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道 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4月21日發表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馬特·希恩的文章《中國的創新之路——華盛頓在技術投資方面能向北京學些什麼》。作者認爲,過去四年來,華盛頓一直把重點放在切斷中國與美國技術生態系統的聯繫上。但其中許多努力都是戰略失誤,削弱了美國的創新,助長了中國的崛起。全文摘編如下: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許多美國人曾嘲笑中國是一個缺乏創造性的抄襲者的國度。

然而在過去幾年裏,這種說法發生了轉變,對美國技術優勢的一切自滿都已煙消雲散。解釋中國貌似無力創新的商業專欄已經讓位於警告中國將在人工智能和5G等戰略技術領域超過美國的評論文章。長期以來一直滿足於將技術交給硅谷的華盛頓決策者,現在正急於設法提升美國的技術能力和抗衡中國的進步。但是,制定有效的技術政策需要清楚地瞭解兩國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以及這對未來意味着什麼。

中國技術騰飛的根源較爲複雜,而制定有效的美國政策對策需要對新興技術的紮實掌握和一定程度的投射性同理心。

技術崛起三個重要步驟

中國的任何一項創新都是勤奮的技術專家創造性思維的產物。要在宏觀層面上解釋中國的技術崛起,就需要了解中國政府爲鼓勵發展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之一所採取的步驟。

在中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重要步驟。

這個過程的第一步發生在2000年到2010年,即讓中國建立一個龐大的、半保護的市場。培育一個新生的創新生態系統需要市場足夠有利可圖,從而刺激激烈的競爭,但它也需要某種程度的保護,這樣硅谷的老牌巨頭纔不會在當地初創企業起步之前就進入市場並碾壓它們。

至關重要的是,中國市場並未與新思想完全隔離開來。

這樣的關係對於這一過程中的第二步——也是最具爭議的一步——是不可或缺的。幾十年來,中國一直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一流企業、大學和實驗室保持着科學和商業聯繫。批評者往往將這些聯繫視爲竊取知識產權的載體,但這些跨太平洋聯繫的最大影響不是來自竊取,而是來自學習。接觸世界級的創新過程給了中國啓動其新生技術生態系統所需的知識養料——理念、最佳實踐和運行模式。

市場條件和國際關係一到位,中國就邁出了第三步,釋放了一波資源:投資資本、有形基礎設施、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和官僚能量。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種投資似乎是浪費,甚至適得其反,因爲它違背了永遠不應該由政府選擇贏家的神聖信條。然而,在中國的土地上,它被證明是加速技術擴散和商業化的有效方法。

例如,中國政府2017年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設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到2030年使中國成爲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但它最大的影響是中國政府機構和私營部門的一波實驗和活動。市長們在他們的城市新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人工智能創業加速器。農業官員創建了智能施肥無人機的試點項目。公立醫院與高等院校合作創建了醫學人工智能研究所。

這些零散的政府努力幫助推動了私營部門的人工智能熱潮,刺激了更多的風險投資和初創企業的建立。2018年,中國超過美國,佔到了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融資總量的近一半。這些資金使中國企業和科學家得以試驗新產品、新功能和新方法,並推動了人工智能在整個經濟中的應用。

通過建設和保護本國市場,同時學習全球創新生態系統,中國最終加快了自身關鍵技術的發展。

切斷聯繫不能阻止中國

過去四年來,華盛頓一直把重點放在切斷中國與美國技術生態系統的聯繫上。但其中許多努力都是戰略失誤,削弱了美國的創新,助長了中國的崛起。錯誤地起訴美國大學中在中國出生的科學家,令在外國出生的科學界人士感到寒心,並迫使一些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出於恐懼回到中國。更重要的是,美國可以通過簡單地切斷聯繫來阻止中國崛起的時代基本上已經過去了。假如美國在2005年切斷與中國的技術聯繫,那麼很可能會對中國造成更大的傷害。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了技術成功的大部分原材料,隨意切斷雙邊聯繫可能會適得其反。相反,美國應該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來保持中國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同時繼續吸引和接觸中國創新者。

在加速發展自己的技術生態系統方面,美國能向中國學些什麼?兩國的政府體制差異如此之大,以至於簡單地照搬中國模式是不可能的。美國各地的市長不會按照聯邦政府的命令突然開始創建自主無人機的試點項目。但還有一個更深刻的教訓需要吸取。如果美國希望保持對中國的優勢,那麼美國政府就必須願意嘗試激勵技術發展的新方法,即使一些努力會導致資金浪費或完全失敗。如果每一個失敗的項目都變成黨派鬥爭的武器,那麼創新政策就會停滯不前。

美國國會提出在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一個“技術理事會”——一個受權連接學術界、政府和企業界以加速商業技術應用的新部門——爲這種嘗試帶來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開端。這個擬議中的理事會與中國刺激技術發展的“大水漫灌”式做法相去甚遠。但它的出現表明,美國政府開始認識到,它不能再只簡單地資助基礎研究,而把其餘的交給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