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奇銳

5月4日,港交所顯示KK集團上市申請材料爲“失效”狀態,招股書目前已經無法查看或下載。

按照規定,擬上市公司若無法在6個月內完成聆訊或上市流程,招股書及其它材料自動失效。但這不等於公司終止上市流程或港交所駁回上市申請,3個月內補充最新財務報告即可重新啓動上市流程。

KK集團在2021年11月宣佈赴港上市,摩根士丹利和瑞信任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KK集團旗下擁有KK館、KKV、The Colorist調色師和X11四個品牌,2018年至2020年營收錄得1.553億元、4.637億元和16.459億元,2021年上半年收入16.83億元。

虧損數字也同樣顯眼。2018年至2020年淨虧損分別爲0.79億元、5.15億元和20.17億元,2021年上半年虧損43.97億元。剔除按公平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等因素,KK集團三年內實際淨利潤虧損4179.6萬元、7695.1萬元、1.71億元,而2021年上半年虧損3846.2萬元。

儘管整體盈利有所改善,KK集團仍然不賺錢。

過去7年內,KK集團接連獲得經緯創投、五嶽資本和中信證券等多家明星機構超過40億元的融資。最新一筆融資完成於2021年7月,融資金額3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京東集團和CMC資本。

但招股書卻顯示出現實的另一面。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KK集團淨負債額從1.01億元飆升至69.82億元。這意味着,在近年快速開店的背景下,KK集團比以往更需要外部資金輸血來維持正常運轉。

KK集團曾經是新消費風口之上的教科書案例,被認爲是潮流零售模式崛起的參考對象。

從最初的KK館到KKV,KK集團用大體量門店、大範圍品類和大規模擴張營造出新一代雜貨店形象。門店涵蓋美妝、食品和日化等多種產品,明黃色和白色的簡潔風格和過去的雜貨店相比更有審美特徵。

在美妝集合店風潮下, 由KK集團孵化的調色師迅速崛起,門店從一線城市開到下沉市場。隨後緊跟潮玩潮流,KK集團又宣佈推出潮玩品牌X11,對標泡泡瑪特名創優品旗下的Top Toy。

多元業務佈局雖然有益於分擔風險並增加收入來源,但每塊業務都在面臨着各自的發展考驗。

KK館成爲棄子的趨勢已十分明顯。根據招股書,KK館在2018年至2020年的營收爲1.53億元、3.57億元和3.21億元。不僅增長趨勢不再,KK館對集團整體收入貢獻佔比也從巔峯時期的98.6%降至19.5%。

看似取代KK館的KKV如今風光不再。一站式的大體量門店是吸引人們光顧的原因,但其中所售商品卻難有不可替代性。讓消費者感到疲乏的還有多店統一的裝修風格。KKV不算獨特,當越來越多雜貨店品牌趁勢成立,這種極簡風格也就成爲標配。

另一方面,KKV大部分商品是由買手從第三方買入,對成本控制能力有限,加之本身定位仍屬平價卻熱衷選址高租金黃金鋪位所獲利潤因此有所折扣。當消費者對產品和門店都感到厭倦,KKV的紅利期也就隨之過去,如今已難見店內擁擠選購的現象。

此前界面新聞曾報道,大量KKV加盟商減少。從2019年到2020年,KK集團加盟商從164家增長到424家,自有門店只增加85家。但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加盟商減少72家,自有門店卻增加156家。

而調色師如今的處境也難言平穩。經歷2020年高速擴張後,調色師在2021年上半年經營利潤率爲6.7%,同店銷售增長只有0.4%。和KKV類似,消費者曾因調色師打卡友好的裝修和提供集合式美妝產品的銷售模式而走進店鋪。

但網紅裝修始終只能爲店鋪提供短時間內的流量。

和Wow Colour等同期美妝集合店相比,調色師的選品差別不大,多爲平價本土和海外美妝品牌。這些品牌多強調互聯網營銷,本身熱度持續就有不確定性,並且在官方渠道上往往提供更多優惠。

至於X11,其門店數量和銷售體量小,至今難以支撐KK集團的營收。況且潮玩本身就比雜貨店和美妝集合店的市場規模要小,更看重消費者忠誠度和復購率。當泡泡瑪特這類頭部公司佔據主導,後面加入的品牌要想分一杯羹的難度也就更大。

經過幾年發展後,本土潮流零售已經呈現出了不一樣的面目。

可以看到的趨勢是,消費分化在疫情後更爲明顯,高端潮流買手店和美妝集合店更受青睞。而這也解釋了爲何以大衆市場爲目標的KK集團在虧損狀況下也無法停下擴張的腳步。

按照計劃,KK集團在2021年和2022年將新增290和270家店。當一個品牌難以在市場上形成技術或形象形象壁壘時,以規模來塑造消費者認知便被優先考慮。

但從遲遲不見新動作以至招股資料失效一事來看,此前擴張和營收的目標是否如期實現,只能等待KK集團更新數據來說明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