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法國大選倒計時最後一週,馬克龍和勒龐誰能笑到最後?

專家認爲,“購買力”問題不僅是此次馬克龍和勒龐之間角力的“壓艙石”,也是法國之前兩任總統敗走的“麥城”。

2022年法國總統選舉進入倒計時最後一週。

民調機構IFOP的最新民調顯示,法國總統馬克龍以53.5%的支持率領先於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勒龐的46.5%。

時隔5年後,雖馬克龍和勒龐再次同臺角逐,但兩者的差距正逐步縮小。5年前,馬克龍曾以66.10%對33.90%的絕對優勢擊敗勒龐,最終入主愛麗捨宮。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趙永升教授表示,法國政壇格局正經歷“轉變期”:社會黨、共和黨兩大傳統政黨不斷勢微,“去政黨化”趨勢日益加劇。

“‘不左不右’是馬克龍最鮮明的標籤,這使他不用受困於傳統政黨的政治傳統,通過實用主義的方法盤活法國經濟。但這也使他陷入‘既左又右’的兩難境地。由於他需要同時滿足左右翼選民的需求,法國經濟因此出現了赤字和債務高企的情況。”他說。

趙永升認爲,在歷屆法國大選中,“購買力”問題都是法國選民關心的焦點。“由於沒有較好地處理好該問題,上兩屆法國總統均未連任成功,現在輪到馬克龍了。他能否在‘購買力’上有所作爲,也將是決定他最終能否勝選的關鍵。”他說。

重演2017年選情?

除了投票結果外,在第一輪投票過後,法國政壇在多個方面均讓外界覺得同2017年似曾相識,第一是法國傳統政黨,即社會黨、共和黨再度式微,傳統左右翼兩大政黨在第一輪投票中得票率一共不超過10%。

趙永升認爲,這背後實質是近年來法國政壇“去政黨化”趨勢。 他進一步解釋稱,更深層次則體現了左右翼黨派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都往中間靠,而極右翼也開始去除極端觀點,逐步走向右翼。另一方面,從根本上來看,法國傳統左右翼兩大黨之所以被徹底“邊緣化”,在於其自身在長達數十年的輪流執政中逐漸失去民衆的“代表性”。

與2017年相似,在第一輪中落敗的候選人——社會黨、共和黨、綠黨候選人均在投票結果出爐後第一時間表示將支持馬克龍,並呼籲不要給勒龐投票,極右翼獨立候選人澤穆爾則表示支持勒龐。 

在趙永升看來,這一方面是因爲近年來法國傳統政黨及馬克龍所屬的共和國前進黨的政策逐漸趨同,另一方面,“反歐盟、反移民是勒龐高舉的一面大旗,這與非極右翼政黨的價值觀明顯相悖。可能人們並沒有那麼喜歡馬克龍,但由於討厭勒龐,他們仍會在第二輪投票中支持馬克龍”。

他進一步稱,在第一輪投票中,法國民衆投票心理呈現“理性”和“非理性”並存的特點。一方面,他們需要確保馬克龍和勒龐二者都進入第二輪;另一方面,法國選民存有明顯的“宣泄不滿”情緒,一些人會因不滿情緒在第一輪支持極右翼。但在第二輪投票中,大多數“理性選民”在“宣泄”後都將回歸理性,依據其真實選舉意願投票。

趙永升解釋道,這背後的原因主要在於選舉制度和政治文化。法國總統在國家運作中占主導地位,因此,法國憲法在總統大選的投票制度上有相關設置,當前所採用的“直接選舉”和“兩輪投票制”可以阻止可能出現的“民粹主義”現象。從政治文化來看,法國精英主義與大衆主義相融合,從而令法國社會總體呈現出多樣與均衡的特徵。

此外,從政治地理角度來看,馬克龍目前仍在法國西部有較高的支持率,而東北部、南部民衆傾向於支持勒龐。

趙永升認爲,這與選民所處選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休慼相關。馬克龍的大本營在法國西部和大巴黎地區,特點是經濟發達、全球化程度高、產業轉型相對成功,數字經濟相對繁榮,而勒龐的大本營法國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則相反。

“這也勾勒了不同地區的選民畫像。馬克龍與勒龐在法國不同地區之間的角力,更體現了‘管理幹部+退休人員’羣體與‘僱員+工人’羣體之間的較量。”他說。

“購買力”問題難解

在2017年法國大選時,馬克龍喊出了“不左不右”的競選口號,在今年的競選綱領中,馬克龍再次延續了這種理念,其主要主張是,擬將退休年齡推遲到64歲,並加強對科技、核能、風能等領域的投資。

趙永升認爲,“不左不右”的理念其實就是“實用主義”,無需考慮“左右”的範疇,不用考慮其施政觀念是否符合自身黨派的傳統主張。

他認爲,馬克龍政策中的“社會福利”和“國家干預”是法國傳統左翼政黨的兩大標籤,而“私有部門”和“市場力量”則是法國傳統右翼政黨的兩大標籤。“從經濟增速和失業率兩項指標來看,‘不左不右’的理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要注意到,馬克龍對金融領域和勞動力市場改革仍有所不足。”他說。

雖然馬克龍風頭正勁,但歐洲最大資管公司東方匯裏資管(Amundi)則提醒,隨着馬克龍與勒龐差距正逐步縮小,馬克龍也有可能在選舉中落敗,應該考慮對勒龐勝選的風險進行對沖。在第一輪投票中,勒龐和澤穆爾的支持率已超過三分之一。

荷蘭國際集團(ING)的最新報告認爲,這背後的原因在於,一些民衆沒有在過去5年馬克龍的改革中受益,加之能源和食品成本上升,使得中下收入民衆對極右翼的支持愈發堅定。法國宏觀經濟研究所(OFCE)副主任普拉那(Mathieu Plane)稱,在過去5年中,對於收入最微薄的近200萬法國人而言,他們每年的購買力每年減少約280歐元。

趙永升表示,對於法國大選來說,“購買力”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這不僅是此次馬克龍和勒龐之間角力的“壓艙石”,也是法國之前兩任總統敗走的“麥城”。

“簡單的‘購買力’三個字,涉及到的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內核’。尤其在疫情和烏克蘭局勢引起當下法國通脹高企的背景下,要實現大幅提高法國人的購買力,並非易事。”他說,“這涉及到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涉及到物價指數和薪酬水準,還涉及到再分配體系和社會福利標準等變量。”

對於如何解決“購買力”問題,馬克龍的對策是,將取消視聽費,允許工人免費獲得高達6000歐元的購買力獎金。

勒龐則表示,會將生活基本必需品能源產品的增值稅從20%降至5.5%,將高速公路重新國有化,將通行費降低15%,並取消視聽費。

但在趙永升看來,上述二人的對策,僅爲基於5年的總統任期可爲之,如果放在更長的中長期的軸線上,恐皆不可行。當然,勒龐所提的具體措施與馬克龍的相比,可操作性和務實性又要低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