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者認爲:中美氣候合作前景充滿希望

參考消息網4月29日報道 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4月26日發表題爲《美中氣候問題合作的後續舉措》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希蘭·維多利亞、斯坦福大學中國項目組主任戴慕珍、斯坦福大學普里科特能源研究所所長崔屹等。學者們認爲,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加劇的背景下,中美在基礎性研究方面的科學合作可成爲一種寶貴工具,兩國由此可打造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全文摘編如下:

地球的未來可持續性發展離不開地球上兩個最大的碳排放國———美國和中國———的協同行動。

最近此領域的亮點是,在2021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上,美中兩國發表了《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美中兩國在關係動盪期發表這項聯合聲明,既出人意料,亦極其珍貴。這份宣言重申,兩國致力於“通過各自在21世紀20年代關鍵十年採取加速行動,並在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內的多邊進程中開展合作來應對氣候危機”。

雖說這份宣言是向前邁出的充滿希望的一步,也在爲今後持續開展合作提供新勢頭方面安定了人心,但宣言沒有就具體計劃作出詳細說明,也未具體闡明相關計劃在法律制訂和執行層面存在的各種機遇與挑戰。

去年,斯坦福大學與北京大學圍繞美中氣候變化問題合作等廣泛議題共同主持召開了一系列研討,研討議題包括全球可持續融資、企業氣候承諾以及兩國———在國家及產業層面———加速開展脫碳工作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後續發佈的一份有關美中兩國如何加速推進脫碳進程的報告,突出強調了兩項緊要建議。

第一項建議是,我們需要開展開放性的科研合作。

不管美中關係的政治化環境如何,兩國都須開展開放性的科研合作。嚴格、縝密的研發項目是創新技術的基礎,而創新技術可大大加快能源轉型,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創新技術規模應用可能造成的混亂。

一些研發領域頗具前景,包括(但又不限於)使用熱力泵的節能建築;低碳水泥及建築;低碳農業;碳捕獲、利用和儲存;電網基礎設施升級;大規模及長期能源儲存;甲烷泄漏的預防及清除。

然而,兩國需認識到基礎性研究和專利性研究存在重大區別。按定義講,專利性研究具有所屬性,因此須得到應有的保護。相比之下,基礎性研究旨在供所有人學習,並在此基礎上增進人們對現象的理解或預測。因此,應在學術自由的範疇內———特別是在大學內部———開展基礎性研究。

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加劇的背景下,美中在基礎性研究方面的科學合作可成爲一種寶貴工具,兩國由此可打造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能力建設也包括保護對實現承諾目標至關重要的供應鏈。

第二項建議是,我們需明確認識到政治和制度等制約因素。

要想把承諾轉化爲進展,同時在綠色能源轉型期保護社會福利以及實現社會福利的公平分配,明確這種認識十分必要。迄今爲止雙邊對話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層級。我們需要今後在部門和地方層級開展研討、舉辦專題討論會,以制訂具體計劃。而在制訂和落實具體計劃方面,政治和制度等制約因素可能構成切實障礙。

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予以大力支持至關重要。首先,我們需明確瞭解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的各相關行爲方以及他們所要應對的各種動機。

在這個能源供需仍在地區層面存在失配問題的過渡期裏,人們爲解決地區能源短缺問題,很容易會爲了解決短期需求而把氣候目標放到最後執行。在這兩個國家,決策層和執行層的負責人面對的是多重目標,且各項目標有時還相互衝突。目標的優先次序是由動機結構決定的。在這個有關目標及優先事項的共識不那麼明確的過渡期裏,建立有利於脫碳的動機結構尤爲重要。

此外,現在應對各項標準加以規範。我們在討論中反覆談到的一個主題是,兩國需建立共同的、作出明確規定的監管框架及標準。統一標準將加快交易、核證、會計、氣候承諾以及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評估等方面的工作。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對美中兩國就氣候變化問題開展合作的前景充滿希望,也相信大學可在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