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雞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它足以將合計市值500多億的7家上市公司折騰得死去活來。

這隻讓資本欲罷不能的雞,就是老家在國外的白羽雞——它的種源,曾被西方壟斷長達百年,因是吮指原味雞的原料而“出圈”。

這7家飽受白羽雞折騰的上市公司,分別是來自A股的聖農發展(002299.SZ)、民和股份(002234.SZ)、仙壇股份(002746.SZ)、益生股份(002458.SZ)、春雪食品(605567.SH),以及在港股闖蕩的鳳祥股份(09977.HK)、大成食品(03999.HK)。

這些公司有的專門賣種雞、雞苗,有的養雞、宰雞,有的專賣雞肉,更有的“一雞多喫”,提供一條龍服務。十餘年來,雖然能夠攻克比芯片“卡脖子”更難的種源進口依賴問題,但這些已將白羽雞掌控於股掌的資本,卻也因爲雞價的上躥下跳而傷透腦筋。

4月29日,隨着春雪食品公佈2021年業績,7家白羽雞概念公司的歸母淨利潤總額定格在8.69億元,不僅與2020年的30億相去甚遠,甚至不足2019年近百億巔峯的零頭。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獲悉,自2020年起,白羽雞行業產能持續處於高位,飼料價格上漲,但商品雞價格卻逐步下探,甚至擊穿了大部分公司成本線。

不過,行業現金流加速消耗之際,頭部企業仍在逆勢擴張。在經歷2020年、2021年的連續考驗後,白羽雞產業能否在2022年實現翻身,已讓市場產生遐想……

上游雞苗劇烈波動

兩大種苗公司連續大虧

作爲一隻外來的雞,白羽雞從孵化到出欄一般只需40多天,短週期、來錢快,但也經常讓企業業績上躥下跳。

從產業鏈來看,白羽雞以“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多元肉雞代次繁育體系爲基礎,逐級雜交,到商品雞養殖出欄,再經屠宰加工成雞肉產品,走進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或是變成其他雞肉類食品。

用一位上市公司人士的話講,白羽雞產業鏈越靠前,經受的波動就越大。這點從位於上游種源環節的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的業績就不難看出。

作爲當前國內最大的種雞生產企業之一,益生股份去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尚爲2.29億元(同比增幅57.76%),但到了2021年底,全年歸母淨利潤只剩了0.28億元。

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虧掉了兩億多。忙碌一年後,益生股份一年的辛苦只剩了一個零頭,不僅比2020年的0.92億元盈利減少69.07%,與2019年的21.76億元更是懸殊。

和益生股份類似,主要產品爲商品代肉雞苗的民和股份,去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爲1.66億元(同比增長111.40%),但經過第四季度虧損1.19億元后,全年歸母淨利潤也只剩約0.48億元。

對於業績變化,益生股份給出這樣的解釋:中國的畜禽產品消費市場巨大,但市場價格受到供求關係等因素影響,波動較爲頻繁,公司無法保證產品銷售價格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4月20日,一位白羽雞上市企業人士在電話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相比於下游養殖和加工企業,雞苗價格的劇烈波動,讓上游企業的波動更爲明顯。

“價格變動太快,實在沒法判斷。”4月下旬,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交流時,一位民和股份人士稱。他的依據是:這個行業價格變動太頻繁,而且很劇烈。

事實上,從破殼而出的那一刻起,雞苗的價格就已經讓民和股份、益生股份等產業鏈上游的企業難以捉摸。

以益生股份爲例,這家公司在3月中旬的雞苗報價還是1.2元/只,但一個月後,報價已經竄到了3塊錢往上。其中,4月18日,益生股份的雞苗報價爲3.8元/只,較3月22日1.2元/只的報價漲幅超過200%。此後,雞苗價格雖有所滑落,但截至4月29日,仍在3.40元/只的年內高位。

但在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從業者眼中,這個漲幅算不上什麼,也說明不了什麼。

“我沒法預判,過了年賠了幾十萬。”4月20日,山東濟寧某中小型孵化企業負責人表示,進入4月行情纔開始,最近半個月漲了不少,只要“家”裏有貨,出貨量就挺快,“但行情已經低迷了兩年多,現在怎麼都不好搞”。

波動之下,頭部企業的虧損都是以“億”爲單位計算。繼在2021年第四季度虧損過億後,因雞苗價格下降以及飼料成本上漲,益生股份、民和股份2022年一季度的虧損額分別達2.88億元、1.83億元。

4月下旬,山東某民營孵化企業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雞苗實際成交很難超過3塊多(每隻),如果低於3塊,連成本都不夠。“一個雞雛的成本在兩塊多,算上運輸成本,可能要超過3塊錢。”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3、4月份,益生股份的雞苗報價還普遍維持在5元/只之上,但這與2019年11月份13.5元/只的報價相去甚遠。

