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今年以來,市場各方對民企債券融資的關注度明顯提升。未來,在債券品種創新、融資服務機制完善、市場化增信支持和信披質量提高背景下,民企債券融資環境將有所改善,進而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5月8日,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但民企融資的有效改善絕非朝夕之功,仍需要在債券和信用衍生品市場逐步完善、企業風險意識提高和投資者結構多元化的配合下,逐漸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5月8日,民營企業在交易所市場共發行236只債券,發行規模合計1418.24億元,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民企資產支持證券、可轉債

融資規模佔比近九成

從債券融資類型來看,上述236只債券中,資產支持證券、可轉債融資規模較高,分別爲697.487億元、575.14億元,佔比49.18%、40.55%,合計佔比89.73%,較去年同期提升14.16個百分點。

“資產支持證券、可轉債一直是民營企業信用債融資的主要品種。”財達證券企業融資部總經理彭紅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是由於這兩種融資工具能夠一定程度降低投資民企信用債風險,資產支持證券依託穩定現金流而創設,並配套有資產真實出售、專戶管理等風險隔離機制,而可轉債附有股權屬性,本身具有較穩定的特定投資人羣體;另一方面,是由於發行主體特點所致,資產支持證券中,民企消費金融、租賃、汽車出行行業是發行主力軍,且這些基礎資產往往集中度低、標準化程度高,具備證券化的天然優勢。以民企交易所ABS爲例統計,年內多元消費金融行業發行規模達到370.07億元,佔ABS總規模的53.06%。

針對今年民企債券融資規模下降,彭紅娟認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具備發行條件的主體數量減少,民企公司債的發行人主要爲房地產企業、製造業企業,受行業調整影響,導致能發債的企業減少;二是機構投資者認可度下降,近年來債券市場違約率有所提升,導致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端產生規避情緒;三是民營企業對債券資金的依賴程度下降,近年來國家從多渠道支持民企發展,包括紓困基金、專項貸款、產業投資基金等,並通過股權併購、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進行整合,除高週轉企業外,發行債券並非是民企最重要的融資渠道,對債券的依賴度相應有所下降。

加大支持力度

豐富民企融資工具和品種

“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3月27日,證監會表示,進一步拓寬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渠道,增強服務民營經濟發展質效,提出七方面舉措。此後,滬深交易所通過開展市場機構調研、推進債券產品多樣化建設、支持信用保護工具創設等多種方式,加大對民營企業融資支持力度。

5月4日,證監會召開專題會議,認真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時表示,豐富科技創新公司債、中小企業增信集合債等債券融資工具和品種。

“科技創新公司債能極大便利民企科技研發融資;中小企業增信集合債能夠提高中小企業債券的風險管理水平,降低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更好滿足各方訴求。”明明表示,豐富債券融資工具和品種,可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精準資金支持,健全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支持體系和信息披露、違約處置機制,適當地降低了民企債券發行門檻,有效拓寬了民企發債融資渠道。

談及未來民企債券融資趨勢,明明表示,下一步,契合中小民企特點的科技創新債、高成長產業債、創新創業債等創新品種,將成爲符合條件民企的重要融資工具。而交易所鼓勵民營企業優先發行的基礎設施公募REITs、類REITs、知識產權證券化、CMBS等基於資產信用的證券化產品也將在拓寬民企發債渠道中發揮重要作用。

彭紅娟表示,當前,國家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多次強調要出臺更多支持實體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同時,監管部門、市場化機構已陸續通過創設信用保護工具的方式爲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提供增信支持,市場化機構對民企的增信作用也在逐步體現。未來,如果推出組合型信用保護合約業務、便利回購融資機制,甚至是適當放寬受信用保護的民營企業債券回購質押庫准入,將有效激發民企、機構投資者、主承銷商等市場各方的參與積極性。優質龍頭民企、科技創新型民企公司債佔比或將逐步提升。

“與此同時,民企債券融資有其自身特點,在政策鼓勵的前提下,市場也期待着監管機構出臺更爲具體的指引和舉措。”彭紅娟進一步表示,如民企生產經營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容易產生波動,是否可能通過創新條款設計、設置三方增信,來降低影響。同時,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的盡職調查、信息披露環節更爲重要,如何在這一環節劃分各機構責任、如何約束信息披露行爲,需要進一步明確。此外,如何引導機構投資者重新認識民企債券、識別債券風險,並從中選擇適合的民企債券進行投資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相關文章