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南京大學近日明確表示拒絕國際排名,消息公佈之後引發了國內高教界、科技界的廣泛關注。

在4月15日公佈的《中共南京大學委員會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南大校方表示,在《南京大學“十四五”規劃》和《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編制中,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均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爲重要建設目標。

事實上,南京大學是國內首個引入“洋指標”的“喫螃蟹者”。上世紀90年代,該校最早引入SCI的論文收錄和被引用次數等,並將其作爲重要評估指標。

根據《中國科學報》盤點,目前,涉及高教領域的排行榜有十餘個,主要的國際排行榜有四個,分別是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排行榜(以下簡稱泰晤士)、英國QS世界大學排行榜(以下簡稱QS)、美國U.S.News世界大學排行榜(以下簡稱U.S.News)、中國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以下簡稱軟科)。

此外,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排名也很有影響力。其中,泰晤士、QS、U.S.News等需要高校報名並提供數據。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4月25日,《光明日報》就刊發了西交利物浦大學教授謝波的文章認爲,客觀地說,對於高校來講,雖然國際排名的熱度和“信度”不復從前,但決定“去排名”仍需要很大的勇氣與策略支撐。而且,排名也並不是說想去即去,必然會帶來一些問題與挑戰。因爲,“排名思維”已根深蒂固,短期內慣性仍存。大學國際排名的影響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綁架”了大學,“去排名”的短期陣痛巨大,存在一個事實上的“危險期”。

國際排名榜從被趨之若鶩到不再被推崇,何以發生?謝波在文章中認爲,國際排名的評價標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拿傳播較廣的幾大機構排名來說,QS世界大學排名中,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佔比高達40%;軟科排名相對更注重學校教師的科研情況,如獲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等的教師數量;泰晤士排名的參考指標中,則教學、研究、論文引用三項權重最高,佔比均爲30%;US News美國綜合大學排名的主要評估指標中,權重最高的是聲譽部分。這些差異直接導致一些高校往往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排名“戰績”進行宣傳,“不遺餘力”地揚長避短。

4月26日出版的《中國科學報》也在4版刊文《不看“洋指標” 中國大學會否迎來“退榜潮”》。文章例舉了一些“洋指標”給國內高教界帶來的亂象。

文章披露,在“任何排名中都能夠名列前茅,就代表學校質量高”的邏輯裹挾下,一些國內高校靠排行榜成爲了高校發展的樣板。甚至有高校考覈二級學院院長,將學科國際排名作爲重要標準之一,“不達預期就地免職”。

相比於造假、買榜等不正當行爲,國際排行榜更大的殺傷力在於,高校按國際排名指導辦學。我國某高校新聞專業創辦尚未滿10年,按照泰晤士、QS的排名體系,就已經排在世界前50名,遠超國內老牌新聞院校。

必須引起注意的是,“國際排行榜大都偏重理工科。對於我國兩類高校並不‘不友好’,一是以文科爲主打的高校,二是行業院校。” 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川告訴《中國科學報》。

中國人民大學評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以文科爲例指出,曾有學者研究中國作者在境外刊物上發表研究中國問題的論文,最後發現這類論文的學術含量普遍不高,翻譯成中文基本上不夠國內期刊發表水平。這讓高校更加看不到文科專業國際排名的希望,也成爲近年來高校對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大量裁撤的原因之一。

“由此產生兩個嚴重的後果,一是大學的社會引領能力大大弱化,大學已很難站在道德高度引領社會、批判社會;二是大學立德樹人能力大大弱化,諸多大學面臨一個共同問題,即德育普遍邊緣化。大學的組織目標、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均不能支撐大學德育。”周光禮遺憾地說。

拒絕國際排名後,拿什麼評價一所高校辦學的優劣?公衆又該如何建立對高校的認知?

謝波教授在《光明日報》文章中認爲,大學要破除固有的排名思維。大學可以被評價,但大學不該被排名。大學一旦參與排名,會導致攀比甚至產生“唯排名”現象,而這又會關聯到基礎教育階段,對整個教育生態都非常不利。大學要回歸其最重要的價值——育人。因此,大學評價體系也應該以育人效果作爲最主要、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大學發展的重點也應該放在培養人才上,而不是其他任何方面。只有在育人方面實現和創造價值的大學,纔可能是一所好大學。

謝波認爲,當然,大學淡化國際排名,不能只靠大學自身,同樣離不開教育主管部門的力量。後者有必要聯合其他職能部門,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學評價體系,進而建立面向全社會的教育評價體系。

在中國人民大學評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周光禮看來,評估由外部轉向內部,將是高校評價的未來趨勢。基於“自我問責”的學科國際評估將成爲“雙一流”建設高校主要評估形式。學科國際評估可以分爲兩部分——文獻計量的評估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定性的同行評估可以邀請國際上若干名該領域的頂級專家,組成考察團,讓他們在考察中發現問題形成報告。

“只有經由這種以‘找問題、做診斷、促發展’爲特點的外部評估,高校纔會主動暴露缺點,這纔是更有價值的評估。”然而,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制度化的學科外部評估,上述學科國際評估也只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部分學科有所嘗試。

蘇州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周川提醒道,自我評估不應沿襲排名的思路,否則無異於強化排名。“最關鍵的是,要按大學的目的、使命、職責進行評估,內部評估並非什麼都可一評了之。以教學評估爲例,教學態度、教學投入度就很難用具體的指標來評估,而需要教師個人的教育良心來作保障。一旦把這些不能簡單評估的東西指標化,內部評估就有捆綁到排名上的危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