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產業鏈工藝創新研發,對資金需求增加,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小的壓力。”廣西華遠金屬化工有限公司財務人員說,對於稅費優惠政策的利好,他們有着深刻的感受,“去年以來,我們享受到了282萬元的增值稅留抵退稅、近500萬元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還緩繳了20多萬元的稅款。這些真金白銀的優惠,讓我們有更多資金投入研發,抓住更多機遇。”

  更大規模留抵退稅、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擴大“六稅兩費”減免……今年以來,一系列組合式減稅降費新政策出臺,讓無數企業收到了實實在在的“稅惠”紅包。

  稅收,關係國計與民生;稅收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稅制改革始終秉承減輕稅負的導向,向着更加規範、公平、高效的方向推進。隨着財稅體制不斷完善,減稅降費持續落地,企業和個人減輕了稅費“包袱”,市場活力不斷激活,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今年4月1日至20日,留抵退稅到賬金額達4552億元。今年累計辦理留抵退稅5785億元。

  “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7.6萬億元。2021年,我國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

  “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減免稅額由726億元提升至3600億元,年均增長37.8%。

  1 稅制改革構建更科學的現代稅收體系

  稅制改革,是推進稅收現代化進程的“重頭戲”。2016年5月1日零時,溫州商人陳生在北京民族飯店開出了中國餐飲住宿業首張增值稅專用發票,標誌着徵收了66年的營業稅成爲歷史。隨着“營改增”試點的全面推開,增值稅實現對全行業的覆蓋,增值稅抵扣鏈條打通,從根本上解決了重複徵稅問題。這場被稱爲“中國稅制分水嶺”的重大改革,涉及近1600萬戶企業納稅人、1000萬自然人納稅人,當年便直接減稅超過5000億元。

  此後,增值稅改革步入快車道,向着降低稅率、減並稅率檔次、簡化稅制的方向邁進——增值稅率由四檔降爲三檔;製造業等行業稅率由16%降至13%,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率由10%降至9%。當前,稅率三檔並兩檔已確定爲改革方向。2019年,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建立;今年,更大規模的留抵退稅開始實施,全額退稅範圍擴大到更多行業和小微企業,多年來的存量留抵稅額也可一次性全部退還。

  個人所得稅改革,關係千家萬戶,政策紅利正精準落入人們的“錢袋”。2018年,個人所得稅起徵標準提高至每月5000元,並開始適用新的稅率表,成爲新一輪個稅改革的重要起點。2019年,住房、教育、醫療、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開始實施。至此,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基本形成。今年3月,隨着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納入個人專項附加扣除,個稅附加扣除制度進一步完善,覆蓋了更多重點需求人羣。

  隨着我國稅制改革全方位實施,更多稅種、更多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稅制模式不斷優化。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施行,成爲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的單行稅法;2020年,資源稅法實施。資源稅、環保稅、企業所得稅等“多稅共治”的綠色稅制體系逐步完善,爲綠水青山拉起“保護網”。

  立良法方得善治。隨着“落實稅收法定原則”成爲財稅改革的重點目標,我國稅收法定進程緊鑼密鼓、穩定推進。環境保護稅法、菸葉稅法、船舶噸稅法……現行18個稅種已有12個完成立法,2012年,這個數字僅爲3個。

  各項稅制改革落地有聲,迅速惠及市場主體,稅收調節作用不斷增強,一個稅制合理、稅負穩定、結構優化、管理規範的中國現代稅制體系正在逐步建成。

  2 減稅降費爲企業注入“源頭活水”

  焊花飛濺、機器轟鳴,走進江西遂川工業園的鑫遠基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開足馬力趕生產進度的火熱場景映入眼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銷售有些不暢。但也有好消息,稅務部門告知有一筆150萬元的增值稅留抵退稅馬上可辦理,真是一場‘及時雨’啊!”公司負責人鄧飛說道。

