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正在迎來合規發展的“黃金新十年”。隨着《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陸續發佈,針對數據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立法也逐步完善,數字化轉型已成爲金融機構的重點戰略;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基礎設施公募REITS試點、跨境理財通落地、基金投顧試點等新政出臺,爲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隨之而來的,是金融機構信息系統建設升級的浪潮。

作爲金融IT行業龍頭,恒生電子2021年公司實現營收54.97億元,同比增長31.73%,歸母淨利潤14.64億元,同比增長10.73%。恒生電子將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歸於金融創新政策的影響,在深化拓展業務的同時,大幅增加研發投入,2021年公司的研發費用投入共計21.39億元,同比增長43%,佔營收的比重達到38.92%。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恒生電子執行總裁官曉嵐,在他看來,金融機構在C端的數字化程度相對較高,B端的數字化轉型纔剛剛起步,整體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尚不成熟。官曉嵐指出,近年來金融創新政策提供了許多全新的賽道,但仍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搶佔市場才能勝者爲王。

機構B端數字化轉型正在提速

《21世紀》:從2021年開始,監管層密集發佈多項政策、指引文件,引導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你認爲目前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處於什麼階段?

官曉嵐:對於金融機構來說,越靠近C端的業務,數字化轉型程度越高,很多機構B端的數字化轉型尚在初始階段。

這兩年隨着國家的規劃和政策出臺,越來越多的機構纔開始探索,應當如何做數字化轉型,有哪些可行路徑可以嘗試。從我們接觸的金融機構來看,大家已經感受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壓力,意識到自己要從企業內部進行數字化轉型,比如開始自建APP、H5、小程序等等,但整體金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程度並不高。我們可以看到,有少量金融機構在部分業務上衝的非常靠前,因爲他們PK的是以互聯網爲基礎的外部機構,像招商銀行的零售業務數字化就做得非常好。

按行業來看,銀行業走在證券、基金、期貨、信託的前面,而保險行業在數字化上受到的衝擊很大。我們自己內部做了一個數字化轉型成熟度的模型,大概分了6檔,大多數機構在第二到第三檔上,少數的已經到了第五檔。而如果到第六檔,已經完全是用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在運營整體業務,但目前來看只有極少機構的少量業務能夠達到這個第六階段。

《21世紀》:從你們接觸的客戶來看,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痛點在哪?

官曉嵐數字化轉型是一個企業的戰略級工程,要求公司的組織、管理、人才、理念、文化、流程等全方位地轉型,需要一系列的機制和資源予以配套。金融機構一直存在所謂“部門牆”的問題,各部門之間打通、協調運作存在一定困難。

在這個方面,機構自己也意識到有問題,不少券商已經成立類似於“數金部”的部門,來用零售業務推動協調各個部門的參與,化解原有的協調壓力,先把零售有關的業務裝在一起,再慢慢拓展到其他業務上來。目前主要還有兩個問題,數字化戰略不清晰,敏捷型組織建設還不夠。

《21世紀》:現在金融機構在IT投入上的費用非常高。你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官曉嵐:其實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銀行保險機構花了很多冤枉錢,存在“重複造輪子”的問題。

機構想通過自研技術獲得知識產權,常常採用人員外包模式來開發業務,這兩年監管對銀行保險IT外包服務越來越嚴格,對銀行保險機構自建信息系統要求較高,這意味着機構必須自起爐竈。實際上這些服務外部金融科技服務商是可以提供的,但讓機構自研開發就形成了很大的支出。

但這個問題在證券、期貨、基金等行業並不嚴重。恒生電子在1995年成立的時候,各券商營業部就開始使用我們的系統,恒生的系統也一直是略微領先於客戶需求的,所以大部分客戶不需要自己去研發一套新的產品,我們用標準化很高的系統就可以覆蓋,針對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也能通過增加模塊來解決。

App內容生態建設將成爲券商C端項目重點

《21世紀》:你剛剛提到機構在C端業務的數字化轉型程度比較高,券商自建App也是這兩年的一大趨勢,你怎麼看待這個方向?

官曉嵐:在同花順、東方財富等股票交易應用的衝擊下,券商意識到在自己的平臺上需要留住自己的用戶,不斷提高用戶的粘性。

在券商自建App的過程中,內容生態已經從標準化的文字資訊,轉向針對不同客戶的個性化服務。恒生旗下數據公司恒生聚源曾做過一個小工具,讓券商App根據用戶愛好去做一些信息推薦,一開始這個推薦內容打開的人數比較少,但後面推薦內容的打開率已經超過10%,我們會結合不同客戶的瀏覽記錄、持倉和自選股來做這一方面的信息推薦,提高用戶的粘性。

另外還有基金投顧試點,也給券商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比如國聯證券,他們不僅在自己的App上提供基金投顧相關的內容,也在三方平臺上輸出,和各家銀行、第三方機構等一起把內容生態建設起來。

從這個形式演變上,我們可以看到,券商內容生態已經從被動建設,轉向主動推送和協同建立。原來的券商內容生態最初只有行情,後來加入新聞資訊等各種信息,隨着這個路徑的演變,未來券商App可以承載的內容也會更多。我認爲App的重構和自建會成爲接下來券商兩三年內花精力推進的重點項目。

