擇的藝術家年齡包含了60後、70後和90後,參展藝術家使用的創作媒介也不盡相同,參展成員包括藝術家徐累、王鬱洋、劉佳玉以及AT小組(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及科技研究院與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組成)。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