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色金融有何短板?如何高質量發展?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大咖”來支招

記者 | 曾仰琳

3060“雙碳”目標提出後,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受到高度關注。

“雙碳”目標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現狀如何?哪些方面亟待完善?國際上有何經驗可供借鑑?未來發展方向何在?圍繞上述話題,4月16日,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監管部門人士、學術界“大咖”們各抒己見,爲我國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綠色金融有何“短板”?

“我國在實現‘碳中和’之前,在綠色金融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介紹。

他列舉了一組數據進行佐證: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有超15萬億元的綠色金融貸款,位居全球第一;綠色債券累計規模1.8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企業的綠色融資等方面也在不斷創新。

與此同時,朱民也指出,從總體上看,截至2020年末,我國綠色融資佔整體總融資的比重只有4.6%,綠色債券佔存量銀行債券比重爲0.73%,比重均偏低。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同樣認爲,當前綠色信貸佔總貸款的比例、綠色債券佔全市場存量的比例仍有提升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朱民還指出,在綠色金融中,以銀行爲主體發放的綠色信貸佔比高達90%,遠超人民幣貸款存量在社會融資總存量的比重—60.2%。

“銀行信貸在綠色融資方面存在天然‘短板’:一是期限錯配;二是風險偏好不匹配;三是我國目前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綠色投資回報率不穩定、回報週期較長。”朱民認爲。

在綠色金融發展的“短板”方面,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邢煒同樣提到,當前銀行業在服務綠色金融發展方面還存在三點不足。一是綠色標準不統一;二是風險收益不匹配;三是產品供給不均衡;四是交易市場不完善。

對於綠色金融和“雙碳”目標的關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何平提出,綠色金融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市場化手段”。

對於“市場化手段”,何平解釋稱:“從嚴格市場化的定義來看,當前綠色金融產品,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都屬於準金融產品,因爲其中的定價不是市場化的,依然屬於行政化定價,這是我們未來綠色金融市場最需要改進、提升的地方。”

在社會責任(ESG)投資現狀方面,張曉燕表示,我國目前市場上ESG投資主要是信貸、基金、債券爲主,跟其他國家相比,很多情況下更注重權益類的產品,所以我國還處在早期的發力階段,前進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爲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支招

圍繞我國綠色金融的不足之處,與會嘉賓們積極建言獻策,以期推動“雙碳”目標下我國綠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在宏觀框架層面,朱民提出,要從綠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在此基礎上構建零碳金融的市場生態。

朱民認爲,“今天‘碳中和’的大潮下,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碳中和就是要構建零碳金融體系,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中國在‘碳中和’過程中構建一個新的中國模式、金融體系的很好的機遇和抓手。”

“朱民院長已經勾畫出一個零碳金融的框架,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指出,現在討論的比較多的是綠色金融或者轉型金融,主要針對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當然也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事實上它們關注的重點都是一樣的。

王信介紹,金融支持生態環境與綠色低碳轉型,主要涉及六個方面,包括完善相關的標準體系,健全覈算和信息披露要求,深化發展相關金融工具和市場,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加強金融支持生態環境和低碳轉型的國際合作,防範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金融風險。

在激勵約束機制方面,王信進一步指出,相關內容包括碳定價,即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徵收碳稅或者碳費;進行金融支持相關領域業績評價;財政政策的支持和引領等。

對於防範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金融風險,王信表示,現在普遍認爲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是重要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來源。只有切實防範相關的金融風險,才能保證金融行穩致遠。

基於此,王信透露,央行已經開展針對金融機構的氣候變化壓力測試,就是微觀層面針對金融機構的壓力測試。目前正在研究針對整個宏觀系統的壓力測試,即研究通過宏觀經濟的變化可能影響到產業,從而影響到金融機構的金融風險的表現。

“在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測試過程中,我們還沒有考慮到生物多樣性的變化,未來在進行壓力測試時要把這個問題考慮進來。”王信介紹。

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信息披露問題不容忽視。對於綠色金融乃至零碳金融的信息披露,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談從炎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爭取在國際準則高地上佔有一席之地;二是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信息披露標準;三是與已有信息披露制度進行有效街接;四是明確信息披露的目的;五是構建零碳金融信息披露生態。

在微觀的金融機構層面,從銀行服務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角度,邢煒建議,支持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加大對新能源及新能源產業鏈的金融支持。積極探索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推動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加大綠色投行產品創新。

聚焦到綠色金融投融資現狀上,張曉燕介紹了三個國外的學術研究結論以供參考。

一是“市場均衡下的ESG投資”的研究表明,投資人只要對社會責任有偏好和認知,就會持有綠色資產;綠色資產的定價較高,而當ESG風險受到正面衝擊時,綠色資產的表現會優於其他資產;可持續投資可以使公司更加綠色,進一步帶動更積極的社會影響。

二是在債市方面,對美國市場上2013至2018年綠色債券的相關研究表明,投資者對於投資綠色債券持有一個開放的、正面的態度,而且發行綠色債券的公司在日後的經營當中也確實顯著減少了碳排放,所以綠色債券是一條非常可行的道路。

三是在股市方面,“機構投資與世界各地的企業碳排放”的文章研究發現,貝萊德、先鋒領航集團、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三大公募基金投資“巨頭”特別在乎企業有沒有高碳排放。三“巨頭”的所有權有效降低公司的後續碳排放,即持有公司股票越高,公司的話語權越高,越能促使高排放公司減少碳排放。

對此,張曉燕建議,在投資端方面,重視對所有投資者的教育,也注重機構投資者的力量,鼓勵他們進行綠色零碳的投資;在融資端方面,讓投資者知道綠色產業的債券、股市的回報也是特別好的,鼓勵企業進行環境績效的改善;對於交易平臺和監管,希望能構建完善的綠色市場服務體系和投融資的相關政策。

最後,對於綠色金融的定價“市場化”問題,何平建議,“要實現市場化的綠色金融需要建立統一的碳市場,所有跟碳相關的東西都需要統一的定價。所有采用綠色排放技術的企業,因爲碳減排獲得的收益要直接反映在融資成本和我們使用的金融服務和產品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