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林悅】今年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週年。1922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翻開了中國青年運動新的歷史篇章。100年來,中國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爲連接國內外橋樑之一的中國留學生,見證了國家從風雨飄搖的危難之際到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的滄桑鉅變,而我的家族從上世紀30年代起,先後有四代人出國留學,有幸成了這段百年曆史的見證者。

風雨飄搖中尋求救國之路

1910年,我的太姥爺生於黑龍江省海倫縣(現海倫市)。當時,中華民族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太姥爺出生9年後,五四運動爆發,各地革命浪潮迭起,一些有志青年爲尋求救國良策,遠渡重洋,前往日本、法國等國求學。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太姥爺,也希望通過技術強國。於是他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現芝浦工業大學),並於1936年春從哈爾濱出發赴日留學。

經過三天三夜的海上航行,太姥爺抵達日本。在日本,太姥爺雖然不用直面戰爭,但“國破山河在”的感覺始終縈繞心頭。他剛到東京不久,黑龍江同鄉會想舉辦一次大會,但被當地警察禁止,理由是“黑龍江省已經分爲幾個省了,不允許再開同鄉會”。

太姥爺曾說,在日本留學時,東京的政治情況非常複雜,日本警察對中國人盯得很緊。有一次中國留學生開會,被要求在會前唱所謂《滿洲國國歌》,結果有懂中文的日本人聽出學生們唱的是《推翻“滿洲國”歌》,當場要求嚴查。

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並未忘記祖國的命運和國內的同胞。在舉行留學生活動之時,大家討論的都是如何學成回國、如何救國。“看看國際形勢,帝國主義在沒落,弱小民族就要崛起……我們馬上就要回國,希望後期在校同學仍然團結一致,把同鄉會繼續辦下去。”當時一位中國留學生這樣對其他人說。

1940年,太姥爺回國,投身於船舶行業。在他的影響下,我家對走出國門看世界非常重視。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奮起直追。

喫不飽是個大問題

我家的第二代留學生是姥爺,他也去了日本。但不同於太姥爺,姥爺出國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學習外國技術,讓祖國更加強大。

姥爺其實是一名“20後”,1987年已評上教授的他,受日本順天堂大學邀請,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日交流學習3個月。雖然訪問學者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留學生”,但姥爺卻切實感受到了國內和國外的差距。

每當回憶起留學生活時,姥爺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喫不飽”。雖然赴日之前從家帶了一些方便麪和火腿腸,但是畢竟不夠3個月喫的。他說,當時在日本飯館喫一個餃子要人民幣3元左右,“(日本)物價太高”。後來在一些留日同胞的幫助下,姥爺才解決溫飽問題。

姥爺出國時,中國改革開放已進行了大約9年。不過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醫療科研仍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況。姥爺說,他不僅想將國外的先進科技帶回國,還想將國外的科研理念帶回國。見證中外差距越來越小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發展已步入快車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看世界,而我的“60後”父母也決定去美國深造。1995年,他們前往北伊利諾伊大學讀研究生,這一去就是7年,其間沒有回國,因此也錯過了中國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的一段時間。

父母說,那個年代出國的雖然不少,但回國的卻很罕見,因此在出國之前,家裏老人基本是抱着不能再見的心情送別的。我年幼時也跟着父母在美國生活,那時候的日子,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拮据”,全家一週的生活費只有20美元左右。通過申請低收入家庭補貼,我在當地上小學時可以領取免費文具和午餐,有時候還在學校食堂彈琴獲得一些餐點獎勵。當時和國內親人只能通過長途電話通話。在我的記憶中,電話要麼是延遲,要麼是撥不通。

在父母回國後,中國的面貌已煥然一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手機等的普及率甚至超過美國。父母總是感慨,出國前大家還是在菜攤買菜,回國時已經出現現代化的超市。雖然新千年前後,國內還有不少地方有待發展,但和國外的差距已越來越小。

自信油然而生

作爲家裏第四代留學生,我成年後出國擇校時,情況已經和家裏長輩大不一樣。和現在很多中國學生一樣,留學已經變成我的一個升學途徑,以此來開闊視野,祖輩那種出國時的離愁別緒,已經蕩然無存。

同樣一去不復返的還有過去捉襟見肘的生活。在父母留學的年代,他們捨不得在自動販賣機上買一罐飲料,而等到我再出國時,已能在假期裏時常回國探親。我周圍的同學已經很少因爲生活困難而打工,大多隻是爲了體驗生活、融入當地社會。在國內移動支付發展最快的那幾年,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還需要使用信用卡,於是大家放假回國時經常自嘲說“(在國外)落後了一個時代”。

在大學時代,我切身感覺到,國內外的差距,不管是在社會發展程度上,還是在留學生心態上,都在不斷縮小。至於畢業後的發展,我的同學也“百花齊放”,有人在美國找到工作,有人回國就業,還有人不斷在全球各地出差或外派,彷彿各國都有自己大展拳腳之處。

回顧家裏四代人的留學生涯,我發現,留學生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國家的發展爲青年人提供了實現抱負、施展才華的機遇,而我們則應該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