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市場主體|疫情之下,這家吉林老國企實現開門紅

新華社長春5月1日電 題:疫情之下,這家吉林老國企實現開門紅

新華社記者馬曉成、邵美琦

小到口罩、衣物、毛巾,大到高速列車、汽車使用的構件,它們所用的材料可能都與位於吉林省吉林市的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有關。這家東北老國企,不僅能生產腈綸等傳統化纖產品,還發力被稱爲材料領域的“黑色黃金”的碳纖維。

發生本土疫情後,吉林化纖採取多種措施,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穩生產,源源不斷地將人造絲、腈綸纖維、竹纖維、碳纖維發往各地,爲保障相關產業鏈穩定貢獻了東北國企的力量。

抓防疫保生產 取得“開門紅”

受疫情影響,吉林省吉林市一度“靜”了下來,但是在吉林化纖的生產車間內,始終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吉林市疫情發生後,吉林化纖恪守堅決不發生聚集性、羣體性疫情的底線,啓動應急響應機制,採取封閉運行、網格化管理,全力克服因疫情帶來的人員緊缺、物流不暢等困難。疫情期間,用三分之一員工,保證了主營業務板塊安全穩定運行。

隨着吉林市疫情防控實現社會面清零,企業分批次組織員工有序返崗,採取“駐廠+住宿舍+對點通勤”的方式增加返崗人員,滿足生產負荷增加對人員的需求。目前,各絲生產線各工序逐步提高生產負荷,達到滿產目標。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吉林化纖一直保持着碳纖維板塊滿負荷運行,其中包括12條原絲線、12條碳化線以及下游拉擠板、碳布生產線。在封閉管理期間,我們先後調整碳化工藝40餘次,使碳纖維強度得到提升,復材拉擠板的質量也得到下游客戶的充分肯定。”吉林化纖集團國興碳纖維公司總經理孫小君說。

實現產值40.4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銷售收入51.3億元,同比增長31%;纖維銷量16.2萬噸,同比增長14%……一季度,吉林化纖取得了“開門紅”。

發力創新 跨入國際第一方陣

在吉林化纖的碳纖維原絲生產線上,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檢查生產線的工作狀況,不時通過計算機控制平臺調整生產線參數,一縷縷雪白的原絲,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翩翩起舞”……

碳纖維原絲被生產出來後,還要在生產線上再經過1個多小時、歷經300多米生產線的奇妙旅程,才能變身爲黑色的碳纖維。

由於通常呈黑色,碳纖維被稱爲“黑色黃金”。吉林化纖技術人員姜彥波告訴記者,100克的T700級碳纖維,就可吊起一臺小轎車。從2006年開始,吉林化纖科研團隊下定決心研發碳纖維產品,經歷了70餘項技術改進、設備改造和上百次反覆試驗,逐漸摸索出技術工藝流程短、質量穩定、產量高的一系列“黑科技”。

和許多東北國企一樣,始建於1959年的吉林化纖也曾面臨低谷。要站穩市場,就要有過硬的產品。化纖行業市場競爭激烈,普通化纖產品雖然用量大,但利潤低、收益小,很容易陷入價格戰。高端的化纖材料,利潤高,但技術門檻也很高。“唯有改革創新才能使企業永續發展。”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宋德武說。

“化工原料需要經過約100道工序才能變成原絲,我們生產的原絲可以細過頭髮絲,說起來簡單,但是這個技術許多企業多年攻關都未成功。”姜彥波說。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這個過程就像做烘焙,極其考驗火候,小細節做得不好,就做不出好的碳纖維產品。”吉林化纖國興碳纖維技職人員魯明說。

近年來,吉林化纖已累計投入數十億元進行技術革新,研發團隊先後攻克了多道難關,突破了一系列技術屏障,實現大絲束碳纖維原絲市場化,國內市場佔有率名列前茅。

“吉林化纖將在促進碳纖維國產化、加速碳纖維成本降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無論產量還是規格,企業都將跨入國際碳纖維生產企業的第一方陣。”宋德武說。

瞄準大市場 帶動產業鏈

在吉林化纖的產品展廳內,記者拿起一件由碳纖維製成的管材樣品,輕如塑料,但用力敲打下去卻比鋼材還堅硬。大到製造風電葉片用的拉擠板、碳纖維編織布,汽車和軌道交通車輛用的輕量化配件、碳纖維抽油杆,小到用來製造滑雪板等體育休閒用品的原材料,吉林化纖的產品已得到廣泛應用,不僅覆蓋一汽集團、中車長客等企業,還走向了海外市場。

近年來,吉林化纖堅持產學研用和產業鏈一體化開發,用小絲線帶動大產業鏈。吉林化纖成立國興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將產業鏈延伸至碳纖維複合材料領域。

“吉林在石油化工產業方面擁有傳統優勢,汽車、軌道客車產業高度聚集,目前還在大力發展風電、光電產業……這都將對吉林碳纖維產業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宋德武說。(參與採寫:張楠、司曉帥、王帆)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