  4月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企業收到留抵退稅“禮包”,退稅資金直接緩解了現金流壓力,在這場疫情“倒春寒”中照亮了無數企業的發展之路。

  近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再發文件,進一步加快留抵退稅進度。數據顯示,4月1日至20日,留抵退稅到企業賬戶金額已達4552億元,加上一季度繼續實施老的留抵退稅政策退稅1233億元,今年已累計辦理留抵退稅5785億元。

  減稅、退稅、緩稅……一項項稅費優惠政策接連出臺,爲企業減輕了負擔,增添了創新和發展的底氣和信心。2016年至2020年,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7.6萬億元;2021年,新增減稅降費超1萬億元。

  在這場減稅降費大潮中,科創企業、製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等成爲政策關注的重點羣體。

  中小微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也是受到疫情衝擊最嚴重的市場主體。近年來的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精準聚焦中小微企業,幫助其紓困解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徵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

  “沒想到企業所得稅還可以‘折上折’,減免幅度進一步提高後,我們企業可在原來的優惠基礎上再多享受減免,比原先少繳32%呢,這讓我們備受鼓舞。”南京湖東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祁敏說道。

  爲鼓勵企業創新,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經歷了多次優化調整——2017年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2018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享受主體擴大至所有企業。今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進一步提高——自1月1日起,企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

  政策持續加碼,力度不斷升級。自年初以來,財政部等部門已出臺了20多項稅收支持政策,包括延續減稅政策,支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持特殊產業紓困發展等。

  留得青山,贏得未來。減稅降費“放水養魚”,千萬企業輕裝上陣,這些實打實的稅惠政策盤活了市場主體,爲經濟的長遠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3 稅收徵管改革提升稅收治理能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稅收徵管改革不斷深化,與稅收制度改革協同推進,走出了一條從“合作”到“合併”再到“合成”的實踐之路。

  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國稅地稅進一步加強合作;2018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省級及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2019年,原國稅、地稅兩套金稅三期系統實現並庫。自此,稅收徵管體制改革大幕拉開,機構合併,流程簡化,徵管效率顯著提高,辦稅繳費更加便利。

  2021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徵管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合成”爲核心要義的智慧稅務建設目標。深化稅收徵管改革,成爲一場繼往開來的深刻變革。

  “新一輪變革體現了稅收徵管從漸進式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理念躍遷,是在全面依法治國框架下推動稅務執法、服務、監管的系統性全方位優化,也是深度融入‘放管服’改革、貫徹落實依法治稅要求的重大決策部署。”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指出。

  “真的太省心了,不用去社保中心排隊,也不用來回跑了。”浙江樂清的白女士通過社保繳費“掌上辦”,不到5分鐘就完成了社保費補繳。辦稅繳費、發票辦理、信息報告、證明辦理,隨着智慧稅務系統的完成,很多“最多跑一次”事項都實現了在手機上“一指辦理”。

  全面推進稅收徵管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是《意見》的重要內容。一年多以來,智慧稅務建設、發票電子化改革、稅收大數據共享應用等多項舉措在各地得到落實。全國統一的電子發票服務平臺建成,24小時在線免費爲納稅人提供發票開具、交付、查驗等服務。

  從稅務幹部帶着稅票下戶“收稅”,到納稅人送申報表到稅務所 “報稅”,再到2018年個人所得稅改革中打造自然人稅收管理系統,實現自動“算稅”,稅收徵管現代化發展歷程格外清晰。從“以票管稅”到“以數治稅”,既提升了稅收徵管服務水平、便利了納稅人,也降低了徵納成本、帶來了稅收治理紅利。

  一次次稅收徵管改革,成就了稅收治理能級的一次次飛躍。今天,稅收徵管模式正在向着專業化、信息化、科學化、精細化管理邁進,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日益凸顯。(記者 魯元珍)

原標題:稅制改革不斷深化:減稅“紅利”助力企業前行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