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4月18日電 題:景德鎮陶溪川:老瓷廠煥發年輕態

新華社記者黃浩然

入夜,漫步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老窯磚鋪就的地面、新綠藤爬滿的牆壁,浸潤在春雨後的清新空氣中……

仰望夜空,包豪斯廠房的鋸齒狀屋頂,被光帶勾勒成明亮的音符;標誌性的大煙囪高高聳立,彷彿訴說着此間的滄桑變幻——這方佔地197畝、建築面積8.9萬平方米的文創街區,以原國營宇宙瓷廠工業舊址爲核心區打造,將古老與年輕融爲了一體。

眼下,儘管受疫情影響,陶溪川不見遊人如織,但直播基地分外熱鬧,每週40餘人正在接受線上直播帶貨培訓,他們將成爲陶瓷銷售的主播、助播和市場運營人員。

“景德鎮以陶溪川爲平臺,打造了陶瓷產業線上直播銷售業態。”陶溪川直播基地總經理陳曦說,2021年直播基地全年入駐商戶3600餘戶,帶動2萬餘人就業,在抖音平臺上營業額達31億元。

“老瓷廠”擁抱“新經濟”,是景德鎮陶瓷新業態的一種。從曾經的機器轟鳴、窯火熊熊到人去樓空、荒草叢生,再到現在的煥然新生,改變源於幾年前的重塑。

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是一名“瓷二代”,從陶瓷工人到原國營瓷廠的廠長,他親身經歷了景德鎮陶瓷工業的興衰起伏。

“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批陶瓷企業陸續搬出寸土寸金的城區,曾經輝煌的瓷廠廠房閒置,一些廠區內污水橫流、雜草叢生。”劉子力說,老廠房該如何利用,景德鎮陶瓷人普遍認爲,老瓷廠是“瓷都”歷史的一部分,必須留下。

2013年,打造開始了。22棟老廠房沒有被拆掉一座,甚至連標語都保留了。它們被完整保護、修復,根據功能的需要加以現代化的建築結構;煤燒圓窯包、隧道窯、油燒隧道窯和焦化煤氣窯——體現陶瓷燒製工藝更迭的四代窯爐,以及各種機器、設備、工具、檔案等,被妥善安放在改造後的空間內,向人們展示着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景德鎮現代陶瓷工業。

2016年,陶溪川文創街區開門迎客,從外表看,老廠房、老窯爐、煙囪、水塔依然聳立,但是它們的結構已經改造,功能和業態重新塑造:

原來的翻砂車間,現在取名“翻砂美術館”;曾經的球磨車間,如今是“球磨美術館”;原來的原料車間成了陶藝體驗空間;成型車間變爲非遺、傳統手工的體驗地;燒煉車間搖身一變成了美術館、博物館和年輕人聚集的創業空間……

通過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環境營造,陶溪川不僅留住了老瓷廠的魂,更在激發年輕人的夢——

每年80多位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受邀駐場創作,陸續有400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設立工作室,陶溪川成爲“洋景漂”的逐夢平臺;累計匯聚國內外創客1.74萬餘名,構建起陶瓷創意、青年雙創、人才培養的生態鏈,陶溪川邑空間成爲青年創客的造夢空間……作爲“瓷都”的新地標,陶溪川讓很多國內外藝術家、設計師、創客、遊客流連忘返,成爲與世界對話的新窗口。

“傳統怎麼走向未來,怎麼讓古老的東西更加年輕態,陶溪川就是這種理念的產物。之所以取名陶溪川,就是希望陶瓷文化如溪流般匯聚成川,傳承下去。”劉子力說。

陶溪川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通過保護和改建陶瓷工業遺產讓文創街區與歷史文脈相連,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的學術團隊,開展陶瓷文化傳承創新研究,不斷釋放創新驅動效應。“陶溪川就像一棵蒼老的樹,在厚重的泥土裏長出了新芽。”劉子力說。

今夏,陶溪川周邊配套工程將進入尾聲。“營造陶瓷文化氛圍,促進創意匯聚、人才聚集,帶動產業發展,這是陶溪川走出的一條新路。”參與陶溪川規劃的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張傑說,這一保護和活化工業遺址的模式正被運用到全國更多的地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