《21世紀》:關注到去年恒生電子和天風證券合資成立了浙江尋常問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來佈局理財領域的短視頻、直播等新內容運營業務,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官曉嵐:恒生電子之前幫券商解決的是“how to buy”的問題,接下來是解決“what to buy”的問題,未來要解決“Auto buy”的問題,我們成立這家公司現在就是想幫助券商解決“what to buy”的問題。

在內容形式上,我們發現不同的客戶、股民對文字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用視頻的方式反而能增強客戶的接受度,所以我們就探索了直播的形式,還和天風證券成立一家公司叫尋常網絡,以視頻、直播、在線互動等新內容方式,打造貼近大衆用戶的投教內容以及市場與產業知識分享,賦能金融機構以新內容方式引導投資者進行理性投資。

“黃金新十年”金融科技服務商的機遇與挑戰

《21世紀》:恒生電子在2021年的年報中把業績增長歸因於金融創新政策的推動,在這兩年中國金融市場改革大背景下,你認爲金融科技公司能迎來哪些新機遇?

官曉嵐:我們劉總(恒生電子董事長劉曙峯)從2020年開始就經常說,中國財富資產管理行業迎來黃金新十年,這是所有金融科技公司的機會。

在這個大背景下,整個中國資本市場會朝着發達市場去演進,我覺得這會帶來兩個方向的機遇。一是財富管理端,資金從房地產等領域向資本市場轉移,另一個是資產管理端,註冊制的推廣使得大量新企業、好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這兩方面都會促進資本市場更加活躍,從而帶來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相關的底層技術的重塑和構建

《21世紀》:你認爲應當如何抓住這些機遇?

官曉嵐:我們結合具體案例來說,在資管新規的推動下,去剛兌以後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公募私募在失去了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後,大家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發展理財業務,那麼最後誰會勝出?我認爲知識會勝出,每一家企業都會找到有自己特色的部分,發揮優勢,在良性競爭下,驅動整個行業的知識不斷沉澱、演進,不斷往前走,最後勝者爲王。

我認爲金融機構的業務競爭呈現整體激勵的態勢,比如招行建了資配系統,做得非常好,那可能其他頭部機構也想來做,但各自建系統的重點都不太一樣,但會推動行業整體從不同的方向上快速發展。

對於我們這些金融科技服務商來說,在不同金融機構相互競爭的過程中,讓技術匹配上先進的業務,才能獲得更強的競爭力。但這是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一件事,可能投入越大,獲取的利益越大,能夠搶佔的市場份額也越大,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21世紀》:可以具體介紹一下在金融機構新業務的發展中,金融科技服務商是怎樣參與的嗎?

官曉嵐:在金融創新政策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的產品數量會越來越多,也會發展出更加細分的客戶類型,原有的IT系統要承擔的壓力就更重。

我前面提到過恒生自己有一套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系統O32,目前這套系統已經升級到了O45,相當於從“2G升級到4G”。過去,我們解決的是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所謂“流程化”工作,下一步我們要解決的,是用系統架構進行數據驅動投資決策的問題,提高人工智能的參與度。目前O45的新技術底座,是採用分佈式架構,基於大量的數據分析,讓人工智能技術介入提示風險,同時,我們可以接入開源的工具,用自動化運維來大幅降低人員成本。

在分佈式架構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原有一系列的“數據孤島”打通,利用數據中臺進行統一應用,從而發展出智能化的應用,比如智能風控、智能投研等等。

《21世紀》:在金融機構新老系統切換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是怎麼解決的?

官曉嵐:目前很多金融機構都建立了所謂的“數據倉庫”,這使得系統切換就非常困難,因爲它是不同步的、孤立的。比如在這個系統基礎上導入了一整套數據,結果改了一個字段和這個數據採集程序不匹配,就會導致程序中斷,但金融機構也沒有收到通知,等到出現數據錯誤時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問題,就比較複雜了。

在更換O45系統後,一開始基於分佈式架構的系統規劃設計就可以把數據治理植入其中,而且利用雲原生的技術可以同步共建相關技術底座。當然,新老系統切換是一個比較大的體系變化,儘管我們已經通過各種方式把風險最小化了,但還是會有業務部門覺得沒有更新的必要,這是一大阻力。另外,不同部門之間的系統升級程度不統一,也是很大的一個困難。

現在一些券商通過成立敏捷組織來打破部門牆,從而推動這些系統的統一演變,在未來機構數據治理提升的情況下,基於數據的決策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21世紀》:這兩年監管科技也成爲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外部作用力,你怎麼看待監管科技帶來的發展機遇?

官曉嵐:我們目前數據風險與基礎設施IT業務就是主要爲監管部門提供服務。過去金融機構主要以報表的形式上報監管,現在通過基於系統的數據報送的形式來上報監管,下一步機構上報的內容可能會更加精細化

從金融機構內部來說,原來不同部門需要上報各種不同的數據,有可能上報的時間點有出入,導致監管認爲金融機構方面的數據報錯。如果採用了同一套系統,可以讓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之間、金融機構不同部門之間的同步性更高,數據更準確及時,讓監管及時、充分地瞭解機構業務開展和風險處置情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