週期之痛貫穿產業鏈

上下游業績分化明顯

2019年,是白羽雞行業的豐年。

彼時,四年供需錯位、替代豬肉效應,疊加百姓對白肉需求的釋放,多重因素影響下,白羽肉雞苗、雞肉、雞肉深加工產業成功收割業績。

《證券時報》彼時的報道顯示,當年8月10日,益生股份30週年慶在煙臺國際會議中心舉行,30歲生日加上迎來行業週期的巔峯,益生股份的生日過得很是敞亮:現場給核心員工發放金牌,給核心客戶送重量超過150克的金雞。

當年,A股市場的白羽雞概念股還只有4家,除了福建的聖農發展,三家集中在山東煙臺,即益生股份、民和股份、仙壇股份。當年,4家公司共實現歸母淨利潤88.8億元。

經過2019年的高峯後,靠白羽雞賺錢的上市企業,從原有的4家增至7家。新增的3個成員中,除了春雪食品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外,鳳祥股份、大成食品則選擇到港股闖蕩。

然而,在2019年達到巔峯後,接下來的兩年中,這隻“雞”讓幾家上市公司傷透了腦筋,精明的資本在這兩年並沒有撈到好處。

多位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自2020年起,由於產能持續處於高位,價格逐步下探,當前雞苗、雞肉價格位於大部分公司成本線之下。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當整個行業陷入困境時,身在其中的企業,日子都不可能好過。不過,因爲在產業鏈所處位置不同,這幾家公司的業績分化也頗爲明顯。

從2021年的業績來看,算上新晉上市的鳳祥股份、大成食品、春雪食品,7家白羽雞概念公司,去年的盈利總額只有8.69億元,不足2020年的30.57億元的三分之一,甚至不足2019年(7家公司共計99.5億元)的零頭。

7家白羽雞概念股近三年淨利潤

4月26日,一位上市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作爲上游企業,因爲雞苗價格波動過於劇烈,益生股份和民和股份的業績波動最爲明顯,但仙壇股份、春雪食品等企業主要集中在中下游,這些公司的抗壓能力則要更強一些。

財務數據顯示,雛雞銷售佔比較高的益生股份和民和股份,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已經連續三個季度虧損,並且虧損數額呈現逐季度上升的態勢。

與此同時,調理、加工爲主的春雪食品,在2021年的歸母淨利潤雖同比下降61.88%,但仍達0.57億元。涵蓋養殖、加工業務的仙壇股份,雖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虧損,但主要受累於原材料漲價侵蝕養殖利潤,虧損額連續兩季保持在4000萬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公司中,來自福建的聖農發展,是全球唯一的全封閉白羽肉雞全產業鏈企業,也是白羽雞概念股中抗壓能力最強的一家。

財務數據顯示,聖農發展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44.78億元,同比增長5.34%;歸母淨利潤4.48億元,同比下降78.04%。儘管歸母淨利潤與公司2019年的40.93億元、2020年的20.41億元相差甚遠,但在7家概念股利潤總額中佔比超過50%。

4月底,一位白羽雞概念股企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國內對於雞肉的需求已經比較穩定,所以佈局產業鏈下游的企業業績,雖然也有波動,但明顯要強於上游種源公司。

在2021年財報中,聖農發展着重提到,近三年公司C端的複合增長率超過70%,尤其是線上及新零售業務的增長最爲迅速,近三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00%左右。

週期築底加劇虧損

中小產能加速出清

作爲一個高度產業化的養殖行業,短短42天的養殖期,給白羽雞產業鏈增添了諸多變數。

以種禽企業爲例,在過去半年裏,一直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2021年10月份,白羽雞苗價格跌至1元/只以內,此後一直到2022年3月中上旬,雞苗價格一直低位運行。

雞苗價格的長期低迷,甚至被養殖戶稱爲“從業史上最長的一段虧損期”。

益生股份公佈的3月份雞苗銷售數據顯示,公司3月白羽肉雞苗銷售數量爲5522.60萬隻,銷售收入6521.44萬元,同比變動分別爲63.08%、-67.70%,環比變動分別爲18.84%、-16.98%。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今年1~3月,益生股份的雞苗銷售數量雖然呈現增長趨勢,但銷售收入卻是連續下滑,這也導致該公司一季度虧損達到2.88億元。

作爲行業龍頭,聖農發展將現階段歸納爲於週期築底階段:白羽肉雞行業在經歷2019~2020年週期高點之後,由於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急劇下滑,目前處於行業築底階段。

在這個階段,2021年,受玉米、豆粕等飼料價格大幅上升的影響,養殖成本明顯增加;疊加新冠疫情影響,消費增長乏力,雞肉銷售價格持續低迷,雙重因素共同導致行業虧損。加之在2022年春節之後飼料價格再次大幅上漲,同時我國新冠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態勢,直接促使行業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虧損加劇。

根據中國禽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0年白羽肉雞祖代更新量100萬套,同比下降18%;2021年全國祖代更新量同比大增24.3%;2022年白羽肉雞價格有望企穩回升,2023年雞價或下行。

