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瓊斯 ○編輯 黃蕾

5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今年國有大型銀行新增普惠小微貸款1.6萬億元。這是首次就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提出數量型的增長目標。

近年來,國家持續引導國有大型銀行發揮在普惠金融領域的“頭雁”帶動作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分別提出30%、40%和30%的增速要求。但類似要求未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重視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但沒有設定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小微貸款增速目標。”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後鄭忱陽認爲,此次提出1.6萬億元增量目標,意味着國家將延續對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尤其在疫情反覆、多點散發的情況下,小微企業依然面臨經營困境和資金鍊斷裂風險,需要銀行的合理續貸、展期、延期還款等金融支持措施。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認爲,對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目標的設定相對謹慎,因爲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佔比較高。截至2021年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9.07萬億元,其中六大行的餘額合計爲6.47萬億元,約佔總量的34%。

“1.6萬億元”目標的實施難度如何?王運金表示,2021年六大行新增普惠小微貸款合計1.64萬億元,基本與2020年持平,今年設定1.6萬億元的新增目標相對合適。隨着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各地各部門儘快落實紓困政策,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可能自二季度開始得到有效恢復。

“從歷年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的增長情況來看,增量目標的完成難度不大。”鄭忱陽表示,近兩年國有大型銀行普惠小微貸款增速較快,五大行均實現了30%以上增速,個別銀行實現50%以上增速。而且,四大行在各自的2021年業績發佈會上均表示,今年要繼續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增量仍然有較大空間。

對於“改增速要求爲增量要求”的原因,鄭忱陽認爲,其中有對多重因素的考慮。一方面,連續多年經歷高增長,普惠小微貸款基數達到較高水平,繼續維持高增速有一定難度,尤其是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高的銀行;另一方面,服務普惠小微企業邁入由量到質的關鍵期,普惠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要遵循適量原則,長期依賴貸款會導致企業負債率較高。

“隨着普惠小微貸款規模的快速增長,將年均增速作爲銀行考覈的目標,可能越來越不適合。”王運金稱。

關於普惠小微貸款業務風險,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王一峯表示,2019年以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持續走低。截至今年3月末,銀行業普惠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爲2.07%,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一方面,對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增大,貸款定價水平持續走低,有利於小微企業整體風險水平的穩定;但另一方面,隨着疫情影響的加深,一些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遇到階段性困難,有風險上升壓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