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临近毕业季,就业话题渐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话题。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预计1076万人,相比2021届同比增加167万人。

具体到省份,一些高教大省、人口大省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已引起高度重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山东教育》杂志2022年4月刊在卷首语部分刊发了山东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处长李存岭的文章《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在前》。

文章介绍,2022年,山东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达79.5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复杂的就业形势之下,全省高校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体系化建构、全方位推进,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在前。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在高校就业方面的直接负责人,李存岭在文章中提出,各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熟悉就业程序、节点,善于在关键时期使出关键招数抓好就业工作,扎实推进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努力营造“全员行动抓就业”的工作氛围。各部门负责人要跑在一线,为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搭桥铺路,同时充分调动专家、教授积极性,广开渠道、深挖资源,聚焦学科专业领域,精准化提供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岗位。

对于当下疫情造成的就业影响,李存岭在文章中也有研判:每所高校积累的用人单位库和校友资源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疫情防控形势下这些“存量岗位”已不能充分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要在互联网这个就业岗位“大宝藏”里深入挖掘,为学生提供“不落幕”的网上双选会。发挥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和省级就业服务平台的资源优势,尽可能多地获取就业资源和信息,助力学生实现“云就业”。

李存岭提出三条:一要建立就业评价的“指挥棒”,将就业工作质效纳入高校各级考核评价体系,与“全员就业责任制”密切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奖优罚劣、以考促建。

二要守住就业统计的“基本线”,通过就业平台数据监控、实地走访调研、毕业生抽样访查、举报线索调查等方式,加大就业数据核查力度,坚决杜绝毕业生就业数据“注水”造假。

三要树立就业工作的“风向标”,建立科学导向,促进就业工作与招生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的联动,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高校育人质量。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山东省内各高校,教授、系主任,甚至高校领导近期都亲赴一线抓学生就业工作。

例如,据齐鲁师范学院消息,为助力2022届毕业生就业,4月22日上午,齐鲁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林松柏带领学生处、教务处和有关二级学院走访调研用人单位,首批开拓就业岗位600多个,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面取得初步效果。

与会企业现场提供了详细的人才需求清单,涉及跨境电商、国际贸易、银行增值、投资信贷、数据分析等类岗位,给出了明确的薪酬、休假和六险一金等待遇承诺,对接学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经济与金融和计算机类多个专业,合计600多个岗位。

另据中国教育新闻网4月23日消息,“同学们,今天我作为推荐人给大家带来的企业是青岛北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我院有30余名优秀校友在该企业工作……”日前,一场特别的直播活动在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举行,建筑系主任王少飞采用云端直播形式向学院2022届毕业生推荐起了工作岗位。

消息介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依托特有的“导师制”育人模式,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全体导师组组长牵头、就业辅导员全程协助、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对一”服务就业工作“突击队”,整合“专业、思政、行业、朋辈”导师资源,各位导师各司其职,主动精准对接就业单位,用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荐岗位,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四送服务”,累计带来建筑设计师、城乡规划师等95个岗位,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多个专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