“在白羽雞養殖行業週期下行的影響之下,業內中小企業在資金、規模、品牌、渠道及管理等方面不具備優勢,難以面對嚴峻的行業形勢,導致其減產甚至退出。2022年春節之後,行業內在產種雞出現大面積提前淘汰,這些因素都將導致未來行業供給數量下降。”聖農發展稱。

中信建投統計,2021年全年毛雞養殖利潤爲-0.18元/只。2022年3月下旬,行業毛雞價格出現明顯上漲後,毛雞養殖環節已連續三週實現盈利,截至4月15日,毛雞養殖盈利達2.31元/只。

在中小企業日子愈加難過之時,產能的集中也開始愈發明顯。“相對來說,現在基本上都在往規模上發展,以前可能3~5萬隻的養殖棚就算可以,現在最起碼都得10萬以上,並且大都和頭部企業進行合作。”4月20日,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曉瑩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仙壇股份則提到,小規模肉雞養殖戶一般僅依據現有市場行情進行判斷,易受市場趨勢的影響。在小規模肉雞養殖戶佔飼養羣體的主要部分、規模化養殖程度不高的市場結構背景下,行業週期性波動較爲明顯。目前,我國肉雞養殖羣體已趨於中大型養殖規模。未來隨着肉雞養殖規模化程度的提高,行業週期性表現將趨於平緩。

在劉曉瑩看來,大型企業抗風險能力遠高於中小企業,隨着行業中小企業加速出清,未來白羽雞養殖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大企業在成本控制、雞肉議價等方面將更具優勢。

頭部企業逆勢佈局

多元化還是深耕上下游?

橡樹資本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在《週期》一書寫到:股市如海,永遠是潮起又潮落……上漲過程積蓄着下跌的能量,並最終導致下跌,下跌過程中積蓄着上漲的能量,最終導致上漲。

放眼A+H股,7家公司雖沒有數量的優勢,但在對這隻“雞”的把握上,作爲白羽雞產業頭部企業的它們,在“冬季”不敢預期的情況下,已在施展各自的戰法。

圖片來源:聖農發展財報

比如,作爲上游頭部企業,益生股份近年來在產業鏈上多元拓展,立足於雞、豬兩大畜牧產業,通過雞、豬的雙輪驅動,以提高公司抵禦風險和盈利的能力。

在2021年年報中,益生股份提到,將在保持祖代肉種雞龍頭企業地位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白羽肉雞的養殖規模。隨着新建場區產能的逐步釋放,商品肉雛雞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

與益生股份不同,其他幾家概念股的“冬儲”方向,更多瞄準了肯德基、麥當勞等連鎖餐飲企業所在的C端。

聖農發展在財報中提到,近年來我國快餐連鎖店發展態勢迅猛,2015~2019年我國連鎖餐飲企業總門店數從2.37萬個增加至3.44萬個,年均複合增速達到9.7%;行業收入從1526.61億元增長至2234.5億元,年均複合增速爲10%。

其中,雞肉類快餐連鎖品牌的規模擴張貢獻了重要力量。在2020~2021年度排名前十的全國快餐店中,共有5家快餐店以雞肉類食品爲主,其餘5家亦提供雞肉類相關產品,核心原因在於我國禽肉產品較爲成熟、穩定的供應鏈。

在聖農發展看來,隨着餐飲供應鏈食材標準化和商超經營業態升級,雞肉加工製品在雞肉總產量中的佔比有望逐漸提升,雞肉製品行業的規模擴張有望加速。

圖片來源:聖農發展財報

仙壇股份人士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白羽雞作爲連鎖快餐的首選原料,隨着健康與便利需求釋放疊加供給效率改善,未來幾年禽肉消費的停滯期將被打破,不僅人均雞肉消費有望提速,白羽肉雞的預製菜品亦爲大勢所趨。

在產業擴張中,在上游起家的民和股份,將產業鏈完善作爲公司主要業績驅動因素。在2021年財報中,民和股份稱,公司正積極向產業下游雞肉製品深加工環節進行拓展,通過非公開募集資金建設項目將新增肉製品合計6萬噸,雞肉製品等深加工環節的利潤較爲穩定,能夠爲公司提供較爲穩定的收益。

此外,民和股份啓動了可轉債融資事宜,計劃融資擴大商品肉雞養殖和屠宰加工業務,以進一步擴大肉雞養殖和屠宰規模,壯大中下游產業,完善產業鏈。2021年9月13日,公司收到證監會覈准發行可轉債批文。

“公司擴大規模不會因爲行業怎麼樣,在發展過程中,速度是放快還是放慢,需要管理層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再來進行實操,但大方向肯定是規模要做大。”民和股份人士在4月20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但在上述行業人士看來,行業下行時擴張,擴張完畢後,等行業上行產能釋放賺取更大的利潤,“大家都這麼想,但實際操作中就考驗各自的能力了”。

記者|彭斐 編輯|董興生盧祥勇 王嘉琦

校對|程鵬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