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改變的就是預期

A股大盤失守3000點後,近兩日上證指數雖翻紅反彈,但上證指數依然在3000點以下小幅震盪。對此多家機構發表觀點稱,當前已是A股底部區域。

如何理解當前的宏觀環境?如何評估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企業基本面表現到底如何?中央財經委會議爲何專門研究基建問題?股票市場信心如何恢復?

4月28日上午,第一財經針對上述問題對話了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他看來,一季度密集出臺的宏觀政策,將在下半年逐步看到效果。

第一財經: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5%左右。目前伴隨疫情多地散發,市場對經濟增長情況有所擔憂。你對此怎麼看?

李迅雷:去年以來,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不是那麼友好。包括俄烏衝突、原油價格上漲、全球通脹居高不下、疫情反覆等等,所以5.5%的經濟增長目標總體合理。

我們對經濟回落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所以,也及時採取了一些應對舉措,多管齊下穩定經濟。

特別是財政政策上表現顯著,按照全國兩會財政預算報告來看,財政支出增速要達到10%左右。貨幣政策方面,也採取了諸多舉措,包括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綠色信貸的投放、支持房地產的合理融資需求等等。

除了財政、貨幣政策,其他宏觀政策也是配套調整的。今年提出不再出臺收縮性政策,比如房地產稅政策就推後了。

第一財經:你對二季度和下半年經濟預期如何?

李迅雷:從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以及上市公司一季報來看,基本面還是比較不錯的,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還是比較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的。二季度恐怕面臨一定壓力。

但是,我們不能把當前形勢看得過於嚴峻,認爲今年就這樣了,還是要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我對下半年還是比較樂觀的。

首先,我們要看到整個疫情的發展態勢是在減弱的。全球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恢復正常,疫情發展整體進入後期,多箇中央部委加大對物流通暢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支持,我預計後期防控政策也會不斷優化,未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會降低。

目前也可以看到疫苗研發取得的明顯進展。4月26日,國內自主研發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得了國家藥監局頒發的臨牀批件。預計5月下旬,整體的疫情應該就會過去。

其次,政策出臺集中在一季度,那麼下半年政策效應纔會逐步顯現出來。特別是基建政策,投資下去可以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拉動作用會非常明顯,關聯行業會受益,對就業也會起到積極作用。今年整個經濟肯定是“前低後高”。

第一財經:去年以來已經召開多場有關“穩增長”的高級別會議,同時宏觀政策也密集出臺,但是對市場而言,更期待看到的是政策的落地。4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舉行第十一次會議,研究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在你看來,這對基建投資政策的具體落地,有何指導意義?

李迅雷:基建投資的拉動,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去年底我們就提出加大基建投資,並且要“適度超前”,而且今年財政預算也早就定下來了。

但是,中央財經委會議專題來討論基建問題,還是比較罕見的。通過這次會議,讓大家可以清晰看到,基建將在哪些方面發力,對地方政府落實執行,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從會議要求來看,傳統基建要拉動,新基建也要拉動。這就爲中國經濟的未來提供了後勁。基礎設施完善,各大產業發展也會更加順暢。

傳統基建方面,像城市管道更新改造、農田水利建設、鐵路公路等,都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新基建方面,對大數據、人工智能、5G、高壓電網、軌道交通等,也會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這也有助於中國經濟動能的轉換,對穩增長目標的實現,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第一財經:中央財經委會議在部署基建投資安排的同時,還提出“要引導好市場預期,講清楚政策導向和原則,穩定市場信心”。這是否是針對資本市場的表態?

李迅雷:肯定是包括資本市場,但不完全是資本市場。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面臨三大壓力,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

預期轉弱,對股市而言,風險偏好會下降,估值會下移;對實體經濟來講,投資意願會下降,投資信心不足;對老百姓來講,收入預期下行,消費意願下降,防風險意識會增強,擴大消費、消費升級方面都會下降。

對當下經濟來講,我認爲這三重壓力,最需要改變的就是預期。對資本市場同樣如此。

今年3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提出了多項具體舉措。4月22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當前市場關注的重點敏感問題,研究應對措施和政策儲備,對近期國務院金融委有關安排進行再落實、再推動。

對資本市場而言,最關注的就是相關政策的落實。伴隨政策逐步落地,預期也會改變,信心逐步恢復,估值水平也會得到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