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專訪:彌合融資鴻溝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至關重要——訪聯合國副祕書長劉振民

新華社記者張一諾

聯合國副祕書長劉振民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專訪時說,世界經濟在過去兩年遭受一系列衝擊,實現經濟發展、消除貧困及可持續發展目標仍有高度不確定性。融資鴻溝大大削弱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新冠疫情及復甦的能力,這些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社會支持來度過危機。

聯合國日前發佈2022年度《可持續發展融資報告》指出,新冠疫情期間,高昂的債務融資成本嚴重阻礙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復甦,迫使這些國家削減發展支出,限制了它們應對未來衝擊的能力。

劉振民說,從新冠疫情大流行到烏克蘭危機,再到迅速蔓延的難民危機以及不斷加劇的氣候危機,種種衝擊以不同方式影響各國和各國民衆。危機中如何獲得融資以及融資相關條款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各國應對沖擊及經濟復甦的水平。

劉振民指出,面對疫情嚴重影響,自2020年開始,爲支持本國經濟復甦,富裕國家不僅能以超低利率借貸,且借款總額創歷史新高。但貧窮國家沒有這樣的能力。受財政條件制約,很多貧窮國家被迫削減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預算。

他警告,過去十年不斷積累的債務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很多全球最貧困國家出現債務困境的風險很高或已深陷債務困境。高風險意味着更高借貸成本,由此造成惡性循環。

劉振民說,烏克蘭危機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加劇了最貧困國家的危機。隨着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多,發展中國家爲商業貸款支付的利息不斷攀升。同時,消費品價格攀升給石油和食品進口國帶來額外壓力,那些將大部分收入用於購買食品的最貧困家庭深受影響。

劉振民指出,發展中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社會支持來度過危機。此次聯合國報告提出多項措施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融資渠道,包括以優惠條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國際公共融資、改善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市場借款條件、迅速解決不可持續的債務狀況、確保妥善使用額外融資等。

“我們知道如何避免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出現退步。我們必須一同行動起來。”劉振民